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化学 >> 高中二年级 >> 化学高中二年级复习试卷 >> 正文

 

鲁迅作品与中学语文教学

查询化高二上复习的详细结果

 鲁迅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个“重头戏”,但在当前,中学的鲁迅作品教学遇到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现实的实际问题,但我认为,它实际仍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学观念的问题。所以,我想从鲁迅作品本身的意义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观念出发谈谈这个问题。
一、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
  什么是“经典”?就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它不仅适宜于现代人的阅读和接受,同时也适宜于未来人的阅读和接受。它们是已经进入一个民族的语言作品库的作品,其语言也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基本构成因素。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它就永远活着,这些作品永远是他了解社会、了解人,感受社会、感受人的语言形式,也是他与社会、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语言方式。所以,我认为,凡是选入教材的,都应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经典性的。当然,这种“经典性”,并不一定是在文学史上得到崇高评价的作品。一首儿歌,一个民间故事,虽然没有入史,但仍然代代相传,这就是“经典性”,这种语言就是一个人一生都不会忘记的语言。过去有“经典”,现在也会有“经典”,而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更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鲁迅作品是时代的写照,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鲁迅是一个“精神的战士”,他所从事的是精神文化建设。鲁迅在解剖“国民性”时表现出来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洞察力,在“无所希望中得救”的意志力,他的爱国心与正义感,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的不倚仗权势独立战斗的勇气,难道不是“建设性的力量”?鲁迅的“立人”思想,在他那个时代是振聋发聩的空谷足音,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老子“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主张近乎禁欲;孔子干脆要求“君子谋道不谋食”,甚至把“去食”作为治国之道。鲁迅则主张:“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全都踏倒他。”读读鲁迅“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并不是放纵”,再看看今天的物欲横流、道德失范,孰“负”孰“正”,还不清楚吗?如果鲁迅没有“建设性力量”,那么在他的生前身后靠什么把那么多人吸引、凝聚在自己周围呢?鲁迅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杂文,确是一贯盯住“负面”的东西不放,但这恰恰是鲁迅的价值所在。不仅仅是鲁迅,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师,无不是在表现“负面”题材上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道理很简单,要建设新的人类精神的大厦,必先清理废墟;而且清理中即包含了建设。精神领域里的建设,不像建筑公司造房子,清理和建设是分先后进行的。鲁迅的很多“正面”主张,就是在剖析旧文化、旧道德的过程中形成并提出的。鲁迅出现在20世纪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他集文学写作、思想创造和社会批判于一身,不拥有任何特权背景和体制优势而向社会发言,有时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言说空间极其狭小的情况下关怀公共精神,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象征。顺便说一句,用庸俗社会学的方法,把精神产品按表现对象分为“正面”和“负面”,早就为具有基本水准的文艺批评者所不屑。用此种眼光评价作品,《红楼梦》也一钱不值了。
2、鲁迅是不可淡忘的一面旗帜
  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造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是的,我们民族要全面实现现代化,鲁迅将是不可淡忘的一面精神旗帜,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黄侯兴先生所说:“鲁迅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觉醒与崛起,使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更加振作起来,在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成为一个‘尚可以有为’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还是需要鲁迅,需要鲁迅那样的硬骨头,那样高瞻远瞩、苦干实干、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忧国忧民、不惜“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王富仁说,鲁迅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是他的人学思想。他无情地剖析自己、剖析中国社会,苦苦地培育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文化土壤。鲁迅坚信,在现代社会,每个人要自己选择、承担自己的一生,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要坚持自己的人生权利,开辟和保卫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能放弃自己,不能把自己委托给他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不能以别人的痛苦为前提。现代社会的人应成为有创造精神的人,不光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也为其他人开辟道路。这样所有的人才成为一个整体。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现代化的理念。鲁迅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奋斗着,这体现在他的小说、杂文和文化活动中。正是这种追求,使得鲁迅对几千年的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剖。他不像其他一些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接受和学习的仅仅是西方的学理,鲁迅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发展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和中国现实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作为思想家,他是最懂得中国的本土思想家。鲁迅选择的不是西方文化,也不是传统文化,而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在与各种现代思想与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生发创造出的崭新的思想文化。这使得鲁迅的思想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二、中学语文教学观与中学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青睐
  1、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经典性与可感性的统一。
