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五中 黄凌斌 电话:13787760374
教学设计
说明:《空城计》是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一个片段,本文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课程目标剖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有关知识和一般特点。
(2)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概括,要善于从繁杂的情节中理出故事层次。
(2)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2)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理解诸葛亮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难点: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局、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方法: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特意设置了“读,看,演,说”几个环节,引导学生自己抓住课文的具体描写去分析课文,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演义》让诸多英雄人物长久的留在我们心中,而要论《三国演义》群英谱,有一位称得上“智慧化身”的人物:他,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主要通过《空城计》的学习,来见识一下诸葛亮那“神鬼莫测”的奇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补充有关细节,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把它复述出来,看谁的表达更有创意。
三、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1)试一试,看能否从文本中找到诸葛亮施计(空城计)成功的N个理由,比一比看谁找的理由最多,并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2)从大家找到的理由中你能否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三读课文,深入探究。
请从文本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语句并试着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看谁的理解更贴切。
五、品味欣赏,比较鉴别(看)
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片段
(1)电视片段中对诸葛亮神态的刻画与小说中的描写有何不同?
(2)如果你是导演,你会作这样的改动吗?说说你的理由。
六、当堂表演,展示理解(演)
观看京剧《空城计》, 试着将课文改成小话剧,小组合作,在班上演一演,看谁演得最传神。
七、拓展延伸,开阔视野(说)
(1)鲁迅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你怎么看。
(2)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还有很多,你了解哪些,请和大家一起交流,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领略全书风采并向朋友推荐。
(精彩片段实录)
师:从刚才大家找到的理由(施计成功的理由)中,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1:诸葛亮是足智多谋的人,
生2:诸葛亮是处乱不惊的人,
生3:诸葛亮是知己知彼的人,
生4:诸葛亮是临危不惧的人,
生5:诸葛亮是镇定自若的人
生6: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人
师:说得很好,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知己知彼、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的人。
(多媒体显示板书:诸葛亮:足智多谋、知己知彼、处乱不惊、临危不惧)
师:好,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知己知彼,那么司马懿能不能说他也是知己知彼呢?他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
生:能,因为司马懿也了解诸葛亮的性格特征:“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师:在司马懿眼中,诸葛亮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同样的知己知彼,为什么结果却一胜一败呢?
生:因为诸葛亮更了解司马懿,更能抓住对方性格上的弱点来采取计谋
师:对方性格上的弱点是什么?
生:生性多疑。
师:好,诸葛亮不仅知己,知彼,而且他还知道彼心中的己。知道别人眼中、心中是怎样看自己的。同样我们能从文中找到应证吗?
生: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师:对,所以诸葛亮要计高一筹,他以变(临时的改变)来应司马懿的不变。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好,本文对司马懿的描写你们觉得对表现诸葛亮的形象有没有作用?
生:有衬托作用。
师:对,那么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诸葛亮的形象的地方还有吗?
生1:通过写诸葛亮身边的士兵来表现他的临危不惧。
生2:通过写他身边的文官尽皆失色来表现他的镇定自若。
师:身边士兵能做到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又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什么特点。(这个问题较难,可展开讨论)
生:纪律严明,治军有方。
师:对,诸葛亮不仅有胆有识,而且是个治军有方的人。诸葛亮这一形象只是通过对司马懿、对文官、对士兵的侧面描写来表现的吗?文中有没有正面描写诸葛亮呢?
生:有,笑容可掬的神态描写。
师:什么是笑容可掬呢?你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吗?
生:(示范)(众人笑)
师:很好,文中对诸葛亮笑容的描写好象不止一处,大家能不能把其他几处也找出来?
生: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师:同样一个笑容,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内涵。下面来比较一下这“三笑”分别能表现诸葛亮什么样的心态?(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生1:第一次的笑是假笑,显得有些心虚,是故作姿态的。
生2:第二次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
生3:第三次的笑是嘲笑,自豪的笑。
生4:“笑容可掬”是镇定自若的笑。
生5:“抚掌而笑”是脱险之后的欢笑。
生6:“拍手大笑”是成功之后的开怀大笑。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诸葛亮的第一次的笑虽是镇定自若实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多媒体显示板书:故作轻松、故作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那这“三笑”哪次笑得最开心呢?
生:拍手大笑。
师:你能示范给大家看看吗?要做出开心的样子。
生:(示范)(众笑)
师:非常好,通过这“三笑”我们能看出诸葛亮的心理变化,或者这“三笑”反映了他的心理品质。大兵压境他却笑容可掬,如此紧张危急关头,他岂能装得出来,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过人之处。那么假如我们把他的神态改为正襟危坐,表情严肃而凝重好不好?
