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一中 李芳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2009年的夏天,河南省教育科研研讨会在济源召开,我有幸聆听了几位教育专家精彩的讲座,我发现那些困扰我的问题居然就在不经意之间迎刃而解。于是,我懂得了,光一头扎在工作中,光靠个人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教师,就一定需要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我渐渐明白了:一个教师,一个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教师,他的生命动力来源于而且只能来源于教育科研!回忆我的过去,我有多少时间浪费在了漫无目的的求索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一个真正懂得“教学”的教师,怎么离得开教育科研这一“利器”呢? 从前,一直认为教育科研遥不可及,似乎是一个神圣的殿堂,但是在摸索中,我发现教育科研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教学中,在我们的实践中!
第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
我们经常说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同样没有问题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问题即课题,我们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符合“想好了做”这个教育科研的重要特征的。如学生不喜欢举手提出问题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提问?”答案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不是的。如果你以科研的意识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原因是五花八门的:有学习态度的原因,预习不充分;有学习能力的原因,自己学不会;有心理因素的原因胆子小 ……这时,你再反思:学生是求知最强烈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的问号。但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这就是问题。其实问题不一定要大。我觉得有太多的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比如对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同学怎么办?怎样在课堂中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问题?很多很多很细致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课题来研究。
第二、要有不断反思的习惯
什么是反思?“民主教育”代表人李镇西老师诠释得非常 “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那么如何进行反思呢?回顾我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我的反思主要包括:
1、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明显的教育失误,也包括对自己一切教育(含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学生谈一次心,上一堂课,组织一次活动,甚至和学生交往过程中的某一个蕴含教育因素的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的内容。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缘时而新,因人而异,都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完美,更具心灵的感染力。
2、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第三、要有善于总结、实践探索的精神
起初,我对论文写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写论文基本上是应付差事,不求质量,但后来,读的文章多了,逐渐意识到它对于教学的重要价值,于是有了主动写文章的想法。然而写起文章来还是步履艰难,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偶尔有了一点写文章的冲动,却又很难搜集到素材。去年我承担了一项市级课题《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策略》并任组长。迫于一种责任更是压力,不得不积极参与各种论文、案例的评比,目的并不在于获奖,而是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平时自己也注意了资料的积累,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会记下简单的条纲,晚上等有了时间后,再把白天自己的教学想法补充具体。
经历与实践表明: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科研的教师很难称得上是当今合格的老师,充其量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只有进行教科研的老师才是“充满智慧的专业人员”。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做教科研的有心人,满怀信心昂首阔步,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