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环画发展经历:
中国连环画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而又极具戏剧性,它发挥过许多社会功能。如儿童读物、政治宣传品、文学作品的普及本、绘画艺术的大舞台……而今又是中国十大收藏品之一,却不期成了“古董”、濒危艺术。 连环画穷途末路了吗?连环画的活力何在? 经典 连环画最能体现连环画以“画”之“连环”来表述思想这一艺术特色的。洋洋大观几十本小人书呈现在面前实在是一种气势,震憾人心。我认为中国连环画虽不乏优秀的单行本,如王叔晖的“西厢记”或优秀的短篇连环画,如刘继卣的《大闹天宫》,但这些作品均是以“画”取胜,不能充分展示连环画自身的艺术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谈,中国连环画的经典之作当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发的《三国演义》套书。 如果单从绘画角度来谈,《三国演义》连环画不能代表中国连环画的艺术巅峰,参与绘画的画家,并不是中国画界大师级的人物,除了其中的刘锡永、赵三岛、陈光镒等的作品具有一定水准外,大都平平,甚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磁书从印数之大到不断再版至今,可以说是影响了至少两、三代人,其经典性是无可替代的。
《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成功,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取材得当。小说《三国演义》不但是不朽名篇,有极强的号召力,而且极富故事生和可画性,改编为连环画有先天的优势。 二:是采用传统的线描手法,令读者在线条的飘逸中领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无穷魅力和无尽美感,从而使这套连环画潜移默化地植根于至少两代人的心中。 三:是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三国人物。该套书60册6000余幅,均是从传统的线描手法来创作,而几百个人物并没有淹没在线条中,相反许多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在读者心中刻下了深深的铬印,连当今的影视创作也参考它甚至效仿它。刘、关、张、孔明、曹操、周瑜等主要人物形象已形成了造型的定格。
同时一些小说中的二三线人物,如张翼、丁奉、孔礼等人物的造型也匠心独运,各具风貌,实在是难能可贵。在几十位画家同舟共济的努力下,尽管画风不同,但人物设计始终如一,可谓抓住了连环画的精髓。画家们由人物的衣冠、胡须着眼,四两拨千斤,挥洒之间,人物特色自成。总结起来,人物塑造“一扣二放三变化”。
所谓“一扣”即人物形象紧扣原著,如原著中个性想近的几个人物:张飞、许褚、典韦等,均个性粗放,对他拉的塑造采用“须同而衣冠不同”来达到既符合原著人物的塑造,又避免犯千人一面之连环画大忌;
所谓“二放”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适当脱离小说的原型,而赋予新的艺术创造。如吕布、周瑜、赵云,在那个时代,按其实际年龄及社会生活习俗都应该有胡须的,但均以白面无须出现,很符合大众的心理想象;
所谓“三变化”,是原著、连环画对人物上的双重塑造,有了固有的模式后,再一次进行人物塑造的提升,如关、张之子关兴、张苞,颇具其父风范,但连环画没有采用简单的“剃须”手段来依葫芦画瓢,而是赋予了全新的面貌。在两人之间的区别上,又以关兴长脸、张苞胖脸来呼应关羽(长须)、张飞(虎须)的个性,照样为读者所认同。人物形象的鲜活灵动,使这套书具备了超脱原著的活力与特色。 四是封面设计令人心跳!简洁古朴却引人注目。约请刘旦宅、刘锡永等名家精心绘制,封面自身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封面艺术是连环画艺散发诱人魅力的重要一环,用现代语言来讲,“封面”就是连环画的“包装”(顺告读者:封面设计为江南春。) 五是规模效应。从原著来讲,《三国演义》的篇幅不及其他三部齐名的名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多。但改编为连环画,《三国演认》却以60、64开本60册/套前无古人的规模推出,形成了文化市场的漩涡和热点。相反,同时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水浒传》只是以26册的规模推出,不及其一半;而上海的《红楼梦》更是区区10余册;《西游记》零零星星出了一些,但不成体系,犹如散兵游勇,难成气候。 六是好的出版技巧,各分册成熟一本推出一本。这样一来,至少人为地创造了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吊读者的吊胃口,千辛万苦攒齐这套48册或60册一套的小人书,其中的甘苦,收藏者知知;另一方面,单本出版,缓解了读者的经济压力。试想,那时一两角钱不是小数目了,如果再乘以48或60倍,会使很多读者望而生畏的;再者,为画家创作提供了较为充足时间,利于提高质量。 《三国演义》连环画以自身符合读者审美要求的绘画手法,选取了顺应社会热点的好故事,采用独特的出版运作模式,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连环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