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一次交锋 本报记者 李曜明
时间:2004年8月14日下午
地点:东北师大逸夫教学楼会议室
讨论主题:现代学校制度
主持人:
黄崴(华南师大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教授)
发言人:
褚宏启(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刘淑兰(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
杨颖秀(东北师大教科院教育管理系主任、教授)
孙绵涛(沈阳师大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闫德明(广东教育学院副教授)
尹钟祥(吉林白城一中校长)
陈孝大(上海远东学校校长)
主持人黄崴:今天下午,我们邀请几位专家和中学校长,讨论“现代学校制度”问题。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民办的和公办的。每位发言的时间在十分钟之内。发言后自由提问。
现代学校制度突出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化不应当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指导原则。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可以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其他的不行
褚宏启:这个问题比较热。我觉得现在教育制度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一个就是认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校分开、系统管理。甚至有人提出让学校成为法人主体,或者自主发展、自负盈亏的实体。有人认为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可以实行公司化,直接把现代企业制度运用到学校上。也有人认为转制校是现代学校制度。还有一种极端的主张,就是把我们国家所有的公立的优质教育资源卖掉,政府不再投钱,投入到薄弱学校,认为这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些看法都强调学校教育制度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求政府放权。
现代学校制度提出的背景,包括国际的和国内的,突出的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内因为教育投入不足,所以提出这种主张,想解决中国的一些问题。
西方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搞市场化改革,是不是国外好的在我们这里就能好?再一个,这些东西在国外是不是好东西?
西方认为,教育的市场化或准市场化带来了很多问题,市场介入学校后,校长价值观的视角从教育角度转向财政和管理的视角,更多的精力将被用于市场运营。教师夹在教学和市场中间,发生了严重的价值冲突。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了,教师和学生的价值也发生了变化。学校要找好学生,择校就是这样,表面上是学生和家长找学校,其实是学校找学生,让学生和家长成为商品。
一般认为市场能带来平等,但是市场不是人人平等的。有权的人永远在市场上占有有利地位。如果市场化,农村怎么办?西部怎么办?中国农村地区占多数。放权和择校成为学校推卸责任的一个良好借口。我们国家现在就是如此。我们更应当关注教育市场化对社会道德的破坏,它强调弱肉强食,强调个人主义,导致社会沉沦和道德沦丧。西方对市场的作用迷信到了理想化的程度。
市场化不应当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指导原则。
现代企业制度是为营利性组织设立的,但是学校不是营利性组织。学校的一小部分可以是营利的,但是大多数是不能的。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可以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其他的不行。是不是经济市场化了教育就要市场化?所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国家,反而把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
如果办教育能营利,为什么世界上500强不大量投资办教育。现在我们国家很多人投资办教育,是不是正常?
代表问:哪些人在关注现代学校制度的问题,问题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褚宏启:我也不太清楚。现代学校制度是怎么跳出来的?制度就是一个规则。杨颖秀老师说得很好,我们需要有一个现代学校制度,它关注教学,关注学校发展。产权问题我始终认为不是属于这个范畴。一个是核心的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一个是外围的制度,比如管理体制。应更多地关注教学的问题。产权等问题不涉及孩子的成长,还算是教育问题吗?应关注培养人的问题,而不是钱和权。我们讨论很多问题都要关注中国的现实。
现代学校制度要关注培养人的问题
杨颖秀:我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学校制度将伴随人类生存的历史永远存在。前面加上现代就变成了一个具有阶段性、时代性的概念,把两者组合在一起具有了新的意义。在我们目前的学校制度的变革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每个人都存在偏差,因而展开了讨论。我认为,无论它怎么样变革,内涵不会变,要研究学校的目的、性质、体制等问题,而不光是办学体制的研究。美国的教育具有个性化、人文化和开放化等特点。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不同学校的共性问题没有变,都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和人的价值,同时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具有现代特点的关注人的现代学校的特色。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学校本身的性质,都是培养人的。它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了人,我认为,无论怎样讨论都应该紧紧围绕培养人的这样一个宗旨。
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教育规模的捷径——名校办民校
尹钟祥: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办教育?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我说一下我们白城一中的情况,在面临扩招的情况下,如何办好学校?
1998年中专不热,报考我们学校的生源一下子增加到900人,压力很大。我们能不能办私立校?原有的私立校都自身难保。要是扩招的话,政府赔钱,上级的拨款只是工资,学校没有钱呀!如果不扩招的话,学生只有流向社会,成为社会青年。当时的压力很大,没校舍,没钱,没师资,怎么办?我们只好收一部分学费(每个学生三年收九千块钱),创办了一所高中分校。我们得到了政府的支持,1998年6月24日就批准了。之后,经过三年苦干,质量和效益就出来了。首届毕业生就有两个考上清华。学校的无形资产比金钱的力量大得多,管理就是无形资产,谈钱的时候一定要说上无形资产。我们在这些方面一边积极进行实践上的探索,一边随时紧跟理论上的研究。我们愿意把我们学校的办学历程作为一个案例提供给大家。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也是从风雨中走过来的,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名校办民校的产权如何明晰?国有资产是增值了,还是流失了
代表问:依托名校办民校,对私立教育是否公平?