  当前有不少人认为鲁迅作品已过时,选入中学作教材不是很适宜。鲁迅作品能不能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这首先牵涉到我们对于中学语文教材的观念的问题。在这里,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材观念。一种是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就是让学生学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篇课文就是好课文,就可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在这里,“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从当下的效果来看的,至于学生在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的表现,并不考虑在内。但是,学生的学习绝不仅仅是、甚至不主要是“当下的”需要,而是为了进入社会之后的生存和发展。越是初级的教育,其意义和价值越是长时段的,恒久的,其作用要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来思考,而不应仅仅从当下的时效来感受、来判断。我们看到,文章也有“经典”和“时文”之分。,这就需要教材编写者的发掘和发现,但发掘和发现的新的“经典”也不能仅仅是为了“当前”的需要,也不能情况一变这些文章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得是与人类的基本性质紧密相连的,得是充分表现了民族语言的内在潜力的。“时文”则不同了,它是在当时时代的某个特定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其时效性,但这种需要与人类的基本需要没有必然的联系,其语言形式也是当下的,并没有充分表现民族语言的内在潜力。这样的文章,学生在学的时候,是很轻松的,其语言也可以直接用于自己的作文,但这时的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没有实际的社会交流的意义和价值,但到毕了业,进入社会,这些语言形式早已被社会所淘汰了,没有意义了。与这样的文章相反,鲁迅作品在当时是绝对无法用的,当时的学生谁都不会再写像《祝福》这样的小说、《记念刘和珍君》这样的文章,但恰恰是这样的一些课文,至今还活跃在那些学生的脑海里,还流行在现在的社会里。你连祥林嫂、鲁四老爷、刘和珍这些人物是什么样的人物都不知道,你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样的语句都记不住,你与社会交流的语言渠道就是极为狭窄的了。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入社会之后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仅仅从时效性来思考中学语文的教学。“经典性”得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首要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材应当具有“经典性”,但除了“经典性”外,我们还必须关注作品的可感性和教育性。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宜于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和欣赏,也不是所有的语言和语言形式都能被各种语文水平的人所接受。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可感性的问题。在过去,我们强调“懂”,实际上,“懂”是很难的。鲁迅到了三十年代,还说很少有人懂得他的《阿Q正传》。但阅读、欣赏、接受语言作品的基础不是“懂”,而是可感觉性、可感受性。一个两岁的孩子,是不“懂”得“月亮”的,但他看到了它,感觉到了它,对它有所感受,爸爸、妈妈告诉他这是“月亮”,他就记住了这个词,能够运用它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他对月亮的“理解”是在一生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化的,并且至死也无法完全理解它。与此相反,有些词语在特定的知识水平和年龄阶段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感觉到、感受到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字是常用字,词是常用词,但对我们却毫无意义。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它,感受不到它,即使我们记住了它,也不知道怎样用、什么时候用。但哲学家能掌握它,运用它,因为他们能够感觉到它的意义,对它有所感受。就一个作品而言,这种可感性是就其基本话语形式而言的,对个别词语甚至个别段落看不明白不要紧,通过学习,通过讲解,通过与全文的联系,学生就能够感觉到它们,感受到它们,学生的水平就提高了,能够自由运用的词语和语言形式就增多了。但若对整篇文章的基本语言模式的意义感觉不到,这篇文章再好也不适宜于学生的阅读和欣赏。假若从这个角度衡量编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我认为像《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铸剑》、《理水》、《阿长与〈山海经〉》、《从百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秋夜》、《雪》、《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读书杂谈》等等这些常选的篇目,都是有很强烈的直接可感性的。《孔已己》写的就是孔已己这个人物和周围人对他的态度;《阿Q正传》写的是阿Q和他一生的命运。这些都是可感觉、可感受的。可感就能接受,就能记得住,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在鲁迅作品中还有很多、很多,例如《示众》、《狗鼠》、《父亲的病》、《琐记》、《过客》、《狗的驳诘》、《立论》、《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战士和苍蝇》、《夏三虫》、《谈皇帝》、《黄花节的杂感》、《略论中国人的脸》、《可恶罪》、《以脚报国》、《听说梦》、《火》、《作文秘诀》、《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说“面子”》、《运命》、《阿金》、《我的第一个师父》等等,等等,这里的问题只是我们怎么看、怎么教的问题,而不是鲁迅作品能不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问题。至于说到鲁迅作品的教育性就不用多举例了,无论是他的小说、散文或是诗歌、杂文,这些都是激励青年人积极向上,执着追求,为国奉献的绝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他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青年前赴后继,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直成为我们的座右铭,鲁迅就像一面镜子照耀者我们去不懈地奋斗。
2、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讨论,但只要结合我们对鲁迅作品教学的态度,就可以看到,我们对语文的工具性的理解实际是有很多问题的。工具性,我们无法从根本上否认它,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没有工具性这个概念,我们就无法说明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学生在掌握了文字符号这个工具以后,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读、能够写,虽然书写工具的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但工具的问题依然存在,即这个工具的问题也就是人文的问题。想到写到,想不到便写不到。在这时最重要的就是想的和写的要一致起来,“人文的”和“工具的”要融而为一。如若不一致,如若融合不在一起,语言这个东西可就不再是一个好东西了。一切的虚伪,一切的谎言,一切的华而不实的官样文章,都是从这种“过剩”的语言“功夫”中“锻练”出来的。而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语文水平差的问题,而更是一个写非所想的问题。学生为什么能够写非所想?