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个人空闲时间乱写,好像图表不能上传,
望高手批评指正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传统的解读者大多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切入,然而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其实是一部经典的关于博弈论实践的著作。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各国纷争的策略选择,无疑对市场竞争的企业策略的选择有所借鉴。
一、赤壁之战的博弈分析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获胜,曹操大败,刘备顺势取了荆州。去江东前,诸葛亮曾笑对刘备说:“亮借一帆东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男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 刘备认为“此论甚高”。其实诸葛亮这里说的不全是实话。诸葛亮早已看出如果曹操胜,则对刘备一方是最为不利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因此,诸葛亮所设想的两种结果其实只有一种是可能的,即南军胜刘备趁机取荆州。荆州是赤壁之战最重要的战果之一,这个战果却被出力很少的刘备摘去了。我们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赤壁之战中,合力抗曹的孙刘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这个博弈就是博弈论中有名的“智猪博弈”。曹操虽百万大军压境,然而“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橹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在孙刘联盟之中,刘备一方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可以选择出兵或者不出兵只出计;孙权一方也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出兵,或者不出兵。可是对于刘备一方,如果孙权出兵,自己将会选择不出兵,等破曹之际可趁机取荆州;如果孙权不出兵,自己出兵,必然战败,所以也会选择不出兵。可见无论孙权是否出兵,刘备的最优策略是不出兵。而对于孙权一方,知道刘备新败,不会出兵,那么自己的最优策略是出兵以保江东。我们可以列出不同战略组合下的支付矩阵,战略式表示如表一:利用重复剔除劣战略得到均衡解“ 孙权出兵,刘备不出兵”。赤壁之战中刘备好比小猪,孙权好比大猪,孙权全力以赴抵抗曹操,刘备只出计出策,坐收渔利,但是二者所选策略都是最优的。
二、空城计的博弈分析《三国演义》的“空城计”描述诸葛亮在兵败之际,仍能以虚张声势的空城计,吓退魏国名将司马懿,安全地退回蜀国境内。当时诸葛亮正处于街亭失守而退却到西城之时,身边只有老弱兵卒2500余人,司马懿15万精兵抵达西城, 多数人认为,此战司马懿中了诸葛亮之计,其实不然。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众多交锋之中谁更胜一筹,难以定断。诸葛亮曾说司马懿:“彼深知我也”,“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为司马懿一人而已”。而且从“诸葛亮六出祁山皆未获全胜”、“借吴刀杀关羽”、“马谡失街亭”、“神速擒孟达”、“百日平辽东”、“韬晦诛曹爽”可以看出司马懿和诸葛亮不分伯仲。其实这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表面上看,诸葛亮拥有更完全的信息,司马懿中了孔明的“空城计”。其实情况恰恰相反,诸葛亮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运用猜测变量来此一博。诸葛亮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弃城而走自己必败,但是利用空城计却未必失败,一方面他认为,司马懿或者识破或者未曾识破这是一座空城,都有进兵的可能,从而大获全胜而归,回报魏主;另一方面,诸葛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窃国计划,他明白如果司马懿杀了自己,蜀国立刻就会亡掉,那么拥有魏国全国兵权的司马懿羽翼尚未丰满,必然被架空和下野甚至迫害,这将直接导致司马懿全盘计划落空,所以也有退兵的可能。而对于司马懿而言,他知道街亭之失对蜀军是一巨大打击,蜀国大军必定已退,魏军大兵濒临城下,即使城中有兵,此战必胜,诸葛亮必定被擒,但是诸葛亮若死,自己在魏国也不再有利用价值了,甚至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司马懿拥有更完全的信息,一方面无论诸葛亮选择什么策略,自己要是选择进兵策略一定会取得成功,但是这会对自己将来的计划极为不利;另一方面如果诸葛亮弃城,自己退兵难服众将,也难以向魏主交代,虽然兵权不至于被剥夺,但对自己兵权的控制是不利的,如果诸葛亮用空城计,反而可以给自己一个退兵的借口从而确保自己的兵权。而诸葛亮不具备完全信息,以a的概率猜测司马懿不会拿自己的长远窃国计划去冒险,而会主动退兵;以1-a的概率猜测也许司马懿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将来,或者愿意冒着被夺兵权的危险一定要战胜自己,而采取进兵策略。诸葛亮心中的a足够大,使得空城计的期望效应大于弃城的期望效应,所以诸葛亮选择利用空城计。双方博弈的战略式表述如表二:“空城计”将双方本来不合作的博弈关系,变为合作的博弈关系,双方都取了的最大的效应。
三、三国鼎立稳定格局的博弈分析及蜀国的衰败原因“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刘备入蜀之后,天下形成了三分的格局,虽然魏国实力强大,蜀吴联合依然不弱于魏国,这种格局其实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我们简单的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来分析。假设三国都是理性的。首先看一下魏国方面,因为魏国实力最强,魏国最有 主动进攻的可能。我们假设魏国先行动,第一阶段,对于魏国我们简单的假设它 有两个策略,它可以选择进攻其中一国,比如说蜀国,也可以选择不进攻而发展内政增强国力;第二阶段,如果魏国选择进攻蜀国,蜀国可以选择抵抗和投降两个战略;第三阶段,如果蜀国抵抗,吴国可以选择趁魏攻蜀之时进攻魏国,也可以选择不进攻发展内政。用博弈的扩展式作出博弈树如图一。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纳什均衡是:魏国选择{不进攻},蜀国选择{抵抗},吴国选择{进攻},均衡结果是魏国选择不进攻。下面看一下蜀国的情况。假设蜀国先行,第一阶段,蜀国有三个策略可以选择,可以选择不进攻,发展内政增强国力以待时机,也可以选择单独进攻魏国,还可以选择联合吴国进攻魏国;第二阶段,如果蜀国选择联合吴国,吴国可以选择联合共同进攻,也可以选择不联合,静观魏蜀相互削弱实力,自己却发展内政增强国力。用博弈的扩展式作出博弈树如图二: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纳什均衡是:蜀国选择{不进攻},吴国选择{不联合},均衡结果是蜀国不进攻。吴国的情况跟蜀国的分析类似。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魏国发动攻击的时候,蜀吴两国容易自然结成同盟,而在蜀国或者吴国进攻的时候却不能结成同盟。由以上分析可见,每一个理性的国家都不会主动进攻,三国鼎足之势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导致蜀国首先衰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有非理性的行为存在!刘备入蜀之后,下令关羽全力攻打荆州,此其一;刘备死后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祁山,次其二;诸葛亮死后,姜维九次北伐,次其三;最终蜀国国力衰竭走向灭亡。公元207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曾经理性的分析了形势,为刘备定下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取得荆、益二州,三分天下,站稳脚跟,第二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然而“天下有变”还没有发生蜀国就开始进攻了。这里聪明的诸葛亮为什么也选择了非理性的策略呢?诸葛亮的非理性用“讨伐汉贼,匡复汉室,以报先主知遇之恩”来解释最恰当不过了。tid=85727&pag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