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阅读的基本方法。2.读懂词人旷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能使文坛泰斗欧阳修因收到他的新作而高兴整日,也能使当朝天子因读到他的文章而停杯投箸。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的词能跨越时空,传达亿万人的心声。每当人们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时就不由自主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当人们望见皎洁明亮的圆月时就情不自禁地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就是苏东坡。 二、整体感知 1.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我们感受它的魅力常常是从朗读开始的。接下来,让我们聆听朗读,在聆听中感受那位把酒问月的苏子的情怀。(教师范读) 2.要真正朗读好一首词,首先要做到意读,即准确把握诗意。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对词意还有疑惑吗? 点拨:“清影”,是指月光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这句脱胎于李白的《月下独酌》中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3.在理解了词意之后,请两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上下阕的内容。 三、品味赏析 1.赏析上阕 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要真正读好一首诗,还要做到“情读”,也就是准确把握词人情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味词作的情感。请一位同学朗读上阕,看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词人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我们从中读到了苏子的豪放;面对良辰美景,想象天宫的美好,苏子忍不住想“乘风归去”。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读到了他既想兼济天下,又想“独善其身”的彷徨和迷惘,也读到了他在迷惘中的人生选择。 2.赏析下阕 思考:你从下阕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胸怀? 点拨:词人下阕开头是在对月生怨,为什么呢?要准确把握词人的怨恨,就要知人论世。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到杭州,他希望能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以便兄弟聚会。但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中秋之夜,月光在朱红色的楼阁上流转,低低地洒在窗户上,照到了因思念弟弟而迟迟未能入睡的词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他便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但词人并没有陷在这种怨恨中,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在他的自怨自解中我们读出了旷达。 是啊!人生之事哪有十全十美的呢?我想,苏子能释怀,也许还能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寻找到答案。 在政治失意,在感到仕途艰难时,面对明月,词人更感受到了兄弟亲情的可贵。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的不仅是思念弟弟的词人,还有在外地与哥哥分离七年的子由。在这明月朗照的夜晚,词人有了这样的人生感悟:仕途虽如月之阴晴圆缺般沉浮,人生虽有太多遗憾不能把握,但我们可以把握住自己的亲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托月亮带去彼此的思念。词人在这儿抛开了人生的失意,而郑重地珍视着生命中可贵的亲情。词人能想到这些,正说明此时东坡的情感是旷达的。 读完全诗,我们眼前浮现的是在苍穹下把酒问青天,对月吐心机的旷达的苏子。 四、朗读体会 不朽的词传诵了千年,早已化为月光中的一缕,诗人的情思千年以后还鲜活地激荡在我们心中。苏轼吟唱的那一轮明月今天依然高悬夜空,如宇宙间一盏华美的路灯,照着你也照着我。让我们再次朗读,感受那一缕月光的清美,走进苏子的心中。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2 |
下一篇文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