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编排了四个教学活动。活动一是让学生品尝会变味的米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二是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混合后发生的颜色反应;活动三是利用淀粉和碘酒的颜色变化去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四是制作神秘的信件,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本着“用教材教”的思想,我一直在思考:学生获取知识后,最想做的是什么呢?通过了解得知,学生更希望对学到的知识开展探究活动,针对学生的心理的需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从而获取了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以致用,继续探究的心理需求,而且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和探究知道了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通过实验迫近发现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并能利用这一特性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学会用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等方法获取新知识,并能得出结论。
4、初步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各媒体课件、米饭、馒头、淀粉、碘酒、滴管、自备常见的食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把两种物质土豆、萝卜(一种含淀粉,一种不含淀粉)分别滴上碘酒,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们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发现了一种物质变色了,一种物质没有变色,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因为平时学生在吃饱的时候一般不会尝到米饭的甜味),在细细品尝米饭,长时间地咀嚼米饭的时候,才会体会米饭味道。
2、思考:米饭是什么味道?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是甜的呢?
3、尝试馒头(用咀嚼米饭的方法),是什么味道?你觉得它的味道与什么原因有关?
4、讲述:通过尝试我们可以断定甜味的物质肯定不是米饭或馒头,也就是说,米饭或馒头在口腔里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究竟产生了什么新物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亲口尝试,知道了米饭和馒头有甜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更加渴望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三、实验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关系
1、让学生在米饭上滴上碘酒,观察到什么?你认为蓝色的东西还是米饭吗?
2、学生观察淀粉的外观特点,描述手摸淀粉时的感受。
3、在淀粉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淀粉上出现了和米饭一样的颜色,蓝紫色。
5、教师提问:米饭上出现的蓝紫色你认为是什么呢?(淀粉)
6、讨论米饭、淀粉碰到碘酒产生的蓝色的物质,是新物质吗?
7、(课件展示)小结:在米饭淀粉上碘酒产生蓝色,这个蓝色的物质就是新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在米饭、淀粉滴碘酒,马上会出现蓝色,生成的一种新物质,让他们通过对比实验来充分体会到米饭中蓝色就是淀粉生成的新物质。更加激发探究科学的激情,在探究中让学生讨论,用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1、出示课件展示工人叔叔是怎样把淀粉加工出来的?
2、分小组活动,让学生用碘酒来鉴别自备的物体中是否含有淀粉?你是怎样知道它含有淀粉的?(展开讨论记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是学用碘酒鉴别哪些物体含有淀粉,那么物体不含淀粉,知道含淀粉就会变成蓝色,不含淀粉就不变蓝色,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激趣拓延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让学生帮助解读。
2、制作神秘信件:(教师告诉制作方法课外进行)把米饭煮成粥,掺水,用毛蘸上层清液,在白纸上书写。
设计意图:探究物体中是否含有淀粉,学生都有了一个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制作神秘的信件的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问题向课外延伸。
课后反思
1、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观察,发现了一种物质变色了,一种物质没有变色,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从而得知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2、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方法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让学生亲口尝,断定甜味的物质不是米饭或馒头,是一种新的物质。(2)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展开探究实验,在实验中开展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课件展示等方法,让学生用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3)通过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再用学到的方法去检验那些物质中含有淀粉。(4)采用游戏,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验生活中去,同时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向课外延伸。
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
(该篇案例2009年获湖北省科学优秀案例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