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在“磨课”中成长
—— 《积的变化规律》案例与思考
荆门市屈家岭实验小学 詹红
一、背景
为了提高我校年轻教师教学水平,使其迅速成长,教研组组织开展了“磨课”教研活动。所谓“磨课”就是让教师在同课教学活动中,授课,反思,改进,总结,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张老师参加了这次“磨课”教研活动。她选择了四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积的变化规律〉做为“磨课”对象。为了上好这一内容,她经过了两次“磨课”,在听课教师的帮助下,经历了一次教学成长过程。
二、张老师第一次“磨课”教学案例
片断一:(开课)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在新课之前,我们来做几道乘法试题。”
小黑板出示:80× 3 14× 10 26 × 100 ……(指名口答 )
待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点题:“我们在计算乘法算式时,有时会发现积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积的变化规律。”
(点评: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开课前两分钟是很关键的,如果课开得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是成功的开始。而张教师和平常教学一样,出示了几道口算题指名口答,然后转入正题新授。这样开课也无须指责,也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但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可以使开课有所特色。)
片断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老师分别出示两组组乘法式题:
第一组 第二组
6 ×2 = 12 20× 4=80
6 ×20 =120 10×4 = 40
6 ×200=1200 5×4= 20
让学生观察式题,发现了什么?在小组说说,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1:“我发现第一组的三道算式,第一个因数没有变,第二个因数在变化,第二个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学生2:“我发现第二组的三道算式,第二个因数没有变,第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学生3: ……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观察,然后让学生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自己的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试说一下,然后指名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
(点评: 一种规律的形成,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并不是人为能制定的。事物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所以我们必须养成认真的科学态度,不能妄下结论。而张老师只是把每一种规律分别用一组算式来说明,这是缺乏找规律的严肃性的。)
三、张老师第二次“磨课”教学案例
片断一:(开课)
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一组算式:3×7= 13×14= 13×21= …
师问:“谁能用几秒钟的时间算出它们的得数吗?而且不能用笔算。”
对第一个算式,学生口算不觉得困难,而其它的算式,学生口算起来就困难了。
师(用一种自信的口吻):我能做到!
老师很快的在黑板上板书每道题的得数,接着让学生用笔算方法检验一下老师是否算对了。学生通过检验,惊叹老师的方法。很想知道老师是采用了什么妙法,不需要笔算。
师:想学会吗?
生: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让它又快又准的帮你算得数。
(点评: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的最好手段。张老师这样开课一下子调动了学生想了解怎样算 的欲望。 )
片断二:(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规律 )
1、老师出示两组算式。
第一组 第二组
6 ×2 = 12 20× 4=80
6 ×20 =120 10×4 = 40
6 ×200=1200 5×4= 20
老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2、学生尝试写算式,老师巡视观察学生写算式的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和同伴说说是怎样想的。
4、让学生观察两组算式,看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特点?
全班交流, 谈谈自己的发现。
生1:“我发现了第一组算式,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在变,积也在变。”
生2:“我补充一下,是第二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了10倍。”
生3:“我发现第二组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
老师:“同学们能通过观察和接着写算式,发现了这两组算式是有规律的变化着。这个发现是不是正确呢。如果扩大5倍,8倍,100倍,是不是积也会扩大相同的倍数呢?”
让学生再验证一下规律。
当学生验证完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归纳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
(点评:让每个学生在尝试写算式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这个过程,手脑并用,使规律的探索落到实处。再让学生分别观察这两组算式的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特点,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因数,积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我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还是比较到位的,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说说自己的发现,然后验证规律,总结规律。)
四、“磨课”后的思考
教研组组织教师对张老师的这两节“磨课”进行了研讨。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单从教学效果,是看不出哪节课优劣的,从抽查学生做的作业情况来看,学生都能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的计算。可为什么老师们都比较欣赏张老师第二次“磨课”呢?我们通过两课比较发现,虽然两课能达到共同的教学效果,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第一次“磨课”,张老师注重了规律的发现,但总结规律过于匆忙,没有建立在验证的基础上,教学缺乏灵活性,语言较呆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课堂气氛不活跃。第二次“磨课”,由于开课别俱一格,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气氛非常活跃。在新知探究中,采用了“研究问题——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归纳规律”的教学步骤。 通过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可见第二次“磨课”不仅注重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且还关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情感和态度,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也是老师们为什么欣赏第二次“磨课”的原因。可见一堂好课,不仅是学生应当有收获的过程,还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