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 调 歌 头》
|
通州区第四中学 王建华 2005年11月 设计综述: 苏轼的《水调歌头》,堪称中秋词的绝唱。它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表达了作者多重的情感,其中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也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而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深邃的境界氛围及作者旷达的胸襟,豪放的性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值得深入地去探讨、感悟。我对教参内容进行了研读,根据需要加以借鉴吸收,并对教参及教材作了一定的补充,使之更充实、完善。 初二学生对于诗词有一定积累,他们喜欢读诗词,但因年龄及生活面的局限,又使他们对词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及如何鉴赏难以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为达到这一目的,设计中不仅注意了“分析地研究”,而且突出了“综合地感受”,根据诗歌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情绪,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内涵,体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入词的境界,产生共鸣。 首先,在设计教学语言方面注重情感化,引领其感悟、体验、认识词中体现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人性美。 其次,设计中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师语言为教学创设情境。此课件的具体设计思路是:第一,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学生感知形象,促进想像,培养形象思维,营造有利于学生感悟理解的心理场、情感场。第二,体现学科整合思想。与美术、书法相融合——所展现的图片均按照不同的词句内容而设计,用图画表现文章意境、思想。(有些图片是由学生提供的。)在引课环节设计了对苏轼书画作品的欣赏。与音乐相融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备选乐曲的了解与理解选择符合诗歌意境的音乐进行诵读(也可自己提出其他适合的音乐),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审美水准。其次是欣赏MTV,视听思考相结合,体悟诗情。领略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理解古词新唱同样是体现诗词意境的一种形式。与时事政治相融合——拓展阅读《水调歌头 送连战先生一行》,这是我从网上发现的一首词,作者在连战先生五月份结束出访大陆之行,从沪返台之际有感而发,遂作此词。要理解它,需要搜集很多资料。如两岸关系问题,两岸交流的现状,连战出访大陆的意义等。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思想内涵及感情。把时事政治与诗歌的鉴赏紧密结合,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第三,体现信息化学习模式——体验式学习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情感的探究,诵读实践,选配乐曲,视听欣赏等都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思考、体验空间。 再次,设计注重学法的指导。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渠道搜集并阅读苏轼的相关资料及《水调歌头》的研究资料,指导对资料加工整理,制成演示文稿。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悬念问题“苏轼与其词是否符合‘文如其人’的观点?”,两个主问题“作品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从此词看,苏轼是怎样的人?”教师适时说明“知人论世”的鉴赏评论方法,并请学生展示讲解自己的背景资料。引导其结合资料,探讨理解主问题。再通过教师的补充讲解,回应“悬念问题”,很轻易地使学生理解词中所体现出的“旷达的胸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现实中苏轼的性格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设计,均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目标: 1、从多个角度了解作者苏轼,建立对苏轼的较完整地认识。 2、了解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深层内涵,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并掌握“知人论世”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4、了解此词借景抒情,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5、学习作者旷达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品味诗词语言,在鉴赏中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养成积累优秀诗词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深刻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旷达胸怀在词中的体现,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简介苏轼书画作品,引出课题: 课件展示苏轼书画作品(《古木怪石图》和《黄州寒食帖》)。 苏轼的画强调抒写主观情感,他擅画竹石、枯树,这幅画中的枯树似挣扎伸展,坚硬顽强,笔墨不多却有一种孤傲不群之气,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在书法方面苏轼汲取了柳公权、颜真卿、徐浩等各家之长,而创建其个人风格。可以看到,笔势在翻转中不失豪爽劲骨,可谓绵里藏针。黄庭坚曾称赞苏轼“本朝善书,自当推第一” 。 应该说,其书、画都给人一种超拔豪放之感,有人评价说苏轼的书画与他傲岸豪放的性格是相一致的。大家可能听说过“文如其人”的说法,那么苏轼在诗文方面是否也具有豪放旷达之气呢?我们今天学习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从中探寻一下。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水 调 歌 头》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3 |
下一篇文章: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