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通过这节课我还深刻的认识到:
一、语文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
《黄河颂》这篇课文的学习,没有历史、音乐、地理学科的辅助学生很难理解,通过教师设计课前巩固翻阅历史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了解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 ,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引课时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了解我们历史上黄河的发源长度支流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时播放《黄河大合唱》,让学生感受激昂澎湃的旋律,感受到黄河磅礴的气势,学生自然而然的将黄河和民族命运连在了一起。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倒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带到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入境,将诗歌的内容情感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时刻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师要用激情点燃课堂
本篇课文是一篇朗诵词,语言特点是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朗诵,分各种形式,整体感知时集体读,初步把握情感后分角色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范读和点拨。理解了课文后,让学生自己起来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如此朗读,学生一个个读的激情四溢,说的也很符合情理,对诗歌的主题及情感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总之,这节课我觉得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情感都被调动起来了,一扫往日死气沉沉的课堂,一节课完后,师生都觉得意犹未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