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张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当进入品读探究,正确评价这一分阶段时,张老师先告诉学生:这首词历来被名家所赞赏,古时候有清朝的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现在《百家讲坛》中的康震教授评价它为“千古绝唱”,他说:“什么是千古绝唱?他唱完了,你们世人谁都别再唱了,这就是千古绝唱!”
然后,指出:刚才同学们在朗读时“拉了前面的内容(东西),这告诉我们什么?”(注:词前的这段文字叫“小序”,语言应规范。)
那么,究竟它好在哪呢?人家说好文章要情景交融,所以我们来看正文,究竟苏轼为我们成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教师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
1.上片里成什么景?
2.词的下片又给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情景?
3.你觉得哪句话最富有哲理?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换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月亮。”好吗?
张老师在此环节中,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