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张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张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中秋咏月的诗句及相应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张老师把朗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学生个别朗读,整体把握,并正音——阙、绮、。
第二阶段:请班上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第三阶段:听名家朗读(注:放录音时音量太轻)
第四阶段:比较名家和学生的朗读,教师得出结论:“名家朗读好,最大的区别在于有背景音乐”。(注:此处教师点评欠到位,本人认为应放在“情感”上加以区别,背景音乐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但不是评判朗读好坏的标准)。
第五阶段:学生齐读两遍。(注:既然前面这么强调背景音乐,为什么不也来一段背景音乐呢?)
张老师采用多次朗读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这很好。我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建议:此处最好教师范读)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
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