陈孝大:大家投入不一样。一定要弄清楚产权。
尹钟祥:白城一中一分校和二分校,统统都是国有资产,并且是增值的国有资产,不存在产权纠纷问题。该不该办国有民办学校,该不该办民办学校?取决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这是最大的追求,最大的公平。
国有民办学校不是私立学校,而是国有的、大众的学校
代表问:名校办民校的核心问题是产权的明晰问题。聘任的教师是什么样的身份?赞助费如何衡量产权问题?
尹钟祥:我们是逼上梁山,是形势所迫,不是为了赚钱,而且它本身就是国家资产,离开具体情况谈政策没有道理。我们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希望有钱人到我们那里办学校,但是没有人去。面对那些需要就学的学生,我们等国家拨款?等别人来投资?等到什么时候?最大的损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是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国有民办学校不是私立学校,而是国有的大众的学校,不仅受到了上级的肯定,而且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我们学校还有几十名韩国的学生。
代表问:经济欠发达地区名校办民校的经验,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不是家长欢迎了?上级肯定了?有没有具体标准?
尹钟祥:一、关于教育教学质量。德育方面就不举例子了。现在为止,全世界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时候,考试还是一个重要指标,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毕竟是重要的标准。1993年,我校考生达本科线的有300人左右,2002年本部6个清华、3个北大,至于其他的就不说了。我们的扩招是在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进行的。二、学校原来的的办学条件很不好,但是近几年大大改观了,塑胶跑道有了,体育馆有了。三、办学规模大了。这就是我们成功之所在和骄傲之所在。
学校是培养人的,把培养人的事业当作营利事业,教育就会偏向
孙绵涛:我认为,教育体制是教育规范和教育机构的结合体。教育机构是各类学校和各级各类教育管理部门。教育规范是维持正常运转的体制。
一所学校,政府不支持,你就不能生存,所以就要遵照政府的规范运行。教育机构必须规范一致。
理论有利于澄清对教育体制的模糊认识。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是不同的,两者有联系更有区别。
实践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明晰和系统的思路。一个是改革机构,一个是改革规范,以此来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我认为,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现代学校教育体制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学校是培养人的,而把培养人的事业当作营利事业,教育就会偏向。这一点不能动摇。但是,现在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明显,我们也应该允许它的出现,但要加以规定。
品牌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牌的竞争
闫德明:品牌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牌的竞争。良好的品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苦心经营。品牌是无处不在的,拥有品牌就拥有一切。每年开学的时候学校校长就分成几种,重点学校的就躲起来,薄弱校就不。这就是品牌的效应。
什么是品牌?品牌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显性要素(产品的品牌、组织的品牌、人的品牌);隐性要素(就是质量,它是品牌的载体。任何一个品牌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如果品牌是个冰山,上面的是显性的,下面的是隐性的);互动要素(是在消费者和消费者互动中产生的)。
学校主要是一种人的品牌,离开了人是没有意义的。一个是学生品牌,名师出高徒。二是教师品牌。
民办教育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
陈孝大:20年前,我开始读教育管理硕士,后来越学越摸不透,总想自己尝试一下。8年前终于实现了,成为民办学校的校长。
我们不但要关心99%的学生,更要关心1%的少数学生。有些人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需要我们关心。但是还有一些人是经济富裕的,却不在国内读书?几十万人为什么要到国外去留学。当然西方科技进步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还不能满足这些人的要求。
一个民办教育办起来起码可以为国家节省一个亿的教育经费,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日本的社区运营学校是合议制的管理体制,由家长、社区、企业界和学校代表共同参与运营,学校自主办学
刘淑兰:2004年1月到4月,我在日本进行了一个合作研究,关于学校改革的课题。我注意观察了日本近年来的学校改革。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管理的改革从经济界到教育界都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给予关注。2003年12月,日本文部省从政策层面上开始讨论关于学校运营的形态问题。学校运营形态有三种形式:国立(国家设立)、公立(地方政府出资)、私立(个人出资)。他们强调学校运营形态的变革。这个报告推出了几个新的学校运作类型:社区运营学校、整体委托运营学校、NBO经济法人运作的学校。
我介绍其中的一类——社区运营学校。这种学校运营模式要求,学校向社会开放,由社会上的家长代表、社区代表、企业界代表来参与学校运营。这不是简单的开会收集意见,而是要求所有代表有一定的职责,同时负有一定责任参与运作。它有两方面的设想,在制度方面,要建立合议制的管理体制,强化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包括人事权和课程设置权、经费权等。
这样的改革切入点的选择考虑到:
一是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社会和社区支持的。孩子的社会性在弱化,有很多原因,包括在家庭当中和父母的接触本来应该最多,但是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空间、自己的通讯工具,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也很少。学校如何建立符合社区发展要求的学校,学校必须向社区开放。学校改革的压力来自于外部的社会压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二是它强调日本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在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下由校长来负责进行的,受到家长的更多的不信任,必须吸收多方面的意见,推进合议制的内部管理体制来改善此情况。
三是它强调这种新型的学校运营形式不改变学校的公共性质。保持基础教育的公共性,为学生提供公平公正、连续稳定的教育是它的基本目的。学校的性质是不变的,只是改变运营模式。
这些需要我们思考。但是,对这项改革有意见的人比较多。比如人事权的问题,它所有的校长都有向社会招聘的权力。比如他可以招聘一个银行职员或者企业的人员来做教师。它保持了学校的公有性质,提供公平公正、连续稳定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