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特别是在军事描写上,巧妙构思,匠心独具,使每次战争的描写都别有风格,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温酒斩华雄”这段交战情节的描写便有所体现,它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实写会场,虚写战场,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赢得了更大的容量,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笔墨;同时,也为创造富有特征的情势氛围,更好地烘托中心人物的英雄形象和集中充分地展示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复杂予盾,赋予了很大的艺术张力,使作品收到了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虚实 结合 手法 效果
产生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一八四年到二八O年间的历史故事,其内容起自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纵横书写了三国时代政治风云。三国时代,各个政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异常复杂,有隐蔽的、有公开的。这种斗争具体体现为对政治统治权力的争夺和公开的军事冲突;因而一连串的战争,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在小说洋洋洒洒约七十万言的叙述中,作者饱蘸浓墨,描写了大大小小各类战争四十多场,而且每一场战争的过程都展现得异常生动;战前、战后或战争间隙中许许多多政治角逐和斗智斗谋的情节场面,读来如临其境,又场场没有类同。作者描写战争,不纯粹是为了战争而写战争,而是在战争描写中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让作者脑海中所希望的一系列战斗英雄的群象都从战斗的环境中站立出来,达到人物带动战争故事的开展、战争表现人物的艺术效果。在这种艺术效果中,虚实结合的笔法用得最多最充分。这里仅以《三国演义》第五回“温酒斩华雄”这段描写为例,谈谈《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高超的艺术手法。
一、“温酒斩华雄”的战争意义与背景介绍
“斩华雄”这场战斗无论是对关羽还是对这次战争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关羽而言,这是他一生英雄的战斗历史的开端;因为在这以前他只不过是一个区区县令手下的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小小的马弓手。从这以后,他就一发而不可收,不断的斩将立功,声名大振。就这次战争的意义而言,他为这支讨董联军赢得了第一个胜利,不仅鼓舞了联军的士气,而且大大打击了董卓的气焰,为联军进入汜水关、大破虎牢关打开了胜利之门。
战争的背景是这样的:十七路诸侯响应了曹操的号召,公推袁绍为盟主,以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组成“多国部队”联合讨伐董卓。兵到了汜水关,首次与敌人交锋,就遇上了劲敌董卓的部将华雄。华雄这个人勇猛善战,十分厉害,第一阵交锋就刀劈了“多国部队”的部将鲍忠,接着又把“多国部队”的先锋孙坚赶得投无路,连头上的帽子都作了敌人的战利品;幸好部将祖茂以死相救,才掩护孙坚得以逃脱,不然的话连孙坚的性命也难以保住。
双方交战到天明,华雄引兵上关;兵临城下,形势十分危急。先锋孙坚“伤感不已”,盟主袁绍这时也束手无策,只好召集大家开会,商议退敌之策。众诸侯也毫无办法,一个个闭口不语。就在这种窘迫的形势下,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又来寨前大骂搦战,袁术骁将俞涉、韩馥上将潘风出去迎战,接连都被华雄斩首。正在众人大惊失色的时候,关羽却毛遂自荐,在一杯酒还没有凉下来的一刹那功夫,已提了华雄的头掷于地上,为“多国部队”解了围。围绕关羽的请战以及出战后的胜利,各派势力的人物表现出了不同性格和复杂矛盾。这是一个并不算大的战斗场面,篇幅不到六百字,可是却写得惊天动地,气象万千;而且在这个战斗环境里,作者正面写战争的笔墨用得极少,但中心人物关羽这个超群绝伦的古代英雄形象却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时,曹操、袁术、张飞等不少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他们之间的复杂矛盾,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二、“温酒斩华雄”虚实结合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本来,这是一个战斗英雄斩将立功的战斗场面,一般的写法总是要大写特写战场的情景;然而在这里,作者却不直接去写战场,而是着意来写会场;把战场放在会场后面来写。会场的空气和人们的情绪又完全受着战场的支配,就象是一幕剧,场景始终不换,戏一直在中军账里开展,战斗放在后场进行。可是,战场上的杀声、鼓声、喊声却一直震荡着会场上人们的耳鼓和心弦。例如,鼓声、杀声、折兵斩将,这些战场情景全是耳闻,这是虚写;议论、争吵、派兵遗将,这些会场情景才是眼见,这是实写。又如,全场的中心人物关羽往来于战场、会场之间;他的冲锋陷阵的战斗声势和神威,是耳闻,这是虚写;“鸾铃响处,马到中军”的刹那之间,可以说既是耳闻又是眼见;“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的英雄气概,才是眼见,这是实写。而会场上的人们,时而“大惊”,时而“失色”,时而“失惊”,时而又“大喜”,时而又“大怒”或“大叫”。这些在会场表现出来的人们的激荡不安的各种情态,又无一不和战场上的动静紧紧相关。这样就把战场和会场紧紧连在一起了。同时,由于既有会场,又有战场;既写耳闻,又写目睹;既有实际情景的描绘,又有情势气氛的烘托;即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就对英雄人物的塑造,起到了一种传神壮威的作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就体现于此。
