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几时有》 教案
|
培训 技能 导入技能、诵读技能、讲解技能 教学 目标 一、 理解词人“孤寂”的情感 时间 分配 授课行为 (讲解、提问的内容) 技能 要素 学习行为 (预想的回答) 教学媒体 板书内容 1.导入 (2分钟) 0—2分钟 (2分钟)0—2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那么,在这一天,大家都有些什么样的活动呢? 这些都是我们传统的一些风俗习惯。中秋节又叫“团圆节”,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来进行的。从古到今,人们都相当重视这个节日,古人写的诗词里更是少不了有关月亮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诗词里都有哪些是与月亮有关的啊? 同学们对学过的诗词都还很熟悉。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古诗词里凡是提到“月亮”这一意象的,都有抒发思念故乡、亲人的感情。 “月亮”这个意象有 “思念”的含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北宋词人苏轼在中秋节之夜因思想七年未见的弟弟而作的。 导入 提问肯定板书 生:(有反应)和家人一起吃饭、吃月饼、赏月…… 生: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月几时有 苏轼 2.教学过程 (6分钟) 2—8分钟 (0.5分钟)2—2 .5分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思念弟弟,而此时也正是他官场失意的时候,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使得他写下的这首词中既有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有对现实不满的表露。 讲解 (1分钟)2. 5—3.5分钟 我们首先来看这首词的题目。“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把上阙读一遍。大家在读的时候把自己化身为“苏轼”,读出他的那种“孤寂”的感情来。并注意,上阙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朗读 生:带感情的齐读 (幻灯片) (1.5分钟)3.5—5分钟 同学们读得很好。那上阙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肯定 提问板书 生:明月、青天、酒、宫阙风、琼楼、清影 板书中央:实写:明月、青天、酒、风、清影 虚写:宫阙、琼楼 (1.5分钟)5—6.5分钟 很好。这个“宫阙、琼楼”是苏轼对天上月寒宫的想象、虚构。传说中嫦娥就是一个人独守月寒宫,这日子也是过得很孤独啊。我们来看这首词,第一句作者就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句是写出了作者在写词时的周围环境,可见作者在写词的时候正是对着明月、喝着酒的。接下来大家来想象一下词人在做些什么,尽量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个情景,最好能把这些景物都加进去。好,下面开始思考一分钟。 肯定提问 生:思考一分钟 (0.5分钟)6.5—7分钟 现在我们来看看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想象出来的情景? 提问 生:(有反应) 苏轼独自一个人,喝着酒,问青天:这样的圆月什么时候才会有呢?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经受不起月中宫殿的寒冷。在月下起舞啊,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1分钟)7—8分钟 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啊。(或者教师补充) 作者在团圆节独自一人喝酒,明明是月圆之夜,为什么还要再问:“明月几时有”呢?这不是矛盾吗? 正是这种“希望”反映出他此刻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 苏轼看着天上的明月,想到的是天上月寒宫里也是独自一人的嫦娥。实际上苏轼就是借嫦娥的这种孤独来抒发自己的孤寂之感。 苏轼在写词的时候对“孤寂”只字未提,却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这种孤寂的感觉。 肯定提问 讲解 生:(有反应)因为词人希望下一个月圆之日可以和家人团聚。
3.总结 (1分钟) 8—9分钟 (1分钟)8—9分钟 大家回过头看看,在上阙中,苏轼所有的举动,包括喝酒,对月寒宫的想象等等,实际上他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进行? 那我们就可以把上阙归纳为苏轼“望月” 总结提问 启发 生:(齐)望着月亮 板书左:望月 4.布置作业 (1分钟) 9—10分钟 1分钟)9—10分钟词的上阙部分我们就讲到这。大家回去预习一下下阙。词的下阙部分有很多的千古名句,那课后同学们看看在下阙中有没有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附:板书设计
望月 明月几时有 苏轼
实写:明月、青天、酒、风、清影
虚写:宫阙、琼楼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明月几时有》 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案 |
下一篇文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