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名著 >> 三国演义 >> 正文

 

明代文学

第七编  明代文学(1368—1644)

作者:曹轲新

 

绪 论

 

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明代社会背景对文学的影响,把握明代文学的总特点。

重点与难点:明代文学发展的社会因素;长篇章回体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时数: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可以嘉靖为界分前后两期。

明初 思想文化的强制(理学开国、文字狱)压制文学发展。出现“台阁体”、教化剧。

明中叶之后,商品经济发展,新的学说产生,王守仁的“心学”、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思想解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文学大繁荣。诗文流派众多: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唐宋派等。戏曲小说等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二、  明代文学的特点

 

1、戏曲、小说俗文学地位提高,发展迅速,各种文学形式前面繁荣。传统

文学观念向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

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称《西厢》《水浒》:“古今之至文”(《童心说》)。

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是“逸典”(《觞政》)。

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 “捷且深”。《三国》、《水浒》问世。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临川四梦》、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2、文学群体众多,流派纷呈。

改变传统追随大家形成文学圈子的特点,出现以“主张”结合的风气,有明确纲领,并展开论争。

3、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唐宋派“直抒胸臆”,公安、竟陵“独抒性灵”,李卓吾提出“童心”说。冯梦龙《情史》,提出“情教”说。《牡丹亭》“以情反理”。

 

三、 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

 

1、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          分章叙事

¡          分回标目

¡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          前后勾连,首尾相接

¡          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2、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

¡          外因:市民阶层迅速扩大,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文学商品化,理论上的支持等等;

¡          内因:小说文体本身的发展所致的必然结果

3、古代小说发展概说

(一)先秦

¡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          《论语·子张》引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          《荀子·正名》: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          先秦寓言及一些杂家著作(如《山海经》、《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中的片断描写可看作是最早的微型小说

¡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汉代 

¡          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          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          在汉代,小说的地位略有提升

汉代小说

 

¡          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

¡          刘安等《淮南子》,神话传说;

¡          刘向《列女传》、《新序》、《说苑》,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集;

¡          赵晔《吴越春秋》,叙吴、越两国史事;

¡          袁康《越绝书》,叙吴越史地及伍子胥、范蠡等人活动;

¡          司马迁《史记》,有些情节描写可当小说来读

(三)魏晋南北朝

¡          曹植《与杨祖德书》:街谈巷语,必有可采。

¡          刘勰《文心雕龙》: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

¡          志怪小说 干宝《搜神记》;

¡          志人小说 刘义庆《世说新语》

(四)唐代小说—传奇

传奇,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元稹的《莺莺传》初名《传奇》,裴铏的小说集也称《传奇》,所以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金时期,传奇成为说话的“小说”及诸宫调中一类的名称。元代以后,则将敷衍奇闻异事题材的小说、戏曲(先是杂剧,后是南戏)称为传奇。今则专以传奇指唐宋文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及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以别于北杂剧。

历代史传文学、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是唐传奇的文学渊源。但唐传奇又同它们有明显区别。六朝志怪小说,意在证明神道不诬;志人小说,旨在记述事实;称不上现代意义的小说。史传文学,必须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作艺术加工,有小说因素,却非小说。而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传奇自觉的追求艺术美,运用想象,虚构和曲折情节,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构思巧妙,结构完整,篇幅增长,叙述宛转,文辞华美,基本上摆脱了史传文学真人真事的框架,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进入到成熟阶段。

(五)宋元话本

¡          宋代以后,古典小说分为文言、白话两支。

¡          宋元白话小说叫话本,话本由“说话”而来。话本即说书艺人(宋代称为“说话人”)“说话”时所使用的底本。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说话”的题材主要有“讲史”,当时有“说韩信”、“说楚汉”、“说三分”等。它的许多形式为章回体小说所继承

 

课内训练:结合古代小说发展过程,全方位把握章回体小说的产生及艺术进步。

课外训练:阅读《世说新语》、《霍小玉传》及宋元话本作品。

参考书目:《焚书》、《续焚书》,李贽著,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本。

 

 

 

第一章  《三国演义》

 

教学目的与任务:

了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把握《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与艺术创造性。

重点与难点:《三国》主题之争。史实与虚构;写人手法。

教学时数: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讲授与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

 

一、历史演义:

用通俗的语言,把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二、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三、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

1、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3、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

4、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5、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

6、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7、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

2、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众口喧腾。

3、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

4、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

3、成书于元末;

4、成书于明初;

5、成书于明中叶。

二、《三国演义》作者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明王圻《稗史汇编》),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第三节  《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8、“讴歌封建贤才”说;9、“悲剧”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13、“人才学教科书”说;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15、“总结历史经验”说;16、“无固定主题”说等。

《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明君贤臣理想

 1、政治上行“仁政 

”刘备 ——“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2、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关云长——“义”的化身

 

3、才能上尚“智勇”

(二)“拥刘反曹”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1)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2)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

   (3)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

(三)总结斗争经验与智慧。诸葛亮“隆中对”、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

(四)道德悲剧意识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刘备悲剧:“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悲剧:“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诸葛亮悲剧:“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

庞统说:“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

 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韩非子·六反》)

(五)揭露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及战争灾难。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       历史演义小说的成功范例。

“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章学诚《丙辰札记》)

※渲染史实,创造性格;※增加人物,改变史实;※补充情节,增加细节。

二、出色的战争描写: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三、生动典型的人物塑造艺术。“三绝”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诸葛亮——智绝(“智”的代表)

1、三顾茅庐:

见单福作歌而以为孔明;闻报水镜来而以为孔明;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见诸葛均、黄承彦而以为孔明;

毛评:正如永夜望曙者,见灯光而以为曙也,见月光而以为曙也,见星光而又以为曙也。又如旱夜望雨者,听风声而以为雨也,听泉声而以为雨也,听漏声而又以为雨也。《西厢》曲云:“风动竹声,只道金珮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玄德求贤如渴之情,有类此者!孔明即欲不出,安得而不出乎?

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

2、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3、赤壁之战

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

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三气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

4、七擒孟获

毛宗岗评:孙权之兵,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孟获之兵,亦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孔明之通吴,非注意于东,而注意在北;孔明之征南蛮;以非注意于南,而注意在北也。

5、六出祁山

骂死王朗;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造木牛流马;上方谷地雷阵;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

司马懿屡屡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诸葛亮临终前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作者的理想是仁政、明主、贤相、英才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但这个理想在强大的“天意”面前被击得粉碎,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诸葛亮最后壮志未酬,饮恨而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悲剧。

关云长——义绝( “义”的化身)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曹操——奸绝

曹操“奸绝”表现之一:政治上玩弄权术

•        黜袁术僭(jian)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

•        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

•        不追关公而全其志,则有似乎义;

•        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

•        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于篡晋;

曹操“奸绝”表现之二:奸诈残暴、嗜杀成性:

•        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

•        ○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        ○梦中杀人:贴身侍卫

•        ○佯醉杀人:乐官师旷。

•        ○借刀杀人:名士祢衡

•        ○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

○借“物”杀人:管粮官王垕

具体手法:

抽出一点,加以渲染;

反复皴染法;

夸张、对比、烘托法。

四、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

既吸收了史志文言的精华,又受讲史话本通俗化的影响,半文半白,既利于营造历史气氛,又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二是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这是由于小说从讲史而来,叙述往往以简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

三是语言以开始注意个性化。如曹操的出言吐语,无不含诈;孔明的言谈声貌,处处有智;张飞的语气口吻,逼现出豪气;关羽的音容语态,包藏着傲骨。但总的说来,比起善用口语乃至方言的《水浒》、《金瓶梅》来,《三国演义》人物语言个性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第五节  《三国演义》的影响和糟粕

•        

“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历史演义开山之作。

•                    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百科全书。

 

•                    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极盛,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较有特色的作品:

•                    (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                    (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

《三国演义》的不足与糟粕:

1、人物描写有过分夸张失实之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书中有不少的迷信情节;

3、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陪衬;

4、《三国》之“国骂”。

课后参考题:1、论述《三国》写人手法。

            2、论《三国》的战争描写艺术。

3、论《三国》对女性的表现。

参考书目:《三国志演义》[清]毛纶 毛宗岗评点。

 

第二章  《水浒传》

 

教学目的与任务:

把握〈水浒传〉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重点与难点:

〈水浒〉的主题、宋江形象与“忠义”思想。

教学时数:3

教学内容:

☆关于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

1、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2、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3、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

4、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一、史书素材:

1、《宋史》中《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均有简略记载

2、南宋王偁《东都事略》等。

《宋史·徽宗本纪》:宣和三年(1121)二月,甲戌,降诏招抚方腊。癸巳……是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叔夜)以徽酋阁待制再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缨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掳获。(叔夜)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近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南宋王偁《东都事略》载,宣和三年四月童贯擒获方腊之后,“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徐直之《忠义彦通方公传》载,宣和三年八月丙辰“腊被腰斩于市”后,宋江等“未几亦就擒”。

