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不妨反弹琵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荆门市掇刀区十里牌小学 陈肖梅
结束了本课的学习,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我颇有感悟:课上不妨经常反弹琵琶。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阅读教学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情,所以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及他写的悼辞,课前读给学生听,目的是想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为本课的基调作铺垫。
二、总揽全篇巧布局。
接着联系课文的第一部分,师生归纳出:鲁迅先生深受不同层次的人爱戴。再由“受人们爱戴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让学生浏览课文,学生很自然地在文章的结尾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即文章的中心句“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然后我问“这样”指代什么,即解决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畅谈读书”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笑谈“碰壁”部分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及鲁迅先生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的态度;“救助车夫”则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当然,黑板上有意的板书也不难看出。
三、师生互动好解疑。
朗读感悟时,我变学生由以往坐着上课为全体站着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怀着敬仰伟人的心情深入文本,指定第一组的同学学习“畅谈读书”部分;第二组的同学学习“笑谈碰壁”;第三组的学生学习“救助车夫”部分。任务指定后,各组先分小组学习,然后采用“读——悟——补充”(即先集体朗读,后本组成员感悟及质疑,别组同学补充及答疑)的形式汇报交流。按照鲁迅先生对“身边熟人(侄女、女佣)——陌生人(车夫);劳动人们——反动派”的事例顺序,有详略地学习交流。如“关心女佣”部分,我带领学生只一读而过。
在各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学习的一员,参与各组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参谋和指导者,及时掌握学情,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有些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
这次分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象随着组别及问题的变化而变化。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信息获得量、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协作精神,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课后,大多数学生笑意盈盈,说“上课效果真好”。我问为什么,学生中有人回答:“注意力集中,学得认真。”“因为站着,谁动一下,或不听讲发言,老师和同学都看得清清楚楚。”原来,适当地变换一下学生上课的姿势和学习的形式,能唤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得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不再游离,不再劳累,上课成为一件大家都关注的事。真是出其不意而又两全其美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