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注重诵读。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基础,同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又通过通读来体现。通读是传统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古人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阐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反复强调“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教师将反复诵读作为本节课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考虑到了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既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情境,激发了阅读兴趣,又为学生朗读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2)诵读与感受、理解、欣赏诗文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高。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反馈有感情的诵读贯穿始终,将诵读与学生感受、理解、赏析评价诗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中激昂、雄壮的情感。理解课文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历史贡献等方面赞颂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伟大气魄,通过了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和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赏析性诵读,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3、不足之处:
当然教学中的不足是存在的,这批学生都是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