宋·洪迈《夷坚志》:宣和七年,……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据此认为宋江等人的结局是“杀降”。

二、民间流传:

1、罗烨《醉翁谈录》录说话名目;

2、南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录36人姓名、绰号;

3、宋末元初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有“梁山泊聚义本末”。

《大宋宣和遗事》 全书76000余言,按年编述历史故事,分子目条。叙事到宣和年间则有了水浒故事,如杨志等押花石纲违限配卫州、孙立等夺杨志往太行山落、宋江因杀阎婆惜往寻晁盖、宋江得天书三十六将名、宋江三十六将共反、张叔夜招宋江三十六将降等。

《大宋宣和遗事》:

孙立、李进义……兄弟十一人往黄河岸上。等待杨志过来,将防送军人杀了,同往太行山落为寇去也。

晁盖八人,劫了蔡太师生日礼物,不是寻常小可公事,不免邀约杨志等十二人,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落为寇。

忽一日……宋江回家,见了吴伟两个,正在偎依,便一条忿气,怒发冲冠,将起一柄刀,把阎婆惜、吴伟两个杀了,……及到梁山泊时分,晁盖已死。……吴加亮等那几个弟兄,共推让宋江做强人首领。

三、元代水浒戏

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的《黑旋风负荆》;李文尉的《燕青薄鱼》;李志远的《还牢陌》。

四、各种材料的拼凑、组装

1、王伦之事;

2、方腊、田虎、王庆起义的故事;

3、南宋初年的洞庭湖钟相、杨幺大起义。

总之,《水浒传》这部书是以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作为一个框架,宋江作为一个符号存在,那么具体的内容吸收了大量的农民战争、民族战争史料。在创作过程当中,洞庭湖起义的史料和传说给《水浒传》作者以极大的启发。深入研究洞庭湖起义的素材,是解开《水浒传》成书之谜的一把钥匙。

 

第二节 《水浒传》的作者和版本

 

一、关于作者,明代说法有四:

1、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

2、罗贯中作(见于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

3、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4、施作罗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目前一般从1说:施耐庵作,门人罗贯中在施“的本”(即真本)基础上,又作了一定的加工。

二、《水浒传》的版本

施耐庵编撰的《水浒传》祖本,早已不存。明清以来出现的多种《水浒传》版本,一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繁、简之分,不在情节、人物本身而是指叙述、描写的文字有粗略和细腻之不同。

繁本系统

(一)百回本:

1、明正德、嘉靖年间坊刻残页本;

2、嘉靖年间刊印的《忠义水浒传》残本(8回)

3、万历十七年乙丑(1589)刊印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因卷首有署名“天都外臣”(汪道昆)的一篇序文,故称之为“天都外臣本”;

4、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分为有序本和无序本两种。这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百回繁本;

5、明芥子园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李玄伯藏明刻本《忠义水浒传》、《钟敬伯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等。

(二)百二十回本:

1、明袁无涯刊本《新镌李氏藏本忠义水浒传》,增加了百回本所没有的宋江征讨田虎、王庆的情节。

(三)七十回本: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内容,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简本:万历年间双峰堂刊印《全像增添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

 

第三节 《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

 

一、《水浒传》的内容:

小说主要描写梁山起义全过程。120回本可分六部分:

一(1--71回),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二(72--82回),义军同官军对抗、受招安。

三(83--90回),奉命征辽。

四(91--100回),征田虎。

五(101--110回)征王庆。

六(111--120回),征方腊及凄惨结局。

二、《水浒传》的思想:

1、“忠义”说

A、忠义的赞歌

李贽《忠义水浒传序》: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B、忠义的悲剧

(参袁行霈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49页)

金圣叹《水浒传序》不同意“忠义”说:

观物者审名,论人者辨志。施耐庵传宋江,而题其书曰《水浒》,恶之至,迸之至。而后世不知何等好乱之徒,乃谬加以"忠义"之目。

王土之滨则有水,又在水外则曰浒,远之也。远之也者,天下之凶物,天下之所共击也;天下之恶物,天下之所共弃也。若使忠义而在水浒,忠义为天下之凶物、恶物乎哉?

宋江等一百八人,其幼,皆豺狼虎豹之姿也;其壮,皆杀人夺货之行也;其后,皆敲朴劓刖之余也;其卒,皆揭竿斩木之贼也。有王者作,比而诛之,则千人亦快,万人亦快者也!

2、“发愤”说

《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是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3、“诲盗”说

李青山诸贼啸聚梁山,破城焚漕,咽喉梗塞,……其说始于《水浒传》一书(是书)不但邪说乱世,以做贼为无伤,而如何聚众树旗,如何破城劫狱,如何杀人放火,如何讲招安,明明开载,且预为逆贼策算矣。臣故曰:此贼书也。《水浒传》一书,贻害人心,岂不可恨哉!(《崇祯十五年四月十七日刑科给事中左懋第为陈情焚毁水浒传题本》,引自《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

4、“农民起义”说

解放后一直到现在,杨绍萱、王利器、冯雪峰、等学者先后提出“农民起义”说或“农民运动”、“农民革命”说。称《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教科书”;是“无数次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以文学形象为手段所作出的一个总结”;“雄伟的农民战争史诗”;“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小说”等。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郭豫衡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采纳了这种观点。但也有人不同意“农民起义”说(参明代文学研究)。

5、“投降主义”说

毛泽东:《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0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鲁迅论《水浒》:

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隶。(《三闲集·流的变迁》)

6、“为市井细民写心”说

理由之一:《水浒》中的主人公是大批非农民化的人物,起义军没有农民的生活方式,没有对土地的要求,作品中没有一处真正的农村景象。

理由之二:梁山英雄的价值观和个性,更多的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例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盘分金银”,“图个一世快活”,“疏财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等等,都表现出市井细民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人生观,是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气息。

7、“忠奸斗争”说

金圣叹: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则是乱自上作也。

官逼民反,奸逼民反;真正的忠臣义士在“水浒”,而权奸却在“中央”,把持朝政,为所欲为;宋江是忠义的代表,高俅是奸佞的代表,以宋江为代表的梁山英雄与以高俅为代表的四大奸臣的斗争,贯串全书,是全书的主线;写农民起义意在借助钟馗打鬼,目的是揭露赃官奸臣害国误民,从而劝谕皇帝开张圣听,亲贤臣,远小人。

小说主题出现多元融合,与几种基本事实有关:

1、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是农民起义,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

2、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

3、小说成书时经过封建文人加工改造,成书后又有不少修饰评点,所以儒家忠义思想贯穿全书并不奇怪。

 

第四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形象刻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水浒传序三》: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庭粗鲁是气质不好。

明批评家叶昼说:《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辩。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刻来,各有派头,各有身份,各有家数,各有光景,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容与堂本第3回评)

林冲、杨志和鲁达

相同:军官身份;被逼造反经历。

不同:林冲保官,表现为软弱性;

杨志求官,表现为奴才性;

鲁达既不保也不求,表现为彻底反抗性。

李逵与鲁达

相同:粗中有细。

不同:李逵粗中有野气,是“粗野”。

鲁达粗中有豪气,是“粗豪”。

同是打虎

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

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

同是杀嫂

武松杀潘金莲,全是为兄报仇,而己“不曾与焉”,表现为义烈;

石秀杀潘巧云,不过“为己明冤而已,并与杨雄无与也”,显示出狠毒。

 

(一)、宋江形象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宋江的绰号

《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水浒传》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呼保义 第四个绰号就是“呼保义”。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对宋江的第二个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二)、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几个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较: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三)、《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成三类:

1、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

2、第二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淫妇:二潘、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贾氏夫人;

3、《水浒传》里面描写了一个贞节娘子:林娘子。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说有两个老太婆,一个是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一个是面目可憎的王婆。

 

孙二娘 黑店老板娘,孟州道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的,绰号母夜叉。她这个“母夜叉”形象是“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间的关系是倒过来的。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是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这个形象以及她的作为,我们大概很难接受。武松眼中看到的这个黑店是“墙上挂了几张人皮,梁上吊了几条人腿”,这样也算好汉吗?是农民起义吗?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恐怕都是要法律追究的。说到底,孙二娘就是一个娴熟于江湖黑道的女人。

读者对梁山上三位女英雄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扈三娘。因为扈三娘漂亮,美貌,英武,但她却是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文学形象,不管《水浒传》写扈三娘英雄了得,用了如何重笔浓彩,但是作为人物形象,作为艺术形象是单薄的,没有性格可言,嫁给王矮虎已经是她的人生大不幸,最后又死于非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轻蔑态度。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一个哑美人。这个符号就是:能征惯战,美貌佳人。

潘金莲是小说中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加之后来有了《金瓶梅》,于是“潘金莲”就成了“淫妇”的典型、代名词。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潘金莲本来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想过平安日子的女人。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从她和武大的和睦相处到最后的毒杀亲夫,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

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最初她还是有追求的,还是有一些独立的想法。张大户垂涎她,她本来可以弄一个小妾的名分,她不干,被财主报复嫁了“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好一块羊肉倒落在了狗嘴里”(也就是现在说的“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心中不满意,又经了外人的挑唆,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中间还描写她有一个追求,看到了武松,遭到了武松的拒绝。在潘金莲那里,应该说是她欲望膨胀大于道德。在她那里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当然一个使女出身,大概也不识几个字,没有什么见识,可能是自然属性高于她的社会属性,本能压倒了理智,所以走向了毁灭。

《水浒传》中一段绝妙文字 小说第23回写武松见嫂。

金圣叹评: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忽然改作“你”字,真欲绝倒人也!

