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的小朋友最近一定鬆了一大口氣—觀察月亮總算告一段落,老師不再「逼」大家觀察月亮了。可是卻在這時反而常聽小朋友跟我說:「老師,我昨晚有看到月亮」;或是在傍晚放學時分,聽小朋友大聲嚷嚷:「月亮出來了!」看月亮似乎已成為你們生活中的一部份,讓老師稍感安慰,這幾個月的努力,總算有回饋。
看到月亮對大家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生活經驗,然而真正要去觀察月亮時,才讓人發現對於月亮我們實在缺乏正確的認識。所以,如何觀察月亮大概是每位四年級小朋友的問題,甚至可能是家長的負擔。因為一個月內大部分觀察月亮的時間都在晚上,老師無法到各個家庭去指導,於是「親子」觀察月亮就開始出現狀況:「老師,我阿嬤說,不是初一、十五才會有月亮嗎?」,「什麼!早上有月亮?騙人!」,「要到頂樓觀察月亮啊?你自己去吧!」,「每次我打電動打到一半,媽媽說月亮出來了,快去觀察,等我看過月亮,再回到電腦前,遊戲就已經輸掉了。」
觀察月亮一定要把握正確的時間,才不致白忙一場,所以在正式觀察月亮前,每週會將「本週觀察月亮時刻」,寫在黑板上,讓小朋友能掌握觀察月亮的最佳時機。四年級的小朋友現在應該都知道,月亮是個「遲到大王」,每天要在同一地點、同一方位看到月亮,就必須延遲約五十分鐘左右。再來,小朋友得要知道:如何觀察月亮的移動。在未看月亮之前,小朋友一直認為月亮是不會移動的,永遠在同一位置。後來,經過長時間觀察,才知道月亮不只會動,更和太陽一樣有「東升西落」的現象。
「長期觀測」在自然科教學是必要的,藉此培養小朋友的細心與耐心,更是不可缺少的過程。觀察月亮不可能只有一個月就可以結束,因為台灣天氣多變,並非每天都看得到月亮,(今年天氣超不好,早上要看月亮偏偏烏雲密佈,傍晚或晚上有月亮的日子,偏偏又下雨),還好月相變化很有規律。農曆初一到三十(或二十九),月亮由缺到圓,再由圓到缺;我們會看到它由看不見的「新月」,慢慢出現在右邊像眉毛一樣的「眉月」,然後右邊一半光亮的「上弦月」,再來是肚子開始突起的「盈凸月」,接著則是「滿月」;從「滿月」後,月亮每天開始從右邊出現陰暗缺口,首先是亮左邊、肚子凸凸的「虧凸月」,再來是亮左半邊的「下弦月」,然後是光亮部分在左半邊的「下弦月」,如此不斷循環。這是由於太陽、地球、月球相對位置會改變所造成。 95學年與96學年度正好都教到四年級的月亮課程,為提高小朋友學習的興
趣,除了在學校觀察早上的月亮(農曆19~24日左右),更舉辦兩個晚上的「親、師、生觀月活動」 (選在農曆11~17日左右) ,地點在:新莊運動公園噴水池廣場。這兩次的親子觀月活動主要幫助家長了解觀測月亮的重點及方式,在夜晚陪同孩子一同進行觀測,提升觀測月亮的安全性及學習效果,也增進親、師、生關係。
感謝許多家長在家的指導,讓小朋友能更認真學習。雖然不是每位小朋友都能耐心地做觀察,但是為了不讓「月亮教學」不流於知識的灌輸,務必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觀測、做紀錄,雖然過程有些辛苦與麻煩,但是大部分的小朋友會「看月亮」了,就是我最大的收穫了。
95年新莊體育館噴水廣場親師生觀月活動.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