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爱儿子?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十里牌小学 陆雪
今天上完《慈母情深》,课上一段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
师:老师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思考,还可以和同座讨论,然后交流。
师:谁先说说电视剧的开头?
生1:我拍下了这样的镜头:“我在书店里《青年近卫军》的书前徘徊,因为我想拥有这本书达到了失魂落魄的程度。选这个镜头是想突出我渴望有书。
师:大家觉得这个镜头可取吗?
众生:可以。
生2:我选取了拍摄作者的家庭状况,就是贫穷。在这种情况下母亲还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可见她多么爱我!
我正想表扬这位同学,快嘴的杨涛插嘴道:“难道有钱的家长给儿子买书就不是爱儿子吗?”
“难道百万富翁爱子不深啊?”
“就是,我觉得那些有能力挣钱让儿子过好生活的父母更爱孩子。”周岩附和道。
“我反对,母亲虽然贫穷,但她拼命挣钱养活家人,在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仍尽力满足儿子的读书要求,她是位贫困的母亲,更是位伟大的母亲。”一位女同学急忙站起来反对,由于说话太急,她的脸涨得通红。她的话音一落,女生大都为她鼓起了掌。
“贫困,只能说明她无能,连本一元五角的书都买不起。”杨涛不甘示弱地说。
“杨涛同学请注意,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另一女生反驳道。
“她穷,但并没少爱儿子一点。她那么拼命地工作,不应受到歧视,而应受到尊重。”有了更多赞同的声音。
“我只是说不能用贫穷来突出她爱子情深。”杨涛的语气软了点……
我趁热打铁:“是啊,无论父母是贫穷还是富有,但他们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穷有穷的爱法,富有富的爱法,没有高下之分,希望你们从小就有一颗懂父母的心,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课虽然上完了,但留给我太多的思考: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我这个老师其实有时是无能为力的,我只能默默关注。
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荆门市掇刀区十里牌小学 黄银菊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慈母情深》,结束后久久回味,颇有一些感触。
我班上的学生小小脑瓜里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平常就特别爱给我找问题,经常不按我设计的套路走。 当我浏览完本课的教学建议,整个教学流程了然于心后,决定倒过来打起灯笼找问题。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首先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一遍读完后,宋心语起来回答:“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特别想要一本《青年近卫军》,母亲给钱让‘我’买书,可是我用钱买了一听罐头送给妈妈,妈妈责备了我,又给了我钱,让我去买书的事。”
二、答中求疑,深入挖掘教材。
从宋心语的叙述中我抓住疑点挖掘教材:“既然他特别想要书,怎么又用钱去买罐头了?”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因为他觉得妈妈太辛苦了。”
三、刨根问底,升华情感体验。
“那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辛苦?”我紧接着提问。生1:“‘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其中‘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的外貌描写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生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其中‘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的动作和外貌描写以及三个‘我的母亲’的造成的排比气势更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以及‘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冒然要钱而内疚。”生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里的动作描写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龟裂’一词更看出母亲的艰辛。”生4:“‘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将母亲为了整个家的生活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生5:“‘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所以用钱给妈妈买了罐头。”(学生回答到相关语段时指导了学生感情朗读。)
四、语短味长,母亲与众不同。
“孩子多孝顺啊!母亲应该欣慰了,怎么还去责备自己孩子?”生1:“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为儿子爱读书而兴奋不已。”生2:“‘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只要儿子爱看书学习,只要儿子争气,母亲从不吝惜花钱,但是如果是为自己花钱,她是舍不得的,所以她这样数落自己的儿子。”
五、读想写唱,歌颂母爱伟大。
1、“是啊,可怜的妈妈、可亲的妈妈、可敬的妈妈就在我们面前,再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读出妈妈对儿子的爱。”我继续煽情。2、师感情朗读,学生闭上眼睛体会,听完后想想自己的妈妈。3、“为什么这篇文章如此感人?”我不露痕迹的将学生带入到写作技巧的指导上来。生1:“文章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很有特色,让人很感动。”“那好,我们再次回到这些描写的片段,仔细体会,然后仿照某一个片段描写自己的妈妈。”我赶紧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小练笔。中途请汪宗祺、马甘霖读了他们的小练笔,又请谢威同学读习作《难忘的体验》(此篇文章曾登载在校报上),理解妈妈的辛苦。4、唱孟郊的《游子吟 》,感念父母恩情,在歌声中结束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感悟:经常要学生写关于父爱母爱的习作,学生眼中的父爱母爱,总是千篇一律的素材,要么是生病了父母无微不至的护理,要么是下雨送伞的情景,或者是妈妈为自己的学习费尽了心思等。看了一遍不想看第二遍。本文是一篇写母爱的文章,感人至深,我特别想从写作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整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偏重于写作训练,突出抓住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让学生体会作文的技巧,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感悟母爱的伟大,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应该说我这样的处理很好地完成了自己预设的目标,整个环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改掉了自己以往上课拖沓的毛病。
不足:文中语言描写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但由于自己没有侧重于读的训练,读方面做得还不够,基础的东西也是一带而过。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希望孩子往自己设计的套路里钻。但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观察,语言鲜活,思想纯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并不情愿被我们牵着鼻子走。这个时候所体现的教育智慧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我愿意做先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