金圣叹评: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丝柳花朵,使人心魄荡漾也。

 

《水浒传》中,为什么如此塑造安排这些女性形象?作者的女性观为什么如此落后?梁山好汉为何“不近女色”?

第一,《水浒传》同《三国演义》一样,写的是男人的世界,基本上是“男性文学”。打家劫舍,南征北战,这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没有份的。但为了突出不近女色的男性英雄本色(如武松),就得有淫荡的女性作为陪衬(如潘金莲);另外,从话本演变而来的小说,为了招徕听众和读者,还得配些“荤料”才对市井细民的胃口。

第二,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文化和“女人祸水论”的投射。潘金莲淫荡到了可怕的地步。我们文化中为什么会塑造潘金莲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恶女人和淫荡女人的形象呢?说到底还是男性作家对自己欲望的一种恐惧投射到女人身上。所以这种有欲望的女人她特别可怕。她就没有善终的,那她的这种命运结局是作家的一种道德理念在这里起作用。就是有欲望的女人,尤其是自己要把握自己欲望的女人,我们文化就要给她判死刑。告诫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你们还是温顺一点的好,回去做贤妻良母的好。

第三,是“江湖观念”作祟。《水浒传》描写的是江湖绿林的故事。那么江湖绿林中的准则,他们的观念,跟一般社会上的普通平民是不同的,这是强人的一种观念。比如杀人越货,开黑店,实际上就是江湖黑道。为什么走江湖黑道的他们会如此轻蔑女人呢?因为江湖中自有江湖中的准则,他们是亡命之徒,啸聚山林,打家劫舍。他们认为女人妻小是个累赘。生理需要可临时去抢占。所以在《水浒传》中描写很多,小霸王周通抢压寨夫人,王矮虎也做这样的事情。所谓压寨夫人可不是真正的“夫人”,实际上就是性工具。如果等到官兵来剿,那么这压寨夫人一个都难逃做刀下鬼,要么被自己的男人杀掉,要么被俘以后,作为匪人家眷也都会死于一些官法。

历史可以证实,比如说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都做过这样类似的事情。崇祯十二年,李自成在潼关园大败,逃到商洛山中,当时觉得穷途末路,几次要自杀。养子李双喜劝阻了,他的大将刘宗敏为了辅佐李自成东山再起,回去就把自己两个妻子杀掉。然后其他的一些壮士,也就是李自成的死党们,一看大将军刘宗敏如此做事,也回去把自己的妻子杀掉。这些妻子实际上都是压寨夫人一类的,都是掳掠来的女人。杀掉以后表示死心塌地跟朝廷再战。李自成这样才轻骑突围,终于东山再起。这样一种观念,视女人为累赘,视女人为物品,他们把女人处死,就好像烧掉山寨一样。那些女人是没有人格地位的,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的作者,他也是这样一种心态,轻视妇女,视妇女于芥,如虫蚁。

第四,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如:扈三娘的出现以及王矮虎大战扈三娘的情节,是要与第31回宋江许愿给王矮虎找一个夫人的情节相扣;潘金莲与武大、武松以及西门庆的种种纠葛,是武松一步步走上梁山的必然过程。

第五、错误的“养生”观念作祟。比如说晁盖,他是个财主,有钱,东溪村保正,仗义疏财,结交天下好汉。书中宋江出场大约是三十四五岁年纪。他跟晁盖两人见面的时候,说晁兄长我十岁,那晁盖就是四十余岁。小说中专门写晁盖,不娶妻子,只爱使枪弄棒,整日打熬筋骨。也就是说,当时的这些绿林中人,认为练武艺跟近女色是矛盾的。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养生学里边的理论,古人认为练武首先要保先天元气。所以对女性的轻视也是意中之事。

 

二、《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第一部分:

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第二部分:

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以悲剧告终。

整体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俱备,结构完整。

分开说:多有如“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杨志传”、“宋江传”、“三阮传”等精彩片断。

全书结构:珠串式链式结构。

结构线索: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义、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部过程。

三、成熟的白话语体

娴熟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

吸取民间说唱文学的成就,带有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生动泼辣,酣畅淋漓。人物语言个性化。从对话中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四、《水浒传》的影响

•        明代有三大系列英雄传奇:

•        (1)说唐系列:《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三种,均以李世民为中心,写隋末群雄逐鹿故事。艺术粗糙,形象单薄,但对《隋唐演义》、《说唐全传》有奠基作用。

•        (2)说岳系列: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是首部岳飞题材长篇。清代有钱采、金丰的《说岳全传》。

•        (3)说杨系列:

•        明代两种最著:

•        熊大木《北宋志传》(《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两书虽冠以“志传”、“演义”,实多无史料根据,并非历史小说,而是英雄传奇。

•        清代《水浒》的三部续书:

《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

 

第五节  《三国演义》与《水浒》的比较

 

比较之一: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

 

1、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

2、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英雄传奇则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

3、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比较之二: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一、《三国演义》 以文运事: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概括万事”(明·高儒《百川书志》);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章学诚《丙辰札记》)“七实三虚”的说法尽管不完全准确,但也道出了《三国》是成功的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1、正史无,纯属虚构,如“桃园结义”、“舌战群儒”、“诸葛祭风”、“卧龙吊孝”、“蒋干中计”等;

2、正史略,小说夸张渲染,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街亭之战”等;

3、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刘备事)、“温酒斩华雄”(本孙坚事)等。

二、《水浒传》因文生事:

所谓“因文生事”,就是说,《水浒》中那些有声有色的“事”(故事情节)是因“文”(艺术创作的需要)而“生”(艺术虚构)出来的,是作者顺着“笔性”(循着艺术创作的规律和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进行“削高补低”(选择、整理、加工、虚构)而创作出来的。

比较《三国》与《水浒》,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三国》因为过分倚傍史实,“以文运事”,终究限制了作者更多的艺术创造;而《水浒》虽袭用了一点点历史的来头,却循着“因文生事”,把小说虚构艺术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比较之三:从特征类型化到个性典型化

 

一、《三国演义》特征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一:单一性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二:稳定性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三:和谐性

《三国》塑造特征类型化人物的手法:

1、出场定型;2、反复渲染;3、多用传奇故事;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二、《水浒》个性化、典型化的人物塑造:

关于《水浒》个性化、典型化人物的塑造,金圣叹早有定论:

•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比较之四:辫式结构和链式结构

 

《三国演义》的辫式结构:

魏、蜀、吴三国的历史,犹如三股头发梳理成的一条辫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在一起,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来结构全书。从开头的“合久必分”到最后的“分久必合”,这是“经”;之中又以三方斗争为纬,经纬交织。

三条线索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斗争为全书的主干;在魏、蜀两方中,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在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则以“隆中决策”为关键。“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隆中决策”就是全书的主脑。

《水浒传》的链式结构:

前七十回以人物为单位,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各个好汉故事连接在一个链条上,环环相扣。

一般是每三、四回写一个人物,将其上梁山的事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人物,而上一个或上一组人物则退居其次;以聚义梁山为目标,百川归海,将一个个好汉故事串连起来。七十一回以后的结构,以事件为单位,以时间为顺序,将故事贯串始终。

前半部犹长江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后半部则如长江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

 

链式结构的艺术效果:

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是“环”,众好汉聚义梁山的线索是“链”,这种链式结构,便于集中笔墨,酣畅淋漓的描写一些主要的英雄好汉,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

 

比较之五:粗线条的勾勒与精致的细节描写

 

《三国》写人写事,多粗线条的勾勒,很少精致的细节描写。如写关羽“温酒斩华雄”。

《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与《三国》中的帝王将相一样,都有一种“超人”气息,作者在将英雄理想化时,往往把他们渲染、放大到超越常态的地步,如鲁智深的“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刚打虎”等等,都带有传奇色彩。但与此同时,作者又把超凡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让他们在李小二、牛二、武大郎、潘金莲、郓哥、王婆、阎婆惜等市井细民中周旋,在用浓笔重彩描绘高度夸张、惊心动魄的故事时,也注意在细节故事上精雕细刻,逼近生活,这样就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在细节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如写林冲。

 

比较之六:“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书面语言

与生动活泼的市井口语

 

《三国》的语言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嘉靖本蒋大器序)。读《三国》,一般的读者都感到语言典雅而不生涩,通俗而不鄙陋。而《水浒》却用的是生动活泼的市井口语。

课后讨论题:

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比较《三国》与《水浒》。

参考书目:

