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 电离平衡》单元测试 (文)(吴昌辉) (艺术班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选题 (共80分,每小题5分。)
1.肯定不会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是
A.温度 B.浓度 C.压强 D.催化剂
2.已知反应4NH3 (g) 5O2 (g) 4NO (g) 6H2O (g)在10 L 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 ,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A.v(H2O)=0.045 mol/(L·s) B.v(O2)=0.0010 mol/(L·s)
C.v(NO)= 0.0010 mol/(L·s) D.v(NH3)=0.010 mol/(L·s)
3.在2A B 3C 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A)=1.0 mol/(L· s) B.v(B)=0.4 mol/(L· s)
C.v(C)=1.2 mol/(L·s) D.v(D)=1 .5 mol/(L· s)
4.已知4NH3 5O2 4NO 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由v (NH3)、 v (O2)、 v (NO)、v (H2O)表示,则错误的关系是
A.4 v (NH3)/5= v (O2) B.6 v (O2)/5= v (H2O)
C.2 v (NH3)/3= v (H2O) D.4 v (O2)/5= v (NO)
5.减小压强,对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2X(g) 2Y(g) AUTOTEXT <=> \* MERGEFORMAT 3Z(g) R(s)产生的影响是
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总是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C.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D.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7.下列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压或降温都能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SO2(g) NO2(g) SO3(g) NO(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C(s) CO2(g) 2CO(g)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4NH3(g) 5O2(g) 4NO(g) 6H2O(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H2S(g) H2(g) S(s)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8.在高温下,反应2HBr(g) H2 (g) Br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达平衡时,要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
A.减小压强 B.加入适当的催化剂 C.升高温度 D.增大H2浓度
9.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其PH值大于7的是
A.Na2CO3 B.Na2SO4 C.NH4NO3 D.KNO3
10.下列物质的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是
A.Ba(OH)2 B.CH3COOH C. CH3COONa D.H2SO4
11.中和滴定时,视线应注视
A.滴定管内液面变化 B.液滴滴出速度
C.滴定管刻度 D.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
12.对于可逆反应M N 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混合物各成分的百分组成不再变化 D.反应已经停止
13.下列仪器中,没有“0”刻度线的是
A.温度计 B.量筒 C.酸式滴定管 D.托盘天平游码刻度尺
14.下列措施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增大反应物的量 D.使用催化剂
15.下列实验操作中所用的仪器合理的是
A.用25 mL的碱式滴定管量取14.80 mL的NaOH溶液
B.用100 mL的量筒量取5.2 mL盐酸 C.用托盘天平称取25.20 g氯化钠
D.用100 mL容量瓶配制50 mL 0.1 mol/L氯化钠溶液
16.一支50 mL的碱式滴定管注入苛性钠溶液后,液面正好在40 ml刻度处。若将该滴定管中的液体全部放出,则其体积是
A.10 mL B.大于10 mL C.40 mL D.大于40 mL
二.填空(6分)
17.按要求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氨水的电离:
(2)硫酸铝的水解:
(3)碳酸氢钠的水解:
18. ①将Na2CO3溶液中三种阴离子,按照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排列
②0.1mol/L的5种溶液:①HNO3 ②H2SO4 ③CH3COOH ④Ba(OH)2 ⑤NaOH
其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4分)
(10分)在NH4NO3 KNO3 FeCl3 HCl NaOH溶液中,能使水的电离程度变大的溶质是
, 。水溶液显酸性的是 , , 。
答案:一。DCAADBBCABDCBAAB。二.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