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发展教育研究曾集片区研讨活动圆满落下了帷幕,作为研讨课的执教者之一,我得到了市、县级教研专家的悉心指导,让我在本次活动中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圆的认识》教学思考
荆门市沙洋县曾集小学 陈志涛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的继续学习,也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更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以及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揭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最后再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学习使用圆规画圆。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及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主动参与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奇特魅力,让数学课堂厚重些、开阔些、美丽些……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在开放式的画图情境中,渗透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 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 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及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生活经验、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形成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我的教学设计:
为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境感知,诱发动机”、“自主探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总结升华圆的认识”四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感知,诱发动机。
课的开始,让学生在学校的“水上楼”上体会平静的水面扔下一粒石子,会产生圆形的波纹,之后我把生活中的圆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刺激学生的视觉,让他们感受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
通过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强烈地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使学生带着追根溯源的强烈好奇心进入新知的探索阶段。
(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
1.尝试画圆。利用身边的圆形物体画圆,体会局限性和美中不足,诱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画一个随意大小的圆。
2.在“做”中探究。顺着学生在画圆中产生的模糊意识在折圆片的过程中引出三个概念:圆心、半径、直径。能通过自学课本理解半径、直径的定义,并能准确识别练习题中各条线段是否半径或直径,且说出理由,以加深对直径、半径的理解。
之后,学生引发猜想,在圆内,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去验证、去猜想、去总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验证,猜想”的过程,感受收获成功的喜悦。
3.内化知识,再度画圆。学生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之后,让学生再度用圆规画圆,其实是学生知识积淀的自然生成。而且学生在新课前就已接触了圆规,有一定的画圆经验,因此,学生总结画圆时的注意事项也是水到渠成。
4.知识升华:通过标半径,教师追问在同个圆内,可以画多少条半径,从而引伸出知识点: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及直径。
三、解决问题,实践运用。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并且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让它回到生活中去。
第1道题的设计是加深对半径、直径定义的理解,识别半径、直径。
第2道题是根据半径说直径或根据直径说半径,此道题我穿插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代数思想。从而可以让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要画一个直径10米的圆,我们还能用圆规画吗?
第3道题是判断题,此道题是将学生在学圆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加以分析,深化达到掌握的目的。
(1)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2)同一个圆内,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4厘米。
(4)所有圆的直径都相等。
(5)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第4道题看图回答,此道题是让学生根据组合图形的特征将线段进行联想、迁移,为今后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准备。
四、拓展升华圆的认识。
圆在西方数学哲学家的眼中是“最美的图形”,在中国也有“团团圆圆”的吉祥祝愿,让我们一起用“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一起用“圆”来美化我们的世界!
最后,在板书上我也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圆的认识
决定
圆心————位置
决定
半径————大小
同一个圆内 d=2r r=d/2
课后反思:当“理想的课程”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时,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感受还是比较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教学时,似乎扶得过多,以至于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强,探究味不是很浓。如果改成让学生画了后剪,剪了后再折,在画、剪、折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特征,是否会让课堂显得更灵动些。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做好点拨,当好导演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的生成会更精彩,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更好的发掘,教师只需做好牵引总结、让知识升华就够了。
写在后面: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每位学生都认真动脑去想,不要担心他们会有什么怪想法,应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去说、去做、去思考,让他们勇敢地面对老师,面对课本,面对所遇到的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凡事都要积极动脑去思考。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恰如其分,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提问,提的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小组讨论不要流于形式,要讨论在问题的焦点上,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放飞起来,真正实现“教,就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