就是因为教材对学生的生活视野、文化视野、思想视野没有开拓的作用,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低下的,而记住的词语和表达的方式却不断地增加,这就有利于他们把原本平庸的思想感情改装成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用华丽的语言装饰的是贫乏的思想感情,甚至是恶劣的情欲,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说,而只要说得通顺、说得流利、能玩出新花样,教师明明知道学生说的是言不由衷的话,也给予很高的分数,学生也就把这种写作视为作文的“正规”。这样做的结果是,思想越来越浅薄,人越来越假,文章却写得越来越“漂亮”。我认为,我们语文教育的失败莫过于此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初中可以把人文性融化到工具性中去,而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就成了主导的,工具性应融化到人文性中。工具性的问题不能脱离开人文性的问题单独地加以强调。在这里,“人文性”不是“政治性”。这里的“人文性”是对世界、对人的感觉、感受和了解。这种“人文性”是从一个幼儿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就开始了,通过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让学生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国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透过鲁迅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看到民族的未来。
3、中学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青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语文教材收入鲁迅作品共19篇,其中必修篇目有:《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狂人日记》、《阿正传》,几乎每一册书都有一篇鲁迅作品,这是任何一个作家都无法企及的。《高中语文读本》更是鲁迅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研究,为方便学生对鲁迅进行研究性学习,《读本》第三册专门设计了一个学习单元——走近鲁迅,其中有《再论雷蜂塔的倒掉》、《隔膜》、《一点比喻》、《捣鬼新传》。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有如此之多,这不能不说中学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高度重视。
三、中学师生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和中学语文教学对鲁迅作品的处理
  学习现代文学知识而不知鲁迅,如同学唐诗而不知李杜,读古典小说而不读红楼。更何况在中国人的精神发展史上,鲁迅有着其他杰出人物不可替代的意义。此外,鲁迅在文体、语言等诸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选取哪些篇目,用什么样的思路与方法引导中学生理解鲁迅的价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有《教科书》和《读本》之分,特别是高中《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鲁迅作品,高中第三册《读本》专门有一个单元——走近鲁迅,让师生们有更多的空间去了解鲁迅,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分《关于鲁迅作品的问卷》,通过问卷,我发现有73%的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鲁迅作品,喜欢的理由大多为:鲁迅作品反映社会深刻,对人生有深刻的探索,语言幽默、犀利;而不喜欢的只有27%,不喜欢的理由是鲁迅作品艰涩难懂,读起来很费神,有的认为鲁迅太沉重了,有一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我的个人感受是:鲁迅太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读其散文集《野》可领略一斑;鲁迅太深,淹得人没头没脑,他的杂文和小说都证明着这一点;鲁迅太痛,让快乐的现代人都不愿再去读他,陪着他受那份罪;鲁迅太神,让我不得不深深地崇拜他,时不时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呐喊几声。但不管喜欢与否,大家都一致认为鲁迅没有过时,鲁迅不仅是属于过去的,而且也是属于当下和未来的。可要走近鲁迅的确很艰难,大多数人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时代的差异,思想的差异,多数人认为鲁迅是一座山,一座高不可攀的山。但对现行高中教材鲁迅作品有这么多的现状,有68%的人认为可以接受。那么中学教学该如何处理鲁迅作品呢?90%的人认为:首先要深入介绍作品背景,然后师生讨论,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当代青年思想教育的蓝本。
四、思考:怎样消除隔膜,让当代中学生更容易走近鲁迅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张梦阳认为,鲁迅对于今天中国的最大意义是他的自省意识。鲁迅提倡和坚持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自省。他使一个人、一个民族从盲目走向自觉,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对这一点,我们比几十年前有更真切的体会。鲁迅小说,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多年来左的积弊,在鲁迅小说的解读上存在着极大的误区:那就是过份强调其政治思想意义导致的本文意义解读结果的一元论,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当代中学生思想前卫、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陈旧的东西有较强的抵触情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走进了课堂,鲁迅的作品大多数也都已拍成了电影,我们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用轻松的、愉快的、学生们非常喜欢的电脑课件、话剧表演、课本剧改编、课堂表演等形式。在经历了所谓“后现代”、“新新人类”之类的潮流冲击后,人们猛然感到,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化结构,还没有走出鲁迅的视野,在鲁迅的余荫下徘徊,看来是一种历史的新选。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对知识占有量的大小已退居次要地位,而现有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课堂上,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出多元的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鲁迅小说的教学中,我们在对其主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常会出诸如“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三座大山的压迫”、“黑暗的封建制度”、“腐朽的封建思想”等一些俨然“放之四海而皆淮”的大而化之的主题,而这些又常常是教师对教材教参的机械照搬后强行灌输,其间不仅缺乏学生个体的感悟,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而且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蕴。
