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探究性教学的启示
荆门市宏图学校 赵建成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知识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观察,质疑,调查,探究,在快乐中学习,小学科学教学正是如此。我在从事科学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课,课前都写好了预设的教学活动,可课中却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会根据实际情改变探究思路,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下面以《溶洞》一课为例,我对其进行的一次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分析及体会,还有其中的实验改进,一同与大家分享。
我在展示了溶洞的奇特景观后,接着提出问题“这些大自然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一番后,我接着要求同学们分组实验:用滴管往桌上的玻璃杯中的石灰石上滴几滴稀盐酸,并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同学们大致回答得相同:有气泡产生且石头上有几处小洞。这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老师!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同学们七嘴八舌争论起来。我纳闷:我该给同学们讲吗?这个内容不在我的预设范围内,我本可以冷处理——即课后再说。考虑到当时的气氛和条件,我灵机一动,临时决定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加以处理,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的经过是:
教师:请同学们首先假设并猜测一下
学生一:氧气,氮气,因为空气中氧气氮气最多。
教师:真不错,你们知道的东西还很多啊,再猜测一下。
学生二:有可能是二氧化碳吧?
教师 :你们的知识都比较丰富啊!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并验证一下好吗?
学生:学生急切地说好。
教师:好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桌上的物品,澄清 石灰水五杯,吹气管五根,拿出管子向石灰水吹气,注意观察现象
学生:学生实验完后说变浑了!
教师:你们知道这浑浊的东西是什么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那是小石头颗粒呢!下面请继续吹气,再观察。
学生:越来越浑浊了
教师:再继续吹!
学生:还是浑浊的-------还是-------
见学生许久得不到课本中所说的现象,我纳闷的同时拿出临时准备的装置,如下:
教师:我们人口里吹出的是什么气体?
学生:二氧化碳!
教师:我们刚才做了实验知道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我一边说一边在下面的试管中放入原来实验所用的石灰石,并在上面的分液漏斗中倒入同样的稀盐酸,把导管伸入到右边的澄清石灰水中并要求观察现象.
学生:有气泡,并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教师:稀盐酸使石灰石产生了什么气体?
学生:二氧化碳!(同学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教师:再继续观察!
学生:又变清了!
最后我又吩附继续用口吹原来浑浊的石灰水,过了许久,有一位同学气喘吁吁,面红赤耳地回答:老师!变清了!趁此机会我分析出钟乳石形成的道理。
通过一个同学的质疑“气泡是什么气体”展开了这堂课的探究性教学,巧妙地把两个实验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既讲明了石灰石中溶洞是怎么形成的,又分析了溶洞中钟乳石是怎么形成的。并且短时间内效果明显,很实用于课堂教学,也利于小组实验探究,既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又潜在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后来学化学打下一点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