《水浒全传》郑振铎  王利器  吴晓铃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排印本。

《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明]金人瑞评改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三章 《西游记》

 

教学目的与任务:把握〈西游记〉的思想与艺术。

重点与难点:主题说,孙悟空的形象。

教学时数: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游记》成书、作者、版本

 

一、《西游记》的成书

(一)历史上的“唐僧取经”本事

高僧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人,,13岁出家)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研究教义,取回真经。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在没取得朝廷同意的情况下,只身离开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过吐鲁番,历经艰辛,到达天竺,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此行历时19年,行程五万里,取回佛经657部。回到长安后,在慈恩寺又以19年时间译出佛经75部,创立了佛经的重要宗派法相宗。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圆寂。

玄奘回京后,奉诏口述取经路上的所见所闻,由弟子辨机记录,并编辑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书中介绍了途径西域各国的山川地貌、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状况。

     其后,玄奘门徒惠立、彦琮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虽称“皆存实录,非敢雕华”,但还是穿插了不少神奇传说,演绎了许多佛经故事,如狮子王劫女产子,西女国生男不举等,为后世想象取经途中光怪陆离的神魔传说开了先河。

(二)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南宋出现了“中瓦子张家印”的 “话本”《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情节简单,出现了“来助和尚取经”的猴行者(白衣秀士)形象,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因偷了西王母池十颗蟠桃,“被王母捉下,……配在花果山紫云洞”。他神通广大,能伏魔降妖,这标志着西游故事的主角已由唐僧向猴行者转变,也标志着取经的真人真事向神魔故事的演变。书中还出现了一个脖挂骷髅项链的“深沙神”,但还没有猪八戒。

成书于明初的《永乐大典》中,保存了一段“梦斩泾河龙”的残文,约1200字,文字粗率,其标题为“西游记”。

朝鲜古代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里,选收了一段汉文“车迟国斗圣”,内容大抵相当于今本《西游记》第46回的一部分,而且还有8条注释,或介绍这段选文依据的是《西游记》,或直书“《西游记》云”、“详见《西游记》”。 《永乐大典》、 《朴通事谚解》成书皆早于今本《西游记》,因此学者推断在今本《西游记》之前,就已有一本失传的旧本《西游记》(或者是《西游记平话》)问世。

《西游记》故事在金元及明初,被搬上戏剧舞台。金院本名目中有《唐三藏》一种,已失传;元代的“西游”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和杨景贤的《西游记》两种。吴剧已佚,杨作犹存。在杨剧中,猴行者已变为孙悟空,深沙神也改为沙和尚,并首次出现猪八戒形象。

河西走廊的《西游记》文化遗迹:

从大唐玄奘赴天竺取经到《西游记》问世,期间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历史。原先三藏法师取经时曾留下足迹的丝绸古道上的许多地方,便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故事和“遗迹”。其中有的可能产生于《西游记》成书之前,属于《西游记》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素材;有的显然产生于《西游记》成书之后,属于《西游记》传播过程中的衍生物。

“唐僧取经故事遗迹”大多分布在玄奘法师当初西行求法时所经过的路途或邻近地带,其内容全为唐僧师徒西行或返回路上发生的故事,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两处“西游记壁”:

第一处,现存最有价值的玄奘取经故事壁画,相对集中于甘肃安西县境内属于敦煌石窟艺术系统的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六幅取经壁,分别绘于榆林窟第2、3、29窟和东千佛洞第2窟内。

玄奘取经图共有6幅。分别绘于榆林窟第2、3、29窟和东千佛洞第2窟内。绘于东千佛洞第2窟中心柱两侧甬道的2幅“水月观音图”中的取经图与绘于榆林窟第2窟“水月观音图”左下方的1幅取经图,人身、马背上均不见经包、经盒之类的东西,应为玄奘西行求法图。榆林窟第3窟西壁门南边“普贤变”南侧的取经图和同窟东壁北侧“十一面观音图”右下的取经图,前者马背鞍上有仰莲一朵,上置经包,光芒四射;后者画面上,行者腰系经包,肩荷锡杖,上挑经盒,应为玄奘、行者取得真经后拜别观音、普贤菩萨的东归图。榆林窟第29窟北壁东侧“水月观音图”下方,则是一幅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内容大体相近的横幅连环。其中玄奘、猴行者、白马、大梵天及偷桃情节,与《诗话》部分内容有某些相似之处。

第二处,《西游记》连环画壁画。这一组壁残迹现保存于张掖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巨型塑像屏壁背面的南侧。图上绘有“大闹天宫”、“活人参果树”、“火云洞之战”、“唐僧逐悟空”、“路阻火焰山”、“四众西行”等情节。其人物活动多与《西游记》吻合而略有差异,孙悟空三兄弟所持器械则与《西游记》多所不同。此图绘制时间有元末明初和清代二说,迄今尚无定论。但它属于“唐僧取经”故事发展演变过程中《西游记》阶段颇具权威性的形象资料则确凿无疑。

(三)《西游记》的问世

“西游”故事经过《诗话》、《平话》、壁、金元戏曲的积累,其故事框架,人物形象均已相当成熟。到明代中叶,出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所以,《西游记》也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小说。

二、《西游记》的作者

1、丘处机

《西游记》的最后写定者是谁,迄今无定论。明刊本均无作者署名,清初刊本始署名为丘处机,以后的清刊本沿用此说。

关于丘处机,见文学史教材165页注释8

2、吴承恩

  乾隆年间始有作者是吴承恩的提法。直到上世纪20年代,经鲁迅、胡适等人的认定,《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说法几乎成为定论。但近十几年里,质疑、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的声音较多。(见文学史教材165页注释9、10)

认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主要证据:明天启年间《淮安府志·淮贤文目》: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主要理由:

①、《淮贤文目》是文章或文集的辑目,不是书目;其《西游记》可能只是一篇游记散文,不是小说;就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丘处机弟子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耶律楚材的《西游录》等。另,与吴承恩同时的杭州人张瀚也写过一篇《西游记》,记载他的巴蜀之行;他还有一篇《东游记》,记载他的金陵之行。张瀚的文章尚存,而吴承恩的文章已佚,把吴承恩定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冒名顶替。

②、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是明代书籍著作的书目集,其卷八《舆地类》中明确的将吴承恩的《西游记》名目收入,说明吴的《西游记》是山水游记之类的文章或文集,而非小说。

③、最早的《西游记》金陵世德堂本刊印距离吴承恩去世仅10年,其卷首的陈元之序已不知作者是谁。

④、鲁迅认为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理由之一是书中的淮安方言较多,而吴承恩是淮安人。但据现在许多学者考证,书中的吴方言多于淮安方言。

⑤、《西游记》中有大量的佛道术语,如属于道教的金丹学的金公木母、姹女婴儿、黄婆丁老、离火坎水,属于佛教的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属于儒教的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属于医学的奇经八脉、周天穴位等知识学问,吴承恩的经历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知识学问。

3、无名氏

有的学者(如李安纲)认为丘处机、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的证据都不足,所以认为暂定其作者是“无名氏”。

三、《西游记》的版本

繁本:为百回本。最早刻本是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本,20卷。

清代刻本: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旨》。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简本:有两种。《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共69则,1/4百回本篇幅,朱鼎臣编辑,万历间刻,有唐僧出身故事;《四游记》中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共4卷41回,篇幅与朱本相近,无唐僧出身故事。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第二节  孙悟空的形象来源

 

1、“无支祁”说 (“国产说”)鲁迅认为孙悟空原型主要采自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无支祁。无支祁是“淮涡水神”,“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趠疾奔,轻利倏忽”。被大禹制服后,颈锁大索,置于淮阴之龟山下。其形态、神通、命运均与孙悟空有相似之处。

2、“哈奴曼”说(“进口说”) 胡适、郑振铎、陈寅恪等人认为孙悟空形象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子国大将哈奴曼。他能在空中飞行,拔起并背走喜马拉雅山,在被吞进老母怪肚中后,伸缩变化,又从耳朵中钻出。其神通更与孙悟空接近。

3、石磐陀说  张锦池先生从取经故事流变系统中亦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和石磐陀之于玄奘,(1)向导作用相类;(2)解厄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也就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详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故事源流考论》,《求是学刊》1990年第1期)。作为“一说”,张锦池先生的结论是否颠扑不破,还有待于学界的继续研讨。

4、释悟空说

五十年代起流行至今的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天宝十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贞元五年回到京师,在章敬寺修行。释悟空较玄奘晚了四十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并且回来时在龟兹、于阗等地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在当时的西域地区影响很大,亦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由此,多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后来《西游记》故事里的“孙悟空”艺术形象,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参见孟繁仁《西游记故事与西夏人的童话》)。目前,此说还留有进一步研究和发现的空间。

5、“混血”说  八十年代后,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鲁迅和胡适的观点开始受到质疑。其中,风行于八十年代中期的所谓“混血说”影响最大。“混血说”的首倡者是持“进口说”的季羡林先生。他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这是“混血说”的滥觞。之后,蔡国梁、萧兵等先生的论述(详见蔡国梁《论孙悟空的血统》、萧兵《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明确阐述了孙悟空形象原型与无支祁和哈奴曼的承继关系。混血说渐具形态。

