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巧”
京山县永兴镇小学 蔡银刚
内容提要 本文教者在数学课堂中机智、灵活、巧妙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巧 导入 利用 提问 练习
巧,技也。——《说文》
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课,总说老是与1、2、3、4……打交道枯燥无味。这说明我们教者纯粹的以“教数学”而“教数学”。专家说过:“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教者在教学中要灵活巧妙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导入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进人新课题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为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十分重要,特别是农村数学教学“单一的传授”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好的导入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我在数学教学中常用以下导入方法:
“换学科导入法”即:通过语文、体育等其它科目的知识导入。
例证一: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课时我就通过《题西林壁》这首诗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正是要告诉学生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的要点。但用诗词导入并告诉学生这个道理新颖易懂,证据充分。
例证二: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两个汉字“杏、呆”,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从外形上看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现“木”与“口”刚好上下换了位置。而这节课要学习的倒数也是分子和分母上下要换位置。这样的导入有趣直观。
例证三:我在教学《估计》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上课老师想让看看同学们的立定跳远的水平。哪个学生有兴趣先来展示一下?”(点一名男生)“他没跳之前那个能估计一下他跳多远?”(学生说的答案教师板书在黑板上,等这名学生真正跳之后,再让学生估计答案,再将估计结果板书出来,最后教师测量出结果也板书出来对比)“同学们都发现这位同学跳完之后我们估计的答案最接近正确答案些,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说明在估计时要有一定的依据,并不是凭空想象。
“比赛导入法”即: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比赛导入。学习计算时,学生往往兴趣不高,但这种导入法却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激情。例如我在教学小数乘法或分数乘法简便运算时我出几道题让学生按运算顺序算,我用简便算法算,比赛看谁先做完做对。比赛完后教师说“你们想知道为什么老师做得快些吗?请看老师做的方法”。这样导入学生想不学都难。
二、巧利用
“巧利用”就是根据学生特点,条件等巧妙的利用教具学具及外界事物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
在教学《位置》这一课中我不知道学生是否人人掌握,课本上的练习也做完了,怎么办呢?当我看见学生们整整齐齐的坐着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就以班上的学生为“列”“行”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位置呢?我就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规定:我左手起第一竖排称为第一列,靠近我的第一横排称为第一行,学生们把自己的位置找出来,并且自己把位置写在黑板上让其他学生判断。学生们兴趣高昂一个个上台来写出自己的位置。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数学教学中有时离不开教具、学具的使用。教具、学具使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有趣。但由于受到地域、或教学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的限制,我们农村学校常常没有或找不到合适的教具、学具用于数学教学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常常是自制教具,让学生自制学具。
例证一:《观察物体》这一课的难点就是看立体图形分别说出或画出从左面、右面、正面、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学具就很关键了。但每个学生到哪去弄些小正方体呢?我想到我们农村学生的优势,就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回家做。第二天每个学生都完成了任务:有的用土豆切成块;有的用萝卜切成小正方体;还有的用黄泥巴做成的小正方体等。带到课堂上同学们都互相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然后自豪的用自制的学具认真的学习,效果很好。
例证二: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52÷4,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5捆(5个10)平均分4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4份,每份是3根(3个1),个位商3。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如何跟每位学生准备几十根小棒呢?我想到了牙签。这个东西几乎家家都有,果然任务布置后,在上课时学生都准备了牙签。这样在课堂中每个学上都有事可做,学习时轻松快乐。
三、巧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
提问时,教师要给学生造成心理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由好奇而达到求知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我出了三道题学生做。分别是:(1)六年级共有200名学生,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男女生各有多少人?(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1,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12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做完后我提问“为什么第二题48要除以2,第三题120要先除以4,而第一题200却不需要除以什么呢?”学生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各自思考讨论,找出不同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也把题目的困难之处暴露在学生面前。
课堂提问不要随意进行,不能无病呻吟。教师上课前要进行周密考虑和统筹安排,要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并对学生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据我了解有很多同学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但不知道公式是如何得来的?所以上课中我不是先直接教会学生如何计算和如何推导,而是我大胆的提问:“有哪些同学知道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你会找出这样计算的理由吗?”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解决问题。
教师如果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适当的提问,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联系以前学过的分一分,让学生把4个苹果分给小红和小明,可以怎样分,然后提问“你觉得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学生很快说出平均分的实质,两个人分的一样多。这样的教学比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就是分得一样多”要好得多,而且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从而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四、巧练习
一般在一节新授课中要有基本的模仿练习,也要有一定的变式练习,练习不要死板,要多变,不然学生思想形成定式之后,以后做题不喜欢认真读题,认真分析题意,导致错误多。
例如: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练习了几道类似的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全程的2/5时,离终点还有30千,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学生做多了慢慢都会这样解题:30÷(1-2/5)=500(千米)。接下来我又出了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全程的1/4时,离中点还有30千,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很多学生任然这样列式:30÷(1-1/4)。其实他们没有仔细看题,没分清楚“中”与“终”的区别。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我还讲了一笑话:唐僧师徒四人乘飞机旅游。第一次,飞机在空中出现故障需要跳伞,但飞机上只有3个降落伞。唐僧就给三徒弟出题,答对的分得降落伞。孙悟空和沙僧的问题简单,分别答对后领到降落伞,轮到八戒时问题特难,没有降落伞只好自己跳下飞机。第二次,飞机又出现故障,还是三降落伞,还是轮到八戒时题特难。八戒照样跳了下去。第三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唐僧正要说话,八戒二话没说抢着跳了下去。唐僧叹气地说:“傻八戒呀,这次不要回答问题,因为这次有四个降落伞啊!”
学生哈哈大笑后,也对自己犯下和八戒类似的错误感到羞愧。
练习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即布置练习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适当多做一些基本题,或先完成一些浅显的问题,以便“引路”和增强自信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分数应用题当中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先设计几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一个数的2/3是20,这个数是多少?),在设计该类应用题,使学生理解它们在解题思路上是一样的。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用多种方法解答,以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某班有男生2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这题可以让学生一题多解:
(1)用分数方法解:20÷2/3=30(人)或20×3/2=30
(2)用方程方法解: 2/3X=20
(3)用归一方法解:20÷2×3=30(人)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
数学教学中教师灵巧的教学能够激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教学中能够做到一个“巧”字,那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要根据实际条件选择适合的教具学具服务与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