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于各朝各代的演义都有戏说历史的影子,以影响最大的《三国演义》为例,三国时期的史实是汉王朝失去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后,各种力量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角逐全国的最高统治权力,需要思考的是何以形成一个三国并立的局面?为何最后统一于晋室?《三国演义》中则变成了刘备为恢复汉室正统而战,魏国、吴国成为历史的逆流,一切都似乎是为了验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预设的结论。虽然重要史实不能篡改,但为了演义的需要,却可以进行曲解,而且全书变成了“义绝”、“智绝”、“奸绝”三个典型比试的天地。
“义绝”者,关羽关云长,《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奇男子,既勇冠三军,诛文丑、斩颜良,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又义气过人,辞官挂印,千里护送兄嫂,为报旧恩,放曹操于华容道。围绕一个“义”字,《三国演义》将关羽塑造得臻于完美,因“义”是对农业社会调节社会关系的“忠”“孝”的补充和完善,“义绝”的关羽在死后地位不断上升,以至于脱人入神,成为降魔大帝,在中国历史名人中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武圣人”。——孔子是史官文化中的最高典范,关羽是演义系统中的最高典范。历史上关羽不过是三国时期一名武艺不凡、意气用事的武将,蜀国的几次军事失败都有他的责任,对三国历史是可有可无的人物,但在演义了的历史中则成为对局势起决定作用的关键。
“智绝”者,孔明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宣传诸葛亮“未出茅庐定三分之计”“运筹帷幄,三分天下”,如果那样,历史的决定力量岂非成了诸葛亮?他明知无法一统天下,却要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简直就是去撞一堵不可能倒的墙,岂非是蠢不可及?历史上诸葛亮作为蜀国的政治核心和军事统帅,肯定谋略过人,对形势的发展变化肯定起的作用比别人大一些,但他既不能战无不胜,算无遗策,更不能改变三国中蜀国最弱的大势。他是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但不是那时的决定力量。《三国演义》的全力打造用鲁迅先生的一句“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就可戳穿,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谋已非人的智慧,而是虚构成了妖怪邪术一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三国演义》对这个人物无限度地编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