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试题海南卷质量分析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王玉辉
一、试卷结构
从整套试卷的结来看?007年高考化学学科试题海南卷与《海南省2007年高考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的规定相同。
1、内容比例:必考部分占80%,选考部分占20%。
2、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全部是选择题,占36%,(单选题 共12小题,3×12==36分)属于必考部分内容。
第Ⅱ卷以非选择题为主,占64%,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必考部分的主观题与选考部分的三个模块的试题。三个选考模块各命四道题(占20%)(其中前三题为单项选择题),考生可任选其中同一个模块答题,但不能跨模块选题,否则只按所选的第一个模块记分。(考生必须在试卷上有明确的选择)。
二、重视考查主干知识
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离子方程式、重要的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基本计算等。以这些主干知识为载体,测试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综合素质。
三 试题灵活开放
总体来看,2007年化学试题较05、06年试题容易。试题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以这些主干知识为载体,测试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试题灵活开放,以容易题、中等难度题为主,强调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适当考查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整套试卷比较符合新课程内容,也能体现海南新课标、新教材,能适合绝大多数考生。尤其是第17题: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可谓是本套试卷的亮点之一。本题9分,全省平均得分为3.69分。试题从多角度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强调了对实验目的、操作原理的分析,着重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科学素养。能引导学生关注课本、关注课堂的双基训练,避开无谓的难题、怪题,提示我们应充分重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全方位的复习,避免遗漏知识点。同时提醒老师,实验作为化学学科最重要的特征,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选择“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更多的走进实验室,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
选考模块的超量给题、限量回答的试题设置,也很本套试卷符合海南不同教材的实际情况。符合2004年以来新课程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三个模块难度相当,等分等值。我省考生以回答《有机化学基础》为主。
四、试题特点
1、注重课本,考查双基,突出主干知识,考查能力,突出综合应用
知识
板块
|
考点
|
题号
|
分值
|
百分比
|
合计分值
|
难易度
|
百分比
|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
|
2、13
|
13
|
13%
|
46
|
中等
|
46%
|
物质的量概念辨析
|
4
|
3
|
3%
|
易
|
化学平衡
|
16
|
6
|
6%
|
中等
|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共存
|
10、11
|
6
|
6%
|
中等
|
热化学知识
|
6
|
3
|
3%
|
中等
|
电解质溶液的分析
|
3、8
|
6
|
6%
|
中等
|
电化学知识
|
14
|
9
|
9%
|
易
|
元素
化合物
|
碳、镁、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1、7
|
6
|
6%
|
8
|
易
|
8%
|
卤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
13(4)
|
2
|
2%
|
中等
|
有机
化学
|
有机反应的判别、有机方程式的书写
|
15
|
10
|
10%
|
13
|
易
|
13%
|
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的判断
|
5
|
3
|
3%
|
|
化学
实验
|
化学反应速率的探究
|
17
|
9
|
9%
|
12
|
中等
|
12%
|
常见物质的制法
|
9
|
3
|
3%
|
中等
|
化学
计算
|
燃烧热的计算
|
6
|
3
|
3%
|
9
|
易
|
9%
|
平衡常数的计算
|
16(2)
|
3
|
3%
|
|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
12
|
3
|
3%
|
中等
|
必考部分(1-17题)统计(部分知识点有重复,18-21题为选考模块,未列入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次试题对中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进行了重点考查,体现了近年高考试卷的命题原则。试卷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化学平衡的移动、热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有机推断、常见物质制备等都体现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这样的试题能引导学生关注课本、关注课堂的双基训练,避开无谓的难题、怪题,同时也提示我们应充分重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全方位的复习,避免遗漏知识点。
双基是能力的载体。调考试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充分体现。
2、 强化实验,考查操作,突出学科特征
实验是化学高考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试题。如17题,作为本试卷区分度最大的一题,巧用“一个实验”连多点、多问的大题设置特点,从课本知识起步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多角度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强调了对实验目的、原理的分析,着重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同时提醒老师,实验作为化学学科最重要的特征,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选择“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更多的走进实验室,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
五、考试情况
Ⅱ卷(13—29题)统计结果分析(18题为三道选择题合并统计)
化学Ⅱ卷
|
第13题
|
第14题
|
第15题
|
第16题
|
第17题
|
第18题
|
第21题
|
总分
|
10
|
9
|
10
|
6
|
9
|
9
|
11
|
满分人数
|
2689
|
5442
|
1192
|
7334
|
14
|
4889
|
1384
|
平均分
|
6.09
|
5.38
|
4.23
|
2.87
|
3.69
|
4.86
|
4.17
|
难度
|
0.609
|
0.598
|
0.423
|
0.478
|
0.410
|
0.540
|
0.379
|
六、考试情况分析
以必考模块17题为例(26449份试题样本)
试题:
17.(9分)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
金属
质量/g
|
金属状态
|
C(H2SO4)
/mol·L-1
|
V(H2SO4)
/mL
|
溶液温度/℃
|
金属消失的时间/s
|
反应前
|
反应后
|
1
|
0.10
|
丝
|
0.5
|
50
|
20
|
34
|
500
|
2
|
0.10
|
粉末
|
0.5
|
50
|
20
|
35
|
50
|
3
|
0.10
|
丝
|
0.7
|
50
|
20
|
36
|
250
|
4
|
0.10
|
丝
|
0.8
|
50
|
20
|
35
|
200
|
5
|
0.10
|
粉末
|
0.8
|
50
|
20
|
36
|
25
|
6
|
0.10
|
丝
|
1.0
|
50
|
20
|
35
|
125
|
7
|
0.10
|
丝
|
1.0
|
50
|
35
|
50
|
50
|
8
|
0.10
|
丝
|
1.1
|
50
|
20
|
34
|
100
|
9
|
0.10
|
丝
|
1.1
|
50
|
20
|
44
|
40
|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4和5表明,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实验还有 (填实验序号);
(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 (填实验序号);
(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 ,其实验序号是 。
(4)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
答案:
(1)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 表面积越大 1和2
(2)1、3、4、6、8;2、5
(3)反应温度 6和7,8和9
