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文章不计其数、成果累累。但是,大多数的文章总是围绕着作品的成书过程、主题以及各个主要人物如诸葛、曹操、刘、关、张等的形象进行论述,对于书中占了很大篇幅的谋士及其活动,却极少论及,即使是学术界论述最多的诸葛亮,在分析其人物形象时,也忽视了他作为谋士的一面。本文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以曹、刘、孙三个集团的主要谋士为主,对其性格进行初步的分析。
《三国演义》反映了从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的黄巾起义到太康元年(二八零年)吴主降晋这长达九十多年的历史。其中谋士始终贯串始终。从数量上看,全书主要人物二百多人,谋士约一百多,占总数的一半;从篇幅上看,全书一百二十回,从第二回出现的何进主簿陈琳,到一百二十回孙休左典军万彧,每回均有谋士穿插其间。仅仅一个孔明,便占了第三十七回到一百零四回的篇幅约三分之一的文字,成了全书的灵魂。由于篇幅和条件的限制本文主要从三个集团中的主要谋士进行分析。 一、 曹氏集团的谋士
曹氏集团是《演义》中最为重要的集团之一,因为曹操是继汉承魏的首要人物, 虽然未在他手下统一全国,但他为晋的大一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与他的用人原则密切相关, 他的谋士在《演义》中最为活跃, 计谋既多又高, 而且谋士与集团首领的关系处得很微妙, 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
1、 荀彧
荀彧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荀彧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深根固本以争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吕布后灭袁绍、四胜四败之说力劝曹操对决袁绍、官渡之战劝坚守以待敌之变、胜利之后建议平定河北以免二袁养成气候、阴出阳、业迫使刘琮投降”等,这些计策极具长远战略眼光,全是举一足而动全身,对今后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荀彧思维活跃,“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镇守后方,治理朝政,总管军粮人事调度,代曹操行使权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权管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为曹操出谋划策。
另外,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彧不争名利,大公无私,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
但荀彧过于坚持自己忠汉信念,陷入道义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自拔, 最后因阻操加“九锡”、称“魏王”而死。
2、 郭嘉
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为曹操谋而尽忠,终郭嘉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助曹操消除了二袁及吕布三大劲敌,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三国演义虽在第三十回方才写到官渡之战,而郭嘉在第十八回即以十胜十败之言预言了袁绍的灭亡。十胜十败表明郭嘉是个战略家,而攻下邳、攻乌桓、定辽东,又分明是位战术家。郭嘉人品高尚,几乎没有缺陷,尚阳谋而不屑阴谋。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中,当刘备败于吕布而来投曹操时,郭嘉认为“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夫除一个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看郭嘉此语,堂堂正正,可见其人品之高尚。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看穿人,为曹操效忠可以说充分了解曹操的性格,曹操十分重视,乃至要将自后事托付。难怪曹操闻郭嘉死于易州之时,曹操大哭:“奉孝死,乃天丧吾也!”
易中天教授对郭嘉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
3、 司马懿
司马懿, 是曹氏集团后期最重要的谋士, 既能出谋划策, 又能带兵打仗, 无论政治谋略或军事计谋都高人一筹, 是个“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之人”。
司马懿有三大性格特征:
①他打败马谡,准备进攻诸葛亮当时所在的城时,诸葛亮因城内没有很多兵,就在城楼上弹琴,他就起疑,认为城里必有重兵埋伏,就命令军队不再前进,而撤兵。他太小心谨慎了,要不然,只要他立刻进兵,孔明的命就不保。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同时,“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也说明了他和多疑。 ②他被孔明打败多次,但还是不断的施计,挑战孔明。他不因为多次失败,而放弃。同时他也很能忍。 在时机没有成熟时,无论怎么嬉笑讽刺,他都若无其事,按兵不动。 ③他被封为太傅,表面上是升了官,实际上,是被卸下兵权,来管政治。他想夺回兵权,故意装出一副没用的样子,使曹爽松懈,在他和曹芳出城打猎(曹爽以为司马懿不会造反)夺回兵权,又诛杀曹爽,其兄弟、何晏三族。所以他很他很奸诈。
二、 刘氏集团的谋士
刘氏集团的谋士相对曹氏集团说阵营要弱得多, 虽然有一个能观天知人, 大智若神的诸葛亮和后期的姜维, 但其他谋士不是早死早离, 就是显得较为苍白。
