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学校举行了优质课比赛,其中一位年轻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课,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应该说这节课课堂设计不可谓不精美,教学过程不可谓不精彩,然而听课下来印象最深的不是师生如何疏通句意、解读课文的过程,而是师生“辩日”、“探日”“判日”的过程,这些环节中课堂气氛浓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我却觉得这是一节失败的语文课。
且看教学目标之一,“现场演绎两小儿辩斗,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让学生“辩日”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是《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已经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了,在这之前已经学过七八篇文言文了,比《两小儿辩日》难的文言文也有好几篇,如果说到现在还在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问题,那只能怀疑前面的几篇文言文教者是如何教的,显然这个目标不应该是这个时候来完成的,而是在学生初接触文言文就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如果到了现在学生仍然没有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那么这个目标多少有些自作多情。再看目标的表述,教师是想通过现场演绎两小儿辩斗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显然又是教者的一厢情愿。难道也就这么辩斗一下就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了,那岂不是太容易了,如果教者硬要这么认为的话,顶多是对这篇文言文产生些微兴趣,顶多是对这一教学环节产生兴趣而不是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再看课堂效果吧,由于对文意的疏通花的时间过短,学生辩起来并不顺利,也没有辩论的气氛,教者只得草草收场,至于说要达到什么目标,也许只有教者自己清楚。随后教者抛出了这样的问题:通过这场辩日,你看出了什么?预设的答案是辩出了他们的观念和思想;辩出了他们都很细心;辩出了他们的童真;辩出了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辩出了连孔子也有不懂的地方;辩出了古代科学不发达。可惜的是教者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学生未能辩出这么多东西来,显然这些问题不是靠学生模仿一下两小儿辩斗就能很快悟到的,而应该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品读悟出来的,客观地讲若不是看了教者的教学设计,我真不明白这个教学环节的意义何在?两点启示:一、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比如这篇课文就不需要制定“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目标。二、问题的设计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切入点要小。问学生“通过这场辩日,你看出了什么?”问题设置得过大过于笼统,学生难以回答,不知从何处回答,可以把它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两小儿辩日的这样一个过程可以看出两小儿身上有哪些精神,孔子不能决也给我们哪些启示,孔子没有妄下结论看出孔子身上有怎样的优秀品质?我想这样分解一下,学生的思路就不至于到处飘了。
接下去的两个教学环节是“探日”、“判日”,即让学生来裁判两小儿孰是孰非,于是课堂上倒真出现了“辩日”的景象,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老师顺势请来了场外助教,先是请一位科学老师加以解说又播放了光碟进一步解说,这两个教学环节花去了许多时间。作为语文课,既然出现了这样的科学问题,完全回避似乎不太现实,但需不需要花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很值得商榷。语文课或者说语文它是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感受文学的,这应该是他的主要任务。所以说尽管语文课文中会涉及到“美术、音乐、数学、生物、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知识,但语文毕竟姓“语”,语文课上所要解决的是语文问题而不是其他非语文问题。如丰子恺的《竹影》这篇课文,后半部分大量介绍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但这篇课文却不是要我们去了解二者的区别,而是要我们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此这篇课文就不能上成美术课,而应该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真、童趣。同样的道理,《两小儿辩日》虽然涉及到科学的知识,但它首先是语文,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其次是感受两小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谦虚态度。而对于“日”的始出时去人远还是还是去人近的问题,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至少说没有必要在语文课堂上加以讨论。最好的做法是带着疑问下课堂,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资料,了解真实原因。
后来和任课老师交流,他也觉得这个环节投入的时间过长,原因是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一发不可收拾,放出去收不回来了。这里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即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该如何实施的问题,应该说如今老师对“学生为主体”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在课堂上基本上也都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对“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却缺乏理性的思考,主要表现在课堂上该讲得不敢讲,学生讲错的不敢批,学生感兴趣的即使与课堂无关也不敢拦,任由学生信马由缰,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其实这是对新课程的误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能牺牲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绝不等于放任自流,随便怎样解读都可以,都予以肯定,否则学生读朱自清的《背影》就只看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了。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师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何况教师还是“平等中的首席”呢,那种举着“学生为主体”的旗号,任由学生信马由缰的老师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老师当讲得还得讲,不能回避。至于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但又不属于语文学科范畴内的知识,该收得还得收,该拦得还得拦,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要敢于说“不!”我在上《两小儿辩日》时,就明确表态这是科学问题不是语文问题,我们不讨论,同学们感兴趣课后自己查。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的理解是学生懂得我不讲,学生会说得我不说,学生不懂得我讲,学生讲错的我纠,学生说不出来的我引导。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发挥出来才是有效的教学、高效的教学。
以上是我由这节课引发的一些思考,我想上面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常常面临的问题,教了几年书,越发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语文越来越难教,但也惟其如此,语文才更富魅力,语文教学才更有挑战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