(4)因为所有反应中,金属质量和硫酸溶液体积均相等,并且硫酸过量,产生的热量相等,所以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相近。
考生回答情况统计:以必考模块17题为例(26449份试题样本)
得分
|
0
|
0.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百分比
|
11.4
|
3.85
|
3.22
|
2.60
|
3.56
|
3.24
|
5.12
|
9.05
|
16.2
|
10.9
|
得分
|
5.0
|
5.5
|
6.0
|
6.5
|
7.0
|
7.5
|
8.0
|
8.5
|
9.0
|
|
百分比
|
7.24
|
6.78
|
6.64
|
4.97
|
2.38
|
1.72
|
0.91
|
0.13
|
0.09
|
|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零分卷的仅次于4分卷的百分比,说明我省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问题,或者说考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从回答的答案来看,试题回答错误常常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尤其是第四问的回答。同时提醒老师,实验作为化学学科最重要的特征,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选择“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更多的走进实验室,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
再如第21题之有机选考模块回答,考生对“加成反应”、“加层反应”;“脂化反应”、“酯化反应”以及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无法判断,也提示我们应充分重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全方位的复习,避免遗漏知识点。
七、今后复习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在今后高考复习中需要认真对待和突破以下几个关键。
1.强化过关训练 落实化学用语
复习的重点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同时要强化化学用语的训练,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用语所蕴涵的化学意义,从而明白规范要求的必要性;但更关键是训练和检查落实。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在复习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训练与检查工作。如离子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采取如下方法:介绍高考化学用语中有关方程式的考查所占比例,评分细则及要求,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及规范要求所在;同时运用迁移法把相似问题集中训练;运用联想法将相关问题逐步训练;采取不同的归纳方式反复训练;将典型及常见错例共同讨论等方法,换汤不换药,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尽量避免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达到掌握及熟练运用的目的。
2.突破理论难点 提高运用能力
理论知识的复习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与运用。教师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大纲和考纲,把握内容和标高,同时还要研究考情,把握重点。
2007年高考对基本理论的考查呈现出以下特点,1. 试题主要分布在选择题及无机大题中的部分填空;2. 分值比例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3. 考查重点在于运用,突出对能力的考查;4.难度中等和中等偏下。所以教师在复习中重点要放在让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讲解的内容不要深﹑难﹑偏,重点讲解﹑剖析高考试题;训练基本常规题型、热点题型和高考变形题,设问以小问题为主,强调知识的直接运用,不追求设问的精巧,切实控制好难度,真正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
3.抓好实验复习 提高科学素养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高考每年必考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实验的要求逐渐升高且越来越灵活: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作载体将与实验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观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因此实验复习注意:(1)抓课本, 强化实验原理、装置及操作;(2)挖课本,拓展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提高基本操作在特定条件下的运用能力, 注重实验的探究性﹑设计性和评价性;(3)认真抓好学生对实验题的文字表述能力的培养;(4)通过专项训练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等。
通过抓课本,掌握仪器及仪器的主要用途;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理解实验装置的安装原则﹑反应原理﹑现象及其描述等。通过挖掘、改进与创新,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设计与整和,或对实验中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对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通过对比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明确答题方向和答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4.注重推导训练 提高思维能力
高考试题中的推导题类型主要有:元素的推导、无机物的推导、有机物的推导等。这类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掌握以及思维的有序性、灵活性、发散性运用,是显示试题区分度的重要题型。因此在复习中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其形成网络;要摆脱思维定势,让学生真正学会思维和推导的方法,不死记硬背,通过比较反思找出知识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结合点,在普遍规律中找到特殊性;同时关注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结合点,系统地训练典型推导题,但要注意控制好题目难度。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看,命题者在有意避开或降低推导题难度,使解题的切入点由隐含较深变为比较明显,所以要提高学生寻找推导题常规突破口的能力,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
5.强调审题,规范训练,减少无谓失分
审题不慎,急于求成,考虑不周是部分考生解题时的通病。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仔细、冷静的审题,找出题干设问的关键点,不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本次阅卷反映出的最突出问题是学生答题很不规范。化学用语的书写不规范在每个大题中都能看到,化学方程式书写缺条件、不配平、不写气体符号。这些因审题不慎、表达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造成的失分,主要原因是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未得到纠正、缺乏规范化的训练造成的。应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强调专用名词要符合学科要求,符号要符合规定,答案中的数据要有单位,电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要书写规范,尽量减少失分。同时还要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必要时可以专门进行错题训练,让学生有机会暴露错误和薄弱环节,以便对症下药,使学生在知错、纠错过程中达到规范化训练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6.合理安排训练 提高得分能力
这里主要是针对选择题。高考选择题每题3分(全为单选)、分值大,因此做好选择题,得足基础分,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第一关键。做好训练题关键还是打好基础知识关,其次是安排规范的、有针对性的基础训练;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将学生手中的习题,特别是易错的题重新整理,找出错因,反复训练,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总之,高考复习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既要有规划,又要能灵活调整;既要关注点,又要能控制大局;既要重基础,又要突出对能力的培养;既要认真讲解,又要合理训练,一句话,就是要仔细解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严格控制好度,只有解决好度的问题,才能真正落实有效复习,取得高考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