三、虚实结合写作手法的艺术效果
虚实结合使作品达到了异常精炼的程度,而且体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战争描写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一、这种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艺术手法,有利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取得更大的容量,扩大了表现的内容,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既不至于陷于孤立地去表现一个人或一件事,同时又可以通过一个人或一个件事巧妙地揭示诸侯联军内部的复杂性,使中心人物的形象在复杂的矛盾关系突现出来。
作者是个写政治斗争和战场风云的高手,十分注意战争与政治的必然联系,每一场战争的描写,都不忘反映明确的政治目的,表现不同势力的利益冲突。正所谓“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斩华雄”本是一个战事,在这个有限的篇幅里,既要写战争场面,又要表现各派势力的复杂矛盾冲突,体现战争的政治性和作品的思想性,还要突现中心人物形象;如果这些丰富的内容都要一一去实写,显然可以写出很大的篇幅,写得过于实,出力还不讨好。运用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方法,就可以收到作者预想的艺术效果。例如,这支讨董大军,本来是由十八路诸侯纠合起来的一支“多国部队”,内部关系复杂,矛盾重重。安排这样一个会议的场面,就便于描写敌我双方决斗疆场的背景气氛,又有利于表现“多国部队”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同时,又通过会场气氛的波荡、人们之间情绪的对立以及对待关羽斩华雄之后各派人物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揭示出诸侯军统一战线内部豪门和白身、腐朽贵族和新兴势力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使人不仅清楚地看到“多国部队”的貌合神离、各怀鬼胎的真面目,而且也预示了他们分崩离析的必然超势。而这些,靠单纯的战争场面的描写是难以体现的,唯有利用会议场面,运用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巧妙手法,才能容纳这么丰富的思想和艺术,才能依然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宏伟壮烈、震耳欲聋的战场气氛和中心人物英勇雄武的形象。
第二、从会场的角度去写战场,有利于节省墨笔,又便于取舍,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战场描写。
按照一般的写法,描写战争总是直接地、正面地去描写战场上将士们如何与敌搏斗、撕杀﹑战鼓催、战马叫﹑大战几百回合、你追我逃、人仰马翻、火光一片、杀声震天……等等,仿佛身临其境或亲眼所见。这样的战场描写,在《三国演义》中并不少见。如“赤壁之战”的战争场面描写就属此类。然而,“斩华雄”则不是这样。“温酒斩华雄”同样是描写战争,但不一味去写。如华雄与俞涉、华雄与潘风﹑关羽与华雄的交战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恶战,交战的场面无一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然而作者在这里把这些具体交战的过程一概省去了,为的是抓住传神之处,突出精彩的侧面,收取以虚写实、以实补虚的效果。如,袁术骁将俞涉﹑韩馥上将潘凤出迎战,接连都被华雄斩首,都是探子来到会场报告的,至于具体的交战过程则舍去了,取的只是结果;关羽与华雄的交战亦是如此。这样的写法,不仅省去了大量的战场交战过程的描写,使文字更加精炼,而且还避免了战争描写的类同化,体现了各类战争描写的不同艺术风格。这种描写方法,既省去了不少笔墨,又使艺术效果得到了提升。那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的宏伟战争场面和气氛,始终强烈地鼓荡着读者的耳膜,依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心人物关羽敏捷、威猛的英雄形象依然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已被作者运用到了非常娴熟的地步。
第三、这种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有利于创造一个富有特征的情势和氛围,从而烘托中心人物的英雄气概和精神威力。