生(众人):不好!
师:同学们都说不好,可是有人却不这么认为。十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把这幕戏拍成了电视剧,我们先来欣赏这一精彩片段好不好?
生:(众人)好!
师:(多媒体显示电视剧片段),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电视剧对人物神态的刻画。
(欣赏完后)
师:电视剧中对人物神态的刻画与小说中有何不同?
生1:电视剧中诸葛亮眉头紧锁,小说中却是笑容可掬。
生2:电视剧中诸葛亮神情紧张,小说中却是镇定自若。
生3:电视剧中诸葛亮表情凝重,小说中却是抚掌而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电视剧中诸葛亮表情凝重,简直是心力交瘁。同学们刚才还说他非笑不可,可电视剧却作了改动。如果你是导演,你会作这样的改动吗?(小组交流)好,同意改动的请举手。(举手的不多)
看来同意改动的不多,但你们要有信心,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众人笑)
同意改动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诸葛亮表情凝重,我觉得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当时气氛确实很紧张。
师:有不同意见吗,有要补充的吗?
生2:这毕竟是一座空城,出于人的本能诸葛亮应该会感到恐惧。
师:说得不错,不同意改动的呢,也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如果诸葛亮紧张的话,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一定会看出破绽,空城计就会没得玩了。(众笑)
生2:诸葛亮“镇定自若,抚掌而笑,”写得真实,可以让观众更加信服。
生3:诸葛亮做出有笑容的样子司马懿更容易相信他有实力,才更容易骗走司马懿。
师:说得不错,综合大家的发言,我觉得诸葛亮不笑:他会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更接近常人的心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更能够引起观众心理的共鸣,让我们和这个人物一起快乐一起哭。
诸葛亮这个人的笑:却能显示出人物胸有成竹的气度和自信,能够表现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势,更能显示出诸葛亮的过人智慧。
那么哪一个是正确答案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答案并不重要,对小说的阅读,其实就是对我们每一个读者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是合乎情理的。
(片段完)。
在小说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空城计》课后反思
传统的小说教学中,老师总会抓住“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不放 。学生说说故事梗概,老师结合人物活动环境或当时社会背景分析人物性格。本来一篇完美而充满情趣的小说却被教师个人那并不高明的程式化“解剖”弄得支离破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自然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那么小说教学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主要通过对《空城计》一课的教学淡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学生而言,主要是看是否在教师的作用下有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开展了相应的语文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入了两个影片片段,一是电视剧《空城计》片段,看完后让学生自当导演,看应不应该对原著人物诸葛亮的神态描写作一番改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言说的机会。二是引入京剧《空城计》片段,欣赏完后让学生自己把课文改编成小剧本,然后在班上表演,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最后还让学生说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诸葛亮的故事。通过以上手段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动了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关注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二、找到亮点,让学生深入文本,引导他们合作探究。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当然,任何主体意识都不可能孤立形成,而只能在主体与他人立体的交往中形成。就语文教学而言,它主要表现为生生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当然学生对文体的理解,不是被动的记忆和复制,而是“我”与“文本”的情感 、意识,人格力量的沟通,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话中,教师作为首席要善于找到文本的亮点并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文本。
本课的亮点是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细腻的神态、心理描写.为此,在本课教学的复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中,我就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补充有关的细节进行个性化复述。教学中我设置的几个问题如“在文本中找诸葛亮施计成功的N个理由,”“找描述诸葛亮笑’的语句并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都是紧扣亮点,同时我还要求他们紧扣问题深入文本合作讨论,在小组内得出一致意见然后在班上交流。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他们发言的同时我还引入竞争机制,如“ 试一试,看谁的表达更有创意”,“比一比看谁找的理由最多”,“试一试看谁的理解更贴切”,“请和大家一起交流,看谁说得又多又好”,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我只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当然最后我也说会出自己鉴赏评价的观点,但也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也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倾听、感受和理解我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进而作出分析判断,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生的反应和言说又进一步促进我作出分析判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循环中促进了对话的深入,形成一种流动的美。
三、注重拓展,提供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
本课的不足我觉得是拓展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三国演义》内蕴丰厚,有个性的人物还有许多,我们可以拿几个(比如周瑜、庞统等)来和本文中的主人公作一番比较。另外,《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较量还有若干次,也可以介绍一二,正史与小说的不同之处也应点到,时下火爆的易中天品《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片段也可提及。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能用心经营,以趋完美。
标 题:《空城计》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精彩片段实录、课后反思)
作者单位:嘉禾县第五中学
姓 名:黄凌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