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调歌头》课堂教学反思
|
绍兴诸暨市浣江中学 张虹琴
东坡很真,像个孩子;也很纯粹,就像月亮。直到抓住了“月意象”线索来设计教学过程时,才让我后悔选择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作为参赛篇目的情绪稍稍歇息。 几个月的阅读与思考,有了自己的理想融入,想要与衢州可爱的同学一起达到美诗共赏,让心湖波渺,映一轮皎月,漾一池好花,让彼此内心变得盈圆清亮些。没想“舞台”经验不足,“光照”下舞“肢”僵硬,散落一池乱花,匆匆告别。 静定回顾,梳理一下过程,作一反思,以求改进。 乱花一:绕树三匝不肯弃。 上课铃还未响,我已站在了舞台中央,别好话筒,试试声音,却有些胆怯。同学们很懂事,正襟危坐,穿着统一校服。我怎么感觉都像是被扔在台上的,找不到课堂的感觉。正当时,华茂的孩子们对我说,要为老师们献上一首歌,我这才有些舒展。同学们轻轻地唱起了一首歌——居然是《水调歌头》,今天要上的词!歌声很美,博得了老师们的热烈掌声。铃响后,会场一片寂静,我突然觉得好孤独,好像一只鸟在广阔的天空中却看不到另一只鸟的影子。脑子里快速盘算该怎样调整开场导入,因为同学们对要学的词已能歌唱了,难道你再绕舌导入一遍?孤独的鸟儿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不弃不弃,照案宣科,来了“优美”的开头。现在想来何不顺势利导——“同学们,刚才听了大家的唱,很美。词原本就是为乐曲配唱的。下面我们来朗读这首词,看看能否读得更美……” 乱花二:误入藕花深处。 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解”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温度。试着用“对月抒怀,借月言志”的月意象理解来求得词的略整体赏析;用多种多次的朗读来达到更深的品味。在课堂中间环节,有老师的示范配乐朗读。点击后的配乐迟迟未起,心神一半出局,还好,音乐缓起……忽闻台下一阵骚动,天哪,落下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句。回过神来,倒是平静了许多,于是就有了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切入的上阙品析。后来得知,如此这般误入,也“惊起”了许多关心我的老师们的心,想来甚是感动。但毕竟捉襟见肘,难为学生随我“争渡”…… 乱花三:曹君黄某俱飘忽。 通常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言语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尤其是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对话与倾听点拨是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的生命状态的。在《水调歌头》的教学中,出现这种乱花飞舞现象有诸多:①学生中对“不胜”中的“胜”读音有“shēng”“shèng”的不同情况,未能及时说明“shēng”是旧读音,现在两皆可; ②对一学生从苏轼的背景及经历来理解词句中的深刻涵蕴时,也未能点明这种极好的读词的方法——知人论世。 ③学生在“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填空中也没有广泛积极的评价与点拨。 …… 只因脑中被什么缚得牢牢,眼中学生“俱飘忽”,离“语文学习中的倾听,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生命活动”境界甚远。 乱花四:欲把云根到处栽。 课堂按“诵读——品味——体察——拓展”的环节进行。拓展中我出示了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同学们比照。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然后得出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的确算是顶峰之作了。再引出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转入下一环节——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 在教学操作中,花掉的时间足足有四分钟左右,对于“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的评论还是悄悄溜过,目的很不明显,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也很艰涩。其他老师也有提出异议的。回来后,再入课堂时尝试过去掉,课堂显得干净了些。
乱花五:相排踏破茜罗裙。 且看拓展中设计的环节: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2、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长久”“婵娟”你有什么自己的理解?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 ————————————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这么密集的设计试图实现词教学的“言内”“言外”统一,在“言尽”“意不尽”产生的张力之中,求其精微,建立起一个超越时空的“理解场”来,从而真正为词的再理解再内化服务。但这需要时间。记忆中这时离下课只剩十分钟,课堂的驾驭者就失掉了从容,带着几分紧张,快节奏的推进,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跟着赶场,完成任务,把原本碰撞的机会也丢了,还落了“强势”之嫌,真是“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每每生起几分愧意,那是更想起了那些华茂学校可爱的同学们。
呜,一地乱红……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水调歌头》课堂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