人物的性格特征,就该融合在人物的一切行为当中。一个战斗英雄,在他是战斗行为里自然会带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就十分善于从他的人物的战斗行为中把握他的英雄性格。关羽的战斗行为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不以玩刀弄杖﹑拳打脚踢或者酣战几百回合的血气之勇来显示自己的威猛,而是以凛冽的精神气魄和逼人的威慑力量见长,所以常常以神速战术显示他的英风豪气,以致使得外来的强敌不可逼近他,就予以制服。谁要是与他交战,总是手起刀落,人头落地,行动异常迅速。神速,此乃关羽战斗行到动的一大特色。
在“斩华雄”这个情节里,作者为了突现关羽“神速”的战斗风格,运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特征的情势和氛围,从而使中心人物关羽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烘托,可谓是匠心独具。例如,作者并不直接描写关羽的武艺如何高强,只是着意渲染华雄如何勇不可挡,众诸侯如何惊恐失色,这都是为了造势。关羽在一杯酒尚有余温的顷刻间,已提了华雄的头,掷于中军帐前。虽然没有直接写关羽之勇,但却通过华雄的骁勇、诸侯的惊恐创设了一个富有特征的情势和氛围,把关羽的威武形象衬托得更加鲜明生动。这里有虚写,有实写,实写会场,虚写战场;实写战斗结果,虚写战斗过程。由此可见,要烘托中心人物的特征,就必须为此创造一个富有特征的情势氛围;要创造这样一个情势和氛围,虚实结合是理想的写作手法;这也是作者巧妙的构思安排。当然,作者也可以采用其他手法创设环境、烘托人物,但有可能拉长篇幅,耗费笔墨。若要在较短的文字里,达到烘托中心人物的理想效果,唯有虚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才是最佳选择。
第四、既写战争,又写会议,有利于容纳各种人物和表现复杂的予盾,更加充分地暴露各类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腐朽贵族的丑恶嘴脸。
在“斩华雄”这幅有限的画面里,除了中心人物关羽之外,还有曹操、张飞、袁术等不少人物。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思想立场。例如,曹操当时周旋席间,成了当时会场秩序和正义的维护者。他既反对重职位、轻人才的贵族偏见,又顾全大体,力劝袁术不能“因一言而误大事。”在关羽出战前,他为反对阻挠关羽出战,和袁氏弟兄一再力争;然而语气又是委婉的。等关羽胜利归来后,他又针对袁氏弟兄的偏见,高唱“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事后又要暗中送牛酒抚慰刘﹑关、张,进行私人拉拢。这样,一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封建时代的政治家的精神风貌就写得逼真活现。又如,袁氏弟兄出身四世三公,满脑子贵族偏见,目光如豆,有眼不识英雄。尤其是袁术,骄横无理,十足一幅腐朽贵族的丑恶嘴脸。再如,张飞快言快语,看到哥哥立了功,兴奋得情不自禁,高声大叫起来:“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虽然只是三言两语,然而张飞的粗豪急躁、嫉恶如仇的性格却毫无掩饰。当然,这些人物的性格予盾,都是通过中心人物关羽和中心事件斩华雄而体现的。这些人物的出现和性格予盾的暴露都是在会场,而不是在战场。虽然作品描写的是战事,但人物的性格冲突却表现在会场。如果单纯从战斗场面去表现各种人物之间的复杂予盾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更何况作者并未用太多的笔默去正面描写战斗场面。作者刻意以会议的形式,就是为了更有利于在会场容纳各种人物和集中充分地表现各类人物的复杂予盾,暴露腐朽贵族的丑恶嘴脸。这种写法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集中、精练、独具风格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四、结语
《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愧是描写政治斗争和战场风云的高手,它的精练的笔法,巧妙的构思和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的确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在“斩华雄”这段不到六百字的有限篇幅里,竟然容纳了如此宏富的内容,正是因为采用了实写会场,虚写战场,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作品更有利于争得更大的容量,表现丰富的思想和艺术;更有利于节省笔默、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战场描写;更有利于创造富有特征的情势和氛围,从而烘托中心人物的英雄气概;更有利于容纳和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复杂予盾,暴露腐朽贵族的丑恶嘴脸。作者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精湛的艺术修养,确实为后世文人学者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游国思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版。
2.蒋松源、谭邦和著《明清小说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版。
3.罗贯中著《三国演义》。
4.《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