 

第三节  《西游记》的主旨

 

(一)《西游》“幻”之内涵

[1]、“幻中有理”:

明谢肇浙《五杂俎》:“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

清刘一明《西游原旨序》: “《西游》一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悟之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认为它是“修道奇书”。

梁启超称《西》是一部“哲理小说”(《告小说家》)

[2]、“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 :《西》“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游戏”

[3]、“幻中有实”: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二)《西游记》与心学

[1]明代心学: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建秩序。

[2]书中“心猿”: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语。用作孙悟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幻相来刻

[3]、孙悟空形象的隐喻:

孙悟空大闹天宫——隐喻放心

   被压于五行山下——隐喻定心

   西天取经成正果——隐喻修心

[4]、小说回目、诗赞的暗示: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4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7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14回)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7回)

[5]人物表白:

   悟空:“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24回)

 悟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85回)

[6]、众家评述: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灵台方寸,心也。”

   “一部《西游》,此是宗旨。”

   “一部《西游》,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浙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该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

 

(三)、对人性自由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的结局,表明作者主观上是想以此谴责野蛮心性的放纵与宣泄。

孙悟空冲决羁绊,蔑视权威,大闹天宫,斗争不懈,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的精神。

(四)呼唤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性美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擒妖捉怪、排除万难、百折不挠,首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

作为降妖伏魔能手、排险除难英雄,孙悟空神通广大,战无不胜,突出表现了他的本领和能力。

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勇于斗争的个性精神,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一如既往。

(五)、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因《西》属世代累积型长篇,故内涵甚丰。除整体具宣扬“心学”寓意外,它还与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许多情节都折射出现实的光芒。

首先,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的种种丑恶:

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

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

国王昏庸,道士作恶。

其次,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虽总体象征“修心”过程的种种障碍,局部上显然还是现实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影子

再次,上界神佛与下界妖魔的相互勾结、残害生灵,正是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一体、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的一种变形写照。佛下凡可以为妖魔,妖魔升天可以成神佛。妖魔神佛勾结联络,形成一张笼天盖日、残害生灵的关系网。 

 

第四节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极幻与极真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

《西》用超凡想象和极度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使全书从环境到人物、到情节都充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影子,或含生活真理,奇幻得都入情入理。

 

二、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

“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三、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

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

四、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1、《西》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

胡适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有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西游记考证》)

鲁迅说:“又作者秉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

《西》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首先,主人公孙悟空被赋予幽默诙谐的个性,其言其行无不具有轻松的幽默感。他蔑视权威、桀骜不驯、乐观自信的性格,常常通过揶揄玉帝、打趣如来、诅咒观音、嘲弄妖魔来表现。

对八戒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等漫式的描绘,构成幽默诙谐的讽刺。

其次,许多情节“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把可恨可耻可笑可怜的社会现象和世相脸谱撕裂,化成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

五、曲折巧妙的结构

《西游记》共100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序幕:前7回,大闹天宫

过度:中5回,取经缘起

主体:后88回,西天取经

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41个小故事,几乎都可独立成篇。

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组合,属“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

六、《西游记》的影响

在《西游记》影响下,明代神魔小说有:

由宗教故事演化的《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清代《后西游记》等续书;《西游补》、《天女散花》借续补针砭时事,《西游补》最受称道;《四游记》(杨志和《西游记》、吴元泰《东游记》、余象斗《南游记》和《北游记》);由讲史故事分化的《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封神演义》最为出色;

由民间传说演化的有朱名世《牛郎织女传》、杨尔曾《韩湘子全传》。

 

第四章  《金瓶梅》

 

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金瓶梅〉在章回体发展中地位与价值。

重点与难点:正确把握〈金瓶梅〉的主题。分析其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瓶梅》创作、作者、版本

  

1、《金瓶梅》的创作:

“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创作唯一没有世代积累过程,它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四大奇书”之一 ,“世情小说”代表作

《金》虽借用《水浒》片段情节,但其所写世俗人情,却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

2、《金瓶梅》的作者:

《金瓶梅词话序》称“兰陵笑笑生”作。

两个兰陵:一在山东峄县,一在江苏武进。

“笑笑生” 之谜: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龙、汤显祖、王稚登、李渔等种种推测。

3、《金瓶梅》的版本:

 ⑴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 ,是今见最早刊本。回目不对仗,方言土语较多。

⑵ 崇祯本:《原本金瓶梅》,把“万历本”首回的《景阳岗武松打虎》改为《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回目对仗、方言土语多有删改。

⑶ 张评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又称“第一奇书本”,评语多有价值。

⑷ 洁本:《真本金瓶梅》,又称《古本金瓶梅》,民国15年(1926)存宝斋刊刻,将“张评本”的秽笔删除,首次以“洁本”面世。

⑸ 通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

 

一、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1、西门一家兴衰:

1-10回从《水浒》“武松杀嫂”敷衍,潘金莲与西门庆均未被杀死,潘嫁给西门为妾;

10—79回主要写西门庆暴发暴亡和金、瓶妻妾简的争宠妒恨;

最后21回西门死后妻妾流散,全家败落。

2、晚明社会时尚: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因西门庆一分人家,写好几分人家,……因一人写及全县。”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金瓶梅》实是从西门“一家”,写及“天下国家”。尤其揭出晚明农本势力没落、资本势力崛起时,去朴尚华的城市风尚,拜金享乐的人生追求;趋炎附势的价值取向。

二、从暴露社会矛盾到剖视扭曲的人性

1、通过西门庆贿赂太师、交通官吏、包揽诉讼、霸道横行,深刻暴露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西门庆理刑千户官衔,是为蔡京送寿礼买来。山东巡抚宋乔年、两淮巡盐御史蔡状元为西门庆提供经商特权。西门庆买通钞关钱主事,车船货物大笔偷税漏税;兵马荆都监为升迁用二百两银子打通西门庆的关节;朝廷杨戬坏事牵连亲党,西门庆立给礼部尚书李邦彦送500两银,李便“取笔将文卷上西门庆的名字改为贾庆”;杀人犯苗青谋财害主,案发后“打点一千两银子送至西门庆家里”,照例钱到公事办;扬州盐商王四峰被送监狱,“许银二千两”央托西门庆转求蔡太师“人情”

2、通过西门庆纵欲亡身和金、瓶、梅们贪“淫”丧命,冷峻剖视人欲贪求造成的人性扭曲、人生毁灭。

西门庆妻妾:

陈氏(亡妻)、吴月娘(继室)、

李娇儿(二房)、卓二姐(三房)、

孟玉楼(补三房)、孙雪娥(四房)

潘金莲(五房)、李瓶儿(六房)。

西门庆奸淫的部分女性:

潘金莲奴婢春梅

仆妇宋惠莲、如意儿、贲四嫂、

惠元、王六儿

丫头迎春、绣春、兰香

贵族林太太

妓女李桂姐、吴银儿、郑月儿

直至纵欲亡身,死时仅33岁。

西门庆的淫滥和疯狂,既有暴发商人的以钱渔色,更具官僚恶霸的残忍暴虐:

为霸占潘金莲毒死武大,陷害武二;

为谋娶李瓶儿坑害结义兄弟花子虚;

为蒋竹山先娶李瓶儿,收买流对其毒打;

为奸占宋惠莲而陷害其夫来旺,逼宋上吊自杀,把拦棺论理的宋父交衙门打死;

为包占王六儿毒打街坊子弟、收监入狱等。

西门庆为色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戕害无辜。人性严重扭曲,终致耽色败家,纵欲亡身。

金、瓶、梅诸多女性的人性扭曲:在社会的规范、封闭的家庭、单调的生活挤压下,似乎只知人生最底层次追求。误将情欲、物欲、性欲作为生命的原动力。终于步入邪恶,在炽烈欲火中焚毁自己。

潘金莲的变态:作为良家少女,本来聪明自尊、性情泼辣。但很快人性扭曲、异化:自尊变为嫉妒;聪明变为阴险;泼辣变为狠毒。而自私、嫉妒、阴险、狠毒,目的都是为了贪淫。 

三、《金瓶梅》的悲剧意义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张潮《幽梦影》

首先,小说通过西门庆、陈经济的命运深刻表现了16世纪中国商人的悲剧。

其次,小说通过金、瓶、梅三大淫妇的毁灭,生动反映了晚明时期人欲放纵的悲剧。

四、《金瓶梅》的性描写  

作者态度矛盾:既欲暴露性的罪恶,以“为世戒”,又对“性”的原生态津津乐道。

 弄珠客《序》:“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余常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露骨的性描绘,虽对写人、叙事不无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代风潮,但对读者心灵的腐蚀实难讳言 。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

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

《金》的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

《金》的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

《金》的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以前章回小说立意在歌颂,而《金瓶梅》则意在暴露。偌大一部作品,没一个正人。张竹坡说:“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经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识高低的人,如意是个顶缺之人。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贵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之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

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1、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人物。以前小说往往把故事放首位,《金》则开始把描写中心向人物转移。

2、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如西门庆凶狠毒辣,胆大包天,但有时也知担惊受怕;爱财如命,贪婪成性,有时又慷慨助人;玩弄妇女,心狠手辣,可专宠瓶儿却有人情味儿。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故多用民间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欣欣子《序》说:《金》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张竹坡第28回评说:“只是家常口头语,说来偏妙”。

《金》大量吸收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熔铸为“一篇市井文字”(张竹坡《读法》)。

六、《金瓶梅》的影响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化格局:

猥亵小说,如《桃花影》、《灯月缘》、《梧桐影》、《杏花天》等;

才子佳人小说,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

家庭题材小说,《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林兰香》和《歧路灯》等。

课后思考题:

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与其现实意义?