1、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最得力的谋士,是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赤壁之战,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从整体来讲,诸葛亮是一个冷静沉着的人,从三顾茅庐时虽期待名主却又不失气度,既考验了刘备又体现了他冷静思考眼前一切的一面,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又在面对曹操大军逼近的时候,孤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托孤后,他顾命辅幼主,独撑危局,冷静的让任何人都比不来 。
另外他是一个很会捉人心思,很能了解别人的性格,像对关羽的性格,张飞的性格,周瑜,鲁肃,司马懿等都被他抓心思抓得一愣一愣的,所以他会百战百胜 。 但他又有缺点,比如他事必躬亲,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压的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性;对蜀国的人才运用上的过度谨慎,使得下属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才能不得发挥,最终导致蜀国人才断层以至亡国。
2、 庞统
首先庞统敢于冒险,与诸葛亮的谨慎成为鲜明对比。从西川之战就可以看出,庞统为刘备献的都是险计,即有风险的计策。如刘璋下令要杨怀、高沛二人监住刘备时,庞统献“上中下”三计,他把“选精兵偷袭成都”称为上计,而把逃跑称为下计,这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所提倡的理念恰恰相反,可见庞统善走“险棋”。
其次庞统有些自负、倔强,但是又相当自信、沉着。庞统由鲁肃和诸葛亮介绍投奔刘备,见了刘备却不肯拿出介绍信,屑旁人推荐,非要自己证明给刘备看自己的实力,可见他是一个倔脾气。刘备派人前来质问,我想他也是早就料到的。不过他能那么自信,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还有一点,他是一个有着传统忠义情节的儒士,他受正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不能接受背信弃义兄弟相残的事情,但是他又不得不为自己能够在刘备政治集团里谋得一席之地,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帮助刘备行“非仁者之兵”。 3、姜维
姜维是蜀国后期重要的军事谋略家。姜维作为一名将领不仅能使用谋略来迷惑敌军取得胜利,同时他也能凭借自己的武勇斩杀敌方大将,可以说他同时具备了智将和勇将的素质。矢志不渝的决心、无人能及的心理承受力和虽千万人吾往也的勇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九伐中原虽说成果没有累累,但也写出了姜维矢志不渝的决心。记得有一部动画片里有这样一句话“比赛只要未到最后一刻,就不能放弃希望,当你放弃希望的时候,也是比赛结束的时候”姜维始终都没有放弃希望,他奋斗到了最后一刻,正确地说直到姜维倒下的那一刻,蜀汉才算是真正灭亡……
到了蜀汉后期,优秀的将领也不多了,称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稍懂军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维当时作战的艰难了吧,可是姜维顶下来了,他的承受的压力也许只有他自己才明白。面对蜀国的灭亡,又有谁能理解他?
没有人能做到像他那样来守护衰退的蜀汉,他的才能即使放到名将如云的前三国,也绝对是一流的。或许只差一步姜维就能力挽狂澜,复兴蜀汉了,可政治上那样腐败的政权又能维持多久呢?没有他那超前的军事观,采取以攻为守的政策,腐朽的蜀汉政权何来能维持20多年?姜维勇气又谁能比?
三、 孙氏集团的谋士
孙氏集团的谋士是以周瑜为主并联而出的, 这种网状关系是较为稳固而团结的。他们为东吴的稳固尽心尽责。
1、周瑜
周瑜是一个很有计谋多才多艺的军事家,终身为孙氏家族忠心不二。他慧眼识人为东吴推荐了张昭、鲁肃等人。
但周瑜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如小说第四十四回写孙权决定抗曹,并命周瑜组织迎敌作战。但诸葛亮却对周瑜说孙权仍有顾虑。周瑜立即去见孙权,果然与诸葛亮所说的一样,于是周瑜起杀诸葛亮之心。试想,周瑜倘若果真将诸葛亮杀了,那么孙刘联盟就可能破裂,就会给曹操造成可乘之机,赤壁之战谁胜谁负便很难预料了。由此可见周瑜的目光的确短浅。此后,周瑜曾多次设计要杀害诸葛亮,如派诸葛亮十天造箭十万枝,企图以军法杀之;又如派诸葛亮往聚铁山断曹操的粮道,企图借曹操之手杀之;诸葛亮在七星坛借东风,周瑜派丁奉,徐盛各带士兵一百,从水陆两路前往南屏山,企图以武力杀之等等,虽说危机都被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但却凸现出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 另外,周瑜也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如诸葛亮到东吴商量共同御曹大计时,周瑜故意说他准备降曹,意欲以此要挟诸葛亮,求他助刘备破曹。然而诸葛亮一激,周瑜便勃然大怒,骂曰:“老贼(曹操)欺吾太甚!”其盛情冲动的特点便显现无遗了。又如周瑜欲借曹操之手杀诸葛亮,派诸葛到铁聚山去断曹操的粮道。孔明明知周瑜的用心,非但不推诿,却借此嘲笑周瑜“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周瑜听后大怒,自带兵马往铁聚山断曹操粮道。为了一句嘲笑,竟置统帅职责于不顾,可见其感情容易冲动、意气用事的程度是多么严重。
赤壁战后,孔明三气周瑜,使其发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后而死。
2、鲁肃
鲁肃既有忠诚、理智、果断的一面,又有谨慎、柔弱、感情用事的一面。他对孙权忠心耿耿,对自己的职责任劳任怨,对朋友坦诚相待。鲁肃到江夏见刘备和诸葛亮申明联合抗曹的主张,三次请缨索要荆州,可谓兢兢业业。在与孔明合作的日子里,给予对方的是信任和支持,并极力反对周瑜加害孔明。这些事例都体现了鲁肃的忠诚。
但他有时又显得比较谨慎。如“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中,他极力劝孔明想孙权隐瞒曹军的真实实力,而诸葛亮如实汇报后,他叫苦不迭还责备孔明。诚惶诚恐的神态跃然纸上。又如,为了开脱自己没有索回荆州的责任,对周瑜的美人计非但没有阻止反而推波助澜,违背自己联刘抗曹的初衷。