  由于社会要求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呼声日益峻急,因而,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在“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爱山乐水,各掠其美”的借口和创新教育的压力下,不敢赋予作品范围适当的限阈,而是当作无限开放的空间,这种做法又矫枉过正!当我们进入鲁迅小说的本文意义的世界后,“改造国民精神”的“立人”思想无疑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主脉,这使我们无法回避地在这个基点上对其小说作出整体互补的把握,如《故乡》、《社戏》的正反互补,《孔乙己》、《祝福》的批判范围指向互补,《阿Q正传》、《药》的互补等。事实说明,即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也并非过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和坎坷之后,尽管我们已付出了深重的代价和巨大的牺牲,鲁迅先生所理想的“立人”境界离我们仍然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就注定了我们藉鲁迅小说对学生进行“立人”教育的深刻迫切的现实性,我们在鲁迅小说的教学中,一定要号准鲁迅小说“立人”思想的这根主脉,主题诠释,以多元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2001年9月23日
2、《鲁迅与二十一世纪》
3、《中学语文中的鲁迅》
4、江苏鲁迅研究会编《世纪之交论鲁迅》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化高二上复习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鲁迅作品与中学语文教学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有关电池的典型习题
    进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测试题
    高一第七章单元综合测试答案
    化高二期末测试试卷
    化高二期中测试卷
    有机化学综合练习
    晶体结构和性质——练习
    《电离平衡》综合检测题
    春季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化学试卷
    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烃及其衍生物综合练习
    浙江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试题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乙烯 烯烃练习
    仪征市九年级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思想品…
    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
    扬州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二化学试…
    《电离平衡》 检测题
    《电离平衡》复习练习
    《氮族元素》试卷
    《烃的衍生物》单元测验(45分钟)
    《氮族元素》测试题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
    氮族元素单元测试
    氮族元素练习题(六)
    第四章 乙炔 炔烃练习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专题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选修III 《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 晶…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化学试题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化学卷
    乙酸 羧酸综合练习
    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分析----作文
    初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化学试卷分析
    仪征市九年级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思想品…
    第二学期扬州市高三第四次调研测试化…
    扬州市高三(0905)四模物理试卷分析
    高三数学试卷试卷分析
    教 师 的 人 格 力 量
    文言寓言故事二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文言寓言故事三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抓好课堂教…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分析
    下学期高二语文试卷分析文言译文与诗…
    初三物理二模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
    氮族元素练习题
    文言寓言故事一
    南京市二模作文例文
    氮族元素第一节 氮和磷
    氮 族 和 化 学 平 衡 检 测
    氧族元素练习题
    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卷分析
    氧族元素练习题
    文言寓言故事
    铜川市第一中学高二化学第一章单元测…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检测
    氮族元素练习题
    氮族元素练习题(三)
    氮族元素练习题
    氧族元素 练习题
    三水实验中学高二化学专业班化学平衡…
    夏季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化学试卷
    高一下学期化学检测试题
    化学平衡·综合测试题
    华师一高二化学第三章测试题
    油脂基础练习
    《 乙炔 炔烃》补充练习
    化学反应速率 第一课时练习答案
    水的电离 和溶液的PH
    合成材料、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浏阳一中高二毕业会考化 学 试 题
    参考答案
    原电池、电解池综合练习
    原电池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练习
    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判定
    第一学期高二化学期末考试
    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会考化学方程式集锦
    《乙烯 烯烃》练习
    《烃的衍生物》单元过关测试
    《化学与技术》第一二单元月考试卷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化学选修三专题4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练习二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江苏教…
    《化学平衡 电离平衡》单元测试
    《几种重要的金属》复习
    第一学期期末高二化学考试模拟试题
    第一学期高二化学期中考试
    《乙烯烯烃》补充练习(一)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练习题
    高二语文段考试卷分析之“名句默写”
    中考作文复习七法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常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练习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高二下学期化学检测试题
    氧化还原反应
    高考化学模拟试题
    高一期末测试练习题
    高一期末测试练习题 初三化学
    初 三 化 学 期 终 试 卷
    《乙烯 烯烃》练习
    第八章 化学实验 同步题
    原子结构习题精选一
    高二化学同步测试(2)—《硝酸》
    溶液溶解度的计算
    初三第一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氢、氧、空气(同步)
    甲烷习题精选
    甲烷习题精选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练习题
    上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
    原子结构习题精选二
    高一化学练习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练习一
    溶液练习二
    溶液练习一
    高一化学第七章《硅和硅酸盐工业》检…
    化学平衡单元达纲检测
    原子结构习题精选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