如何分析作品中众多的女性形象?

 

 

第五章 “三言”、“二拍”与

明代短篇小说

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三言”、“二拍”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重点与难点:作品的进步思想。

教学时数:3

教学内容:

一、“三言二拍”的编著者和作品的时代

“三言”的编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号墨憨斋主人,别号龙子犹,长州(今江苏苏州市)人。晚明著名通俗文学作家和研究家,一生科举仕途很不得意,57岁始得贡生,任过七品芝麻官寿宁知县。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成果,最著名的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个白话短篇小说集,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三言”是宋元话本和明“拟话本”的选集,它和凌蒙初的“二拍”一样保存了民间话本小说的精华,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高峰。

“二拍”的编著者凌蒙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空观主人,浙江乌称(今吴兴)人。曾任过八年上海县丞和三年徐州通判。仕进无门,转而著述小说。代表作《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

“三言”多为辑选改订,间有冯氏创作,后者主要是凌氏所撰。

从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看,冯梦龙和凌蒙初是将短篇小说从书场引向案头的主要代表人物。

从宋代起,程朱理学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实际就是封建秩序,“人欲”指可能跟封建秩序相矛盾冲突的人的欲望。但晚明以李贽为代表的新思潮则肯定“好货、好色”等人欲,用以批判程朱理学,为提倡个性自由寻找理论依据,冯、凌是这一思潮的积极鼓吹者。

二、“三言二拍”的进步思想倾向

、对“好货”的肯定。

中国儒家道统一向肯定义,否定利,《孟子·梁惠王上》云:“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是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是合于“天理”的。而明代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孕育了“好货”、“求利”的思想。“三言二拍”中的部分篇目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倾向。如《滕大尹鬼断家私》(倪太守、梅氏、子断善、述善)中的滕大尹,《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中的许多商人,《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中的赵春儿都具“好货”的特点。其中滕大尹等人显然是被作为正面人物受到热烈歌颂的:“只因嫠妇孤儿苦,费尽神明大尹心”。而以程朱理学衡量,滕大尹的作为有悖于“天理”。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是表现“好货”观念的较为典型的一篇小说。篇中主人公文若虚在国内经商屡屡失败,陷入破产境地,于是想到海外冒险。他偶然搭一伙“拼死”走海道的商船出海,临行时带了国内只值一钱银子的洞庭红(桔子),到海外却意外卖了银子八百多两,归途中又意外在荒岛上拣了个内涵24个夜明珠的大乌龟壳,于是摇身成了一个大富商,在闽中沿海“重立家园”。这个故事,反映了晚明海运开禁以后,市民百姓对于海外贸易的兴趣,表现了作者对商人们投机冒险、逐利生财的肯定。再如《叠居奇程客得助》,则写徽州商人程宰经商失败流落关外,有幸得到海神仙女指点经商之道,靠囤积居奇而暴富:他先囤药材,再囤丝缎,又囤粗布,每次都赚了大钱,四五年间,由原来本银十来两赚到五十万两。这种不是从道义角度,而是从获利角度描写经商,确实更贴近商业活动的本质,更准确反映了晚明商人迅速崛起的时代特征。

 

2、对男女爱情和情欲的肯定即对“好色”的肯定。

这类作品数量约占“三言二拍”的3/5。

(1)一般地歌颂男女情爱。如《卖油郎独占花魁》、《玉堂春落难逢夫》、《错调情贾母詈女,误告状孙郎得妻》、《闲云庵阮三偿冤债》等作品歌颂了排除金钱、门第、等级观念,追求彼此知心如意,相互尊重的理想爱情。

《卖油郎独占花魁》写的是一个挑担卖油的小贩秦重和一个名满临安的妓女莘瑶琴相爱的故事。秦重作为一个无钱无势、无才无貌、走街串巷的卖油郎,论身价、论财富,他都绝对不能与花魁娘子相比,可他又为什么独占了花魁呢?小说中主要强调了“情”的力量。当初卖由郎挑担经过妓院门口,为花魁娘子的身姿体态深深吸引。可是,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攒足了接近花魁的银子,却又被公然冷落。对方不仅不陪客,反而独自饮酒,酩酊大醉后和衣上床,倒身而卧。卖油郎却不急不躁,夜间给醉酒的花魁盖被子,端茶壶,用自己的道袍袖子接对方呕吐的污物,百般伺候体贴,一直守了一夜后才离开。这使花魁深受感动,第二天直把秦重想了一天,但终因男方是“市井之辈”而没有下嫁的勇气。后来花魁在光天化日之下当众受辱,又是秦重为之解了围。后来她终于彻底明白那些“豪华之辈,酒色之徒”,“只知买笑追欢的乐意,哪有怜香惜玉的真心”,主动要求嫁给卖油郎,并表示“布衣疏食,死而无怨”。我们说,花魁平日周旋于王子公孙之间,享尽奢华却感到的是人格的屈辱;卖油郎虽是市井之辈却富于笃厚的痴情。就是这个平等的真情,相互的尊重,使花魁最终从世俗观念中猛醒过来,看到了比声名、身价、财富更可贵的东西,所以才有最后的婚姻。这就突破了“门当户对”和“一见钟情”的传统观念,赞扬了相爱基础上的婚姻。

(2)痛斥负心薄幸行为。如《王娇鸾百年长恨》、《金玉奴捧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篇,赞扬了女子坚贞执着的爱情,谴责了喜新厌旧、富贵易妻,始乱终弃的卑劣行为,揭露了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

(3)把情跟欲相联系,通过肯定欲进而肯定情。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况太守断死孩儿》、《两错认莫大姐私奔,再成交杨二郎正本》等篇中,受情欲驱使而越礼的行为常受到同情,“失节”妇女常被原谅。《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开篇伊始,就为情欲张目(古今小说69页):

常言道:“男大须婚,女大须嫁;不婚不嫁,弄出丑吒。”多少有女儿的人家,只管要拣门择户,报高嫌低,耽误了婚姻日子。情窦开了,谁熬得住?男子便去偷情嫖院,女儿家拿不定定盘星,也走差了道儿,那时悔之何及!

“二拍”的《满少卿饥附饱飏》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两性关系的议论:

天下事有好多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及至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做出若干的勾当,把死的丢在脑后,不提起了,并没有人道他薄幸负心,作一场说话。就是生前房室之中,女人少有外情,便是老大的丑事,人世羞言;及至男人家撇了妻子,贪淫好色,宿娼养妓,无所不为,总有议论不是的,不为十分大害。所以女子愈加可怜,男子愈加放肆。这些也是伏不得女娘们心里的所在。

显然这里是在抨击封建社会以男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迫切呼唤两性关系的平等。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就是写丈夫原谅妻子的失贞。蒋兴哥与王三巧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只因婚后蒋兴哥长期经商在外,在家独守空房的妻子王三巧耐不住寂寞,又禁不住诱骗,便与外地商人陈大郎私通而失贞,并把夫家祖传的珍珠衫给了奸夫陈大郎作临别纪念。后来奸夫陈大郎与原夫蒋兴哥在苏州萍水相逢,凑巧在一桌上喝酒,虽素不相识,却谈得投机。酒酣耳热,奸夫无意间露出了蒋家的珍珠衫,引起了兴哥的注意,陈大量一高兴就顺嘴说了他私通一个女子的风流事儿。蒋兴哥听后,“如针刺肚”,又气又恼,连夜收拾行李,次早回家后,万分痛苦地把妻子休了。不过,因过去夫妻感情甚好,事后蒋兴哥又有些自责,他责怪自己“贪着蝇头微利,撇她年少守寡,弄出这场丑来”。所以,后来妻子改嫁给吴知县作妾的时候,蒋兴哥还顾恋旧情,特别为王三巧陪嫁了十六箱金帛珠宝。后来陈大郎经商遭遇强盗,折了本钱而一病身亡,陈妻平氏又改嫁蒋兴哥,珍珠衫才物归原主。这时蒋兴哥还一直挂念着前妻王三巧,一次他把人命官司打到三巧后夫吴知县那里,与三巧相遇,两人抱头痛哭,吴知县问明原委,把三巧又还给了兴哥,兴哥顾恋旧情,也不嫌三巧二度失身。

