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活动随想
荆门石化一小 何宁
11月30日,我参加了市直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后,我顿时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舒服、惬意。在这三节语文课中,无论是老师的语言,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都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
虽然是高年级,但闵老师并没有忽略基础的字词教学。上课一开始,闵老师就相机指导了“爬”的书写。在教学“删”字时更是巧妙。
师: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师讲解)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用小刀把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
生: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
“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是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闵老师对“删”字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易于联想的线索,使学生将“删”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不但加深了对“删”字意义的理解,也感受着祖先无穷的创造智慧。看,简简单单的一个生字的教学却让孙老师设计得如此生动灵活!
而蔡老师也关注了语文最基本的字、词的训练。在引导学生理解叶老为什么把“一张画像”该成“一幅画像”时,他首先让学生自由谈谈“一张”和“一幅”的区别,然后出示“张”和“幅”的字义,学生通过字义也就明白“一张”用于画像是不准确的。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三位老师设计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有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如“密密麻麻”“到处都是”;有通过对比指导朗读;有创设情景指导朗读;还有联系课文内容,师生对读。
比如在 “我虽然未见叶老的面。。。。犹如春风拂面。”这一重点语句的学习上,闵老师对文中语句间所蕴含的人物情感上处理得相当成功。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叶老对下一代的关心,闵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我们来看看1963年的夏天叶老先生在干什么?(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大家看,1963年的夏天,叶老是多么忙啊!可是他在百忙之中为我这个中学生修改作文,所以我——(引读)生:(再次读这句话。) 师:当时,叶老先生已是七十岁的老人,夜深了,老人仍不肯停笔,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的成长,所以—— 生:(又一次深情地读这句话。)师:那春风不仅吹过脸颊,还吹进孩子的心里。此时的叶老先生还是个什么样的人?
每一次读,学生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升,老师通过这几次的引领,使学生的认识一步步提升,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叶老的温暖、慈祥和对孩子的关心,达到了情感的共鸣。
三、内化文本,外化表达,说与写的有效结合。
赖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文中两部分内容后,设计了一个句子练习:
1、30年过去了,叶老先生的‗‗‗‗依然铭记在心,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30年过去了,叶老先生的‗‗‗‗依然铭记在心,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30年过去了,叶老先生的‗‗‗‗依然铭记在心,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通过句子练习,学生把学到的文本词语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再一次领悟了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这时教师再让学生齐读课题,学生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课文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总之,三位老师的课真正体现了六个字——“巧妙、高效、落实”。这恰恰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课堂。这次的教研活动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