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片段欣赏[四]
【片段】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评析】
杨修把“鸡肋”令解释为“退兵归”,这是他根据战局的特点和“鸡肋”的特点联系起来加以推断而得出的结论。因为战局是“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而“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因此,杨修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出“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的结论。杨修的这个推断道出了曹操传“鸡肋”令的要害,打中了他的痛处,因此,引起了曹撮的忌恨而将他处斩。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了杨修的“才识之敏”。杨修的这个推断和解释,尽管有他的根据,但不是必然的结论,正确与否,还有待事实证明。可是杨修却十分自信,不仅在口头上作了解释和宣传,而且直接采取行动,“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并且还影响到夏侯惇等人也纷纷“收拾行装”,“准备归计”。这就突出了杨修的“恃才放旷”的特点。所谓“恃才”.就是自仗高,高傲自负;所谓“放旷”,就是言行无忌.放任不羁。这是杨修的优点,也是他的弱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招致了曹椽的忌恨,也为曹操制造了处斩的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