蒋兴哥在知道妻子有了情夫以后,想道:“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 我们知道,在旧礼教中,妇女贪于情欲而失节是极大的罪恶,绝对不可饶恕。而小说中却让夫妻旧情战胜了贞操观念,鲜明地表现出传统的三从四德、贞操守节观念,在新的时代已失去了它的支配作用。这显然反映了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其前提是把情欲作为一种难以抗拒的正常要求,这跟《十日谈》中的思想有共同之处。正因为如此,作者对失节的王三巧儿没有判刑,而只给了降级的处分(由妻变妾),而“二拍”比“三言”来得更彻底。对于象莫大姐那样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值得同情的失节妇女,也都没追究刑事责任而宽大为怀了。(这类情况在《水浒》中就不可能,《水浒》中闫婆惜、潘金莲、潘巧云、白秀英、贾氏都判了死刑)。

3、对黑暗的政治统治和地主恶霸的揭露批判。

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等少数篇章,或通过统治阶级内部的忠奸斗争,或通过恶霸横行最后遭到惩治的故事,歌颂了正义,善良,鞭挞了邪恶、强暴。

4、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行为。

这类题材未可谓新,但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如《施润泽阙滩遇友》歌颂了小商之间诚挚的友情。《吴保安弃家赎友》写吴保安十年如一日,专心营救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贾石冒着灭门的危险,救助落难的沈链。这些故事都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相反,《桂员外穷途忏悔》则严厉谴责了朋友间忘恩负义的行为,作品结尾让桂富五全家变狗以示惩罚,虽落入因果报应的藩蓠,却表现了作者申张正义的思想。

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反映,其内容也跟历史本身一样复杂。“三言二拍”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并不都是进步的。不少作品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因果报应,宿命思想,同《金瓶梅》一样,很多篇目中都有露骨的色情描写。这种现象说明了封建知识分子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的矛盾和局限,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时尚造成的人们审美趣味的低下。

三、“三言两拍”的艺术成就

比之于宋元话本,拟话本的篇幅加长了,主题更加集中了,情节也更为复杂曲折了,尤其是在人物的塑造上,较之话本更加丰满。

首先,其中的优秀作品能够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儿,从跟丈夫的十分恩爱到跟陈商的情深义重,企图私奔;从被蒋兴哥休弃后的愧悔欲死到再嫁吴杰;从再嫁到重新表现出对蒋兴哥的无限深情,人物性格的发展是真实可信的,形象是丰满的。之所以能有此成就,则由于作者是根据当时新的道德观念而不是根据传统教条来观察人物的。

其次,对人物的言行,心理的刻划较前细腻。如《错调情贾母詈女,误告状孙郎得妻》写贾闺娘因被母亲责骂与孙小官有私情而上吊自尽的心理:“欲待辩来,往常心里本是有他的。虚心痛说不出强话;欲待不辩来,其实不曾与他有勾当,委是冤屈。思量一转,泪如泉涌。道似此一番,防范越严。他走来也无面目。这姻缘料不能够了。况我当不得这擦刮,受不得这腌脏,不如死了,与他结个来生缘吧。”这样细腻的心理描写,在以前是没有的。又如文学史141—142页的细节描写例子也是如此。

参考资料:

《文史知识》1986.2.23  魏国贤《冯梦龙·凌蒙初和“三言二拍”》

《文学遗产》1985.3.95  吴功正《历史变动时期的短篇小说》

课后思考题:论述“三言二拍”与唐传奇等前代小说的异同。

            分析“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

 

 

第六章 明代的诗文

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明代诗文的基本情况与流派论争,给予客观评价。

重点与难点:前后七子,公安派。

教学时数: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明初诗歌

  高启、刘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刘基的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袁凯人称袁白燕。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

二、明初散文

宋濂散文创作多道学气,一些刻人物与记事写景的作品注意生活基础与艺术技巧,有文学性。刘基其作品中的寓言故事颇有特点,《郁离子》是他的寓言散文集。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台阁体指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博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茶陵派成化到弘治年间,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四、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明代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的文体,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八股文体裁特征是对偶性。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明代诗文领域内文学复古流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显出文学逐渐走出单一、僵化格局而谋求新路的动态,也体现了明中期社会文化思潮渐趋活跃的一个侧面。

一、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动于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的文学活动。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前七子创作,除大量的拟古之作外,也有重视时政题材作品。他们或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有较为浓厚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除时政题材外,李梦阳等前七子也将文学表现的视线转向丰富的民间生活,从中汲取创作素材,也偶有佳作。

二、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王世贞最为突出。王世贞强调格调要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李攀龙的古乐府及古体诗大多有明显的临摹痕迹,他的一些七律七绝写得较好。王世贞的一些拟古之作更显得锻炼精纯、气味雄厚,或时寓变化,神情四溢,乐府及古体诗更是如此。谢榛擅长五言近体,注意字句锻炼及气韵高古。

三、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1、重视文学的独立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前后七子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2、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准。

3、对后世文坛的影响。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

四、归有光与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即使文章贯穿根本六经、直趋圣贤之道的内核,明道色彩比较浓厚。他们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他的散文长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节   晚明诗文
一、李贽

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标新立异而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李贽的文学观念也包含着离经叛道的因素。他提出童心说,认为文章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当时的环境中有进步性与深刻性。李贽的作品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有挑战性。

二、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

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他们提出性灵说,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公安派作家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但随意轻巧的风格有时也让一些作品,因过于率直浅俗,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美感。除诗歌之外,公安派的散文创作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多有佳篇。

三、以锤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竞陵派

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竟陵派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四、晚明小品文

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袁宏道、张岱的作品较好。

五、明末文坛

崇侦初年,张博、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军远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他注重复古,推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夏完淳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较高。

讲读作品

一、散文

归有光:项脊轩志

张岱:西湖七月半

二、诗歌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杨士奇:赐游西苑同诸学士作

李东阳:除夕

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

李攀龙:輓王中丞

王世贞:登太白楼

李攀龙:輓王中丞

夏完淳:别云间

阅读篇目

一、诗歌

高启:青丘子歌

李东阳:茶陵竹枝歌(其二、其三、其七)

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自从行

李攀龙: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其一)

王世贞:送内弟魏生还里

谢榛:渡黄河

袁宏道:戏题斋壁初至绍兴

袁中道:听泉

钟惺:宿乌龙潭

陈子龙:小车行岁暮作

夏完淳:即事(其一、其二、其三)

二、散文

李贽:贾谊自赞

袁宏道:徐文长传晚游六待月记

张岱:柳敬亭说书

 

第七章明代杂剧与传奇
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明代戏曲发展概况,流派之争。

重点与难点:徐渭《四声猿》,吴江与临川之争。

教学时数:3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代的杂剧流变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朱权和朱有燉。朱权和朱有燉是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他们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

贾仲明和杨讷。他们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贾仲明写杂剧《萧淑兰》、《升仙梦》。杨讷《西游记》、刘东生的杂剧《娇红记》,比较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二、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王九思和康海都属于明代文坛的前七子之列。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写了一位大诗人的激愤;康海的《中山狼》影射李梦阳的负恩,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以徐复柞《一文钱》王衡《郁轮袍》为代表的讽刺杂剧,在戏剧史上也具有一定影响。爱国题材杂剧和爱情题材杂剧也较为知名。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和《文姬入塞》洋溢着一种祖国难离、游子留根的感情。冯惟敏的《僧尼共犯》,孟称舜的《桃花人面》都是较好的爱情杂剧。

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和戏剧等艺术领域都有成就,表现了一种离经叛道、追求自由的个性。他曾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四,但其杂剧创作也在戏曲史上享有盛名。

《四声猿》是一组杂剧,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本短戏。

《歌代啸》是一本四出的市井讽刺杂剧,每出故事相对独立。徐渭是明杂剧的代表作家,在明代剧坛上有着深远影响。他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开辟了讽刺杂剧的新路。

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第二节   明代前期传奇
一、明初传奇概述

宋元传奇是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比较严密,文词典雅。明初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邱濬《五伦全备记》传奇是明初枯燥无味的道学戏剧的发动之作。邵璨《香囊记》开辟了明代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的源头。明初百馀种传奇中,较少受道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知名剧作。

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抒发心内愤意、化解胸中垒块,以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强悍地掠过明代开国后近两个世纪的沉闷剧苑。

、四大声腔与《浣纱记》。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嘉靖中叶,魏良辅改革并推进了昆山腔的发展。梁辰鱼的《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是一出极为崇高而苦涩的爱情悲剧,又是一出沉重的政治悲剧。

、《鸣凤记》。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它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万历至崇须年间,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以汤显祖为杰出代表的临川派传奇作家,和以沈璟为带头人的吴江派,在传奇的创作和理论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最为突出的创作倾向是张扬个性,批评封建专制。高濂的爱情喜剧《玉簪记》脍炙人口,饶有风趣。是中外观众喜闻乐见的轻喜剧。孙仁孺所作《东郭记》和《醉乡记》,合称为《白雪楼二种曲》。爱情悲剧中周朝俊的《红梅记》写得较好。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一、沈璟与吴江派

