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王舟勇 男 1969年9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舟山师专,2000年6月获得浙江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6年来他辛勤耕耘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园地里,主持参与的“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学德育实效性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学校园文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等省市级实验课题获得了一、二等奖。近20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获奖或发表,其中《用反思性教学原理指导<雨霖铃>教学》已入编《中国二十一世纪发展优秀文库》一书。也曾获“舟山市市属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市十佳团员”、“市优秀班主任”、 “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连续数年教师业务考核成绩均为优秀。现由学校推荐,正拟报评“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市优秀教师”、“市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蒙蒙细雨润湿了柔和的路灯光,晚自习下课的铃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王老师步出办公室,和学生告别,并仔细检查了每个教室后,才终于结束这一天的工作。自参加工作来,这位年轻教师就经常地以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打动着学生的心、老师的心和家长的心。“我常常这么想:我所从事的事业正如春日的晨风,而我的学生就是那满野的绿禾,只要轻轻呵护,他们的心灵就会由于爱的感动而富于激情和生气。” 带着这样的思想,王老师走上教育的岗位,走向山村和城里的中学,由热爱而演绎的责任心让王老师16年如一日在教育的田野里默默地奉献着……
一枕清风 满腹赤诚 因为热爱所以百倍投入
王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书生气十足,随和。1989年,他以优异的毕业成绩结束了学生生活,背起行囊,来到山村的一所中学——干缆中学,开始了清贫而神圣的教书生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这年,他21岁。那时,干缆镇的条件很差,设备简陋,生活艰苦,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尤其是用水严重不足,要到村里较远的地方去挑。一盆水常常是洗脸后洗菜,再洗其他很多东西,有时甚而连最基本的生活用水也无法保障。但年轻的王老师却以苦为乐,毫无怨言的留了下来,而且一留就将本应属于休息日的寒暑假也都搭进去用于了学生的补习。
也是从那时起,王老师在心底暗暗地发誓,要把工作做好,干出成绩来。不求轰轰烈烈,但求踏踏实实;不求涓滴相报,但求青春无悔!王老师从教16年,担任班主任16年,他始终像一位严父一样,把自己的一腔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学生们身上。作为共产党员的王老师深深地明白: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做一名优秀的人,只有全身心装着学生,装着集体,无私,无功利地去工作,去关爱孩子和社会,那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
1995年11月的一个双休日,天寒风冽,当儿子“呱呱坠地”的时候,王老师却依然在寒冷的海塘里挖泥,运泥,大汗淋漓地劳作着——参加镇里组织的教师利用双休日到外山头海塘挖泥维塘的劳动。夜晚,当他满面尘泥匆匆从石礁赶到定海,来到妻子与儿子身边时却已是华灯寂寥,夜阑时分。1996年的一天,细心的王老师发现顾X的座位空着。当晚,王老师就踏进了她的家,面对家长斩钉截铁的话语——退学,王老师真诚而严肃地说:“千苦万苦,做父母的可不能害了孩子的终身啊!你家有困难这学期的学费由我垫付。”一次,两次……学校与这位同学的家并不近,每次放学后辅导完学生,王老师不管再晚也要到她家去,披星戴月、顶风冒雨,望着王老师那情真意切的脸,顾X父母感到惭愧而又热泪盈眶。
王老师深深地热爱着生活,热爱着他的教育事业,以他高度的责任心百倍地付出着。2000年,王老师既担任教务处副主任,教科室主任,又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时还帮助代两个班级的课,这在常人看来根本就是难以做到的事,但王老师却做到了,而且即便是代课,班里的同学也恨喜欢他,可见其付出的辛苦和努力。那时,王老师的一天就像上满发条的钟表一刻不停地运转.常常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浑身像散了架一样。但第二天擦擦疲惫的双眼,王老师依然是精神百倍地照样上班。传达室的人员见到王老师总说:“怎么又那么早?”中午值勤的老师看到埋头辅导学生的王老师总说:“中午又不回去?”。他就是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把他的热情融进了学生心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校长如是说,王老师也跟着这样做。16年来,他从未因私事或身体原因请过一天假,影响过一节课。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