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他是清醒的、明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曹操进犯东吴,鲁肃分析当时的形势,力主联刘抗曹,张昭一伙建议孙权投降讲和,他表现得那么有魄力、有胆识。而三要荆州时,任凭诸葛亮的摆布,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显得优柔寡断、动摇妥协。他感情用事被刘备的眼泪所感动而放弃自己的使命,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鲁肃的性格是崇高和滑稽交织而成的。
3、吕蒙
吕蒙是继周瑜、鲁肃之后东吴又一个杰出的人才。吕蒙出自下层,但他没有一点自卑,相反他是个很有才的人,只是不识字,只能通过口述展现自己的才华。但他虚心好学,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留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佳话。
吕蒙是个经孙权赏识、提拔并培养的大将之才。在荆州战役中,吕蒙独当一面,运筹帷幄,逐步将关羽诱入自己预设的圈中,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俘杀了那曾“威震华夏”自称“匹马纵横天下”的关羽。可是他很“诈”。吕蒙军扮商人穿白衣渡江是“诈”,赚开荆州城是“诈”,杀取民间一笠盖官铠士兵“泣而葬之”也是“诈”……“兵者,诡道也!”吕蒙将这个“诡道”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说明这个出自下层的“吴下阿蒙”已在孙权调教下显示出了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
“背盟”、“偷袭”, 吕蒙的“奸计”虽然使关羽所率“威震华夏”之师不战自溃,可是落得个 “七孔流血而死”的下场。
通过对《三国演义》主要谋士的性格分析我们知道无论他们属于哪个集团,他们既有一定的特殊性,也有一定的相似性,由于条件和能力的限制,本研究小组在在这不在累赘。
通过这次的研究,给我们中学生有许多启迪之处:
(1) 作为中学生,我们还处在成熟与不成熟的不稳定阶段,性格、情绪波动比较大,但是我们在研究《三国演义》谋士性格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我们首先应该培养我们的情绪,若遇到外界的刺激时,不能像周瑜那样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处事不计后果。我们应该沉着冷静,具体分析问题的症状,找到解决的方法。或者请教老师,或者和同学商量一起解决。
(2) 我们要锻炼我们自己的思维能力,大体谋士为什么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个他们有灵活的头脑,另一个他们能够花苦功丰富自己的知识,虚心好学。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中学生正在成长,学习知识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所以,我们首先要有为人谦和、虚心好学的性格特征,对知识充满渴望,遇到事情多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随机应变能力。
(3) 我们办事情要吃苦耐劳,能忍,培养我们心理的承受力,遇到挫折不气馁。“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遇到事情不要逃避,敢于面对,这一点鲁肃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时机没有成熟时,“忍”住压力,以待“绝地反击”。也不要轻言放弃,比如有些同学由于一次考试就想“轻学”。同时,我们也要采纳别人的“科学”建议,而不被“玩弄”。所以我们要培养“笑对人生”的性格特征。
(4) 对于某一些性格特征如谨慎、忠诚等,往往具有两面性。所以,我们中学生有这方面性格的在生活中要把握一个“度”。不要太谨慎,那样回束缚我们的思维,也会显得固执,最终不利于我们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时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有时候马虎处事。为人太忠诚也会受欺负,但是我们不能学得很奸诈。
(5) 谋士们的性格缺陷有的是他们所处的历史年代的制约造成的。我身在21世纪的我们,生活条件已经和他们那时同日而语了,所以我们完全有信心,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正视他们的不足,努力改变我们的自身。
总之,通过这次的研究我们受到许多启迪,获得充分的快乐和幸福。
本文从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开题报告的拟订,到撰稿、修改和最终的问世,整个过程中,有一个人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给予我以悉心地指导和帮助。在此,我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对指导师的感激之情,“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让我们把那段日子牢牢地记在我们的心坎里,当做亲切的怀念,因为这是一段缘分。”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翻阅了不少学者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引用和借鉴了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表示深切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文章中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