沈璟改编、创作了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堂传奇》。流传至今的有《红蕖记》、《埋剑记》等。沈憬的曲学主张比他的戏剧创作影响大,他的思想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沈璟、吕玉绳曾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极大不满,由此沈汤之争展开。

沈璟是明代曲学大家,对昆曲格律十分讲究,影响了一批作家,被称为吴江派作家群。吕天成《曲品》和王骥德《曲律》是明代重要的曲学理论著作。

二、玉茗堂风格的剧作家

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者称以汤显祖室名为题的“玉茗堂派”。剧作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仿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吴炳《西园记》和《中人》,阮大铖《春灯谜》和《燕子笺》及孟称舜的《娇红记》都是较好的作品。

阅读篇目:

王九思:杜甫游春

康海:中山狼

徐复祚:一文钱

徐渭:四声猿南词叙录(戏曲理论)

丘濬:五伦全备记

李开先:宝剑记

孟称舜:娇红记

 

第八章汤 显 祖
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特色及其与吴江派的论争。

重点与难点:牡丹亭的思想与艺术性。

教学时数:3

教学方法:讨论,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一、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汤显祖一生仕途历经坎坷。最终辞官,归隐于临川玉茗堂。汤显祖徘徊出入于儒、释、道之间,他认为,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的。《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他的“至情”论源于泰州学派和李贽的影响,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

第二节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一、《牡丹亭》的内容

《牡丹亭》的蓝本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汤显祖以点石成金的圣手,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耀升到新的高度。《牡丹亭》不仅仅写了外在事件的矛盾扭结,更写活了人物形象,描摹出主要人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并使得隐性而内在的戏剧冲突渐次升级。

二、《牡丹亭》艺术风格

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体现出《牡丹亭》较为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多重艺术魁力。

三、《牡丹亭》的意义

《牡丹亭》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一是以情反理。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三是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节  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
《紫钗记》是汤显祖创作的第一本完整的传奇。作品塑造了霍小玉和黄衫客两位令人敬重的人物形象。

《南柯记》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此剧既叙官场倾轧、君心难测,亦状情痴转空,佛法有缘。

《邯郸记》本事源于唐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表现了对明代官场社会的深刻鞭挞和总体否定。艺术成就仅次于《牡丹亭》。

临川四梦,各有千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
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相继问世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一大批剧作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方面受到汤显祖的影响和深刻启迪。《牡丹亭》传奇,在同时代青年人中激起很大的波澜,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牡丹亭》被列为禁书,从反面表明它对于正统社会强烈的震撼力。临川四梦有极为众多的演员和观众在演出现场亲身感受汤剧的魅力。本世纪以来,《牡丹亭》曾几度被搬上银幕和荧屏。汤剧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审美意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

 

讲读作品

汤显祖:牡丹亭(闺塾)(惊梦)

阅读篇目

《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第九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教学目的与任务:掌握明代散曲创作基本情况
重点与难点:冯惟敏、冯梦龙〈挂枝儿〉、〈山歌〉。

教学时数:3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代散曲
明代散曲创作总体上处于盛而不衰的状态,作家人数众多,创作数量可观。而在不同阶段以及具体作家身上,发展状况与创作风格又各有特点。

明初的散曲创作显得比较沉寂,成就不高,当时较有影响的数皇室贵族朱有墩,有散曲集《诚斋乐府》。

弘治正德年间散曲重新兴盛,作家不断出现,像北方的王九思、康海。南方的王磐、陈铎等人,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嘉靖后,散曲创作进一步繁荣,南北方都有不少作家涌现,其中如金銮、冯惟敏、梁辰鱼、施绍宰等都是当时较有成就的人物,各家创作风格从总体上看更趋于丰富多样。

第二节  明代民歌
明代民歌在南北地区都广为流行,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我明一绝。现存最早的明代民歌集子中,不少是描绘男女情爱婚姻的作品,在内容上较有特色。晚明时期,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明代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表现了明代社会尤其是晚明时期下层民众的生活风貌。

[阅读篇目]

王  磬:朝天子·詠喇叭   南吕一枝花·村居

冯惟敏:胡十八·刈麦有感   耍孩儿·十自由 

梁辰鱼:暮秋闺怨·白练序

薛论道:黄莺儿·塞上重阳

朱载堉:山坡羊·十不足

民  歌:挂枝儿·欢部·分离   挂枝儿·私部·错认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明代文学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五单元  古典名著专题(古代白话小说…
    《三国演义》
    《智取生辰纲》教案
    《空城计》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学设计
    养正中学高中语文《三国演义》导读网…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走近三国人物——《三国演义》阅读指…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我与《三国演义》习作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邮票欣赏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中国经典连环画:《三国演义》作品欣…
    《三国演义》赏析
    聆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欣赏袁阔成…
    《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
    话题:《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故事剧情欣赏
    《三国演义》片段欣赏
    电视三国演义详细资料
    《三国演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动画版《三国演义》的角色设计和剧作…
    新三国演义全集|三国演义动画|三国演…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书心得: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 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曹操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谋士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2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漫谈三国之 公孙瓒 袁术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漫谈三国之 武将排行榜 (四)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读后感2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湖北高考文科状元严浩 熟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读整本书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演义历史:三国演义几个著名战役分析
    新版《三国演义》战队实力分析
    [乱弹]嘉靖版三国演义交锋分析
    新版三国演义全集分析
    三国演义 分析
    三国演义分析(二)
    三国演义分析(一)
    三国演义分析(三)
    《三国演义》战役分析一
    漫谈三国人物 吕布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读者分析
    《三国演义》里的20条语录及分析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音乐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1)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2)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人物之分析
    《三国演义》张飞形象分析
    好文共赏——《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战役分析二
    三国演义三大霸主策划分析
    三国演义星座分析修修版
    漫谈三国之 袁绍
    漫谈三国之 张角 董卓 王允
    漫谈三国之 刘备
    漫谈三国之 孙氏三雄
    漫谈三国人物之一 曹操
    漫谈三国之 刘表 刘璋 张鲁 马腾 吉平
    漫谈三国之 武将排行榜 (一)
    漫谈三国之 武将排行榜 (二)
    《三国演义》读书汇报课
    《三国演义》武将中谁最厉害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漫谈三国之 武将排行榜 (六)
    漫谈三国之 智囊排行榜(一)
    漫谈三国之 智囊排行榜(二)
    漫谈三国之 智囊排行榜(三)
    漫谈三国之 美女风云
    漫谈三国
    漫谈三国之无能之人
    漫谈三国之赤壁风云
    漫谈三国赤壁风云之诸葛亮
    漫谈三国赤壁风云之周瑜
    漫谈三国赤壁风云之鲁肃
    研讨《三国演义》中的谋略心得体会
    三国演义重要战役分析(下)
    诸葛亮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三国演义》任务分析表——张飞
    演义历史:对三国演义中几个著名战役…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论文
    剖析《三国演义》吕蒙之死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术士形象分析
    用博弈论分析三国一些事件
    漫谈三国之 武将排行榜 (五)
    《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学术研讨
    ——《三国演义》精彩教学片段
    动画《三国演义》
    新三国演义—中、日、美关系分析
    单元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
    《三国演义》教学花絮
    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
    《鲁滨孙漂流记》导读课堂实录
    刘燕苗:《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三国演义》导读
    三国演义之中国分析哲学的历史和现状
    新四大名著比拼之《三国演义》战队整…
    江苏高考名著阅读简答题汇编《三国演…
    《赤壁》人物星座分析
    明清小说讲稿:第二讲2 《三国演义》…
    我看《三国演义》
    《三国鼎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漫谈《三国演义》庞统、关羽、马谡之…
    《三国演义》 阅读交流课教案
    《三顾茅庐》一文
    《三国演义》动作语言赏析
    长篇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指…
    《三国演义》服饰鉴赏
    重回三国时代煮酒论英雄——武大教授…
    杨修之死  《三国演义》
    漫谈三国之 武将排行榜 (三)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
    《空城计》教学案例
    语文S版:《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三国人物京剧脸谱》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
    《三国演义》导读训练
    试论《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关键词:《三国演义》作品赏析
    《空城计》优秀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草船借箭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 教案
    四大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指导
    《空城计》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研究型课程教学…
    论文——《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指导教学设…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美文欣赏
    《三国演义》中的对联欣赏
    《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卷首词
    赏析《三国演义》里杨慎的《临江仙》
    “三国演义”动画版歌曲赏析
    作品引用资料 《三国演义》诗词鉴赏
    《中华成语千句文》《三国演义》说课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
    陈光镒《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连环…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赤…
    三国演义的摘录并赏析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三国演义》诗词鉴赏摘录
    《三国演义》中诗叹张松赏析
    揭密《三国演义》中的十大灵异事件!
    后发治人 多谋者胜——彝陵之战赏析
    《新三国演义》主要角色造型图曝光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歌词赏析
    《三国演义》导读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