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
仪征市教育局教研室
我市200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采用苏锡常镇四市高三历史教学情况调查试卷(二),由常州市教育教研室命题。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个部分。其中,选择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3分,总分60分。非选择题有5个小题,总分60分。卷面总分为120分。题型设置与江苏省2009年高考要求一致。
一、试题总体特点分析
试卷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及江苏省教学要求,依据考试说明命题。通过对新材料的创设、能力要求的多样性,以及对时代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方位地把握历史课程的目标。
1.重视对历史概念的掌握。历史概念源自历史事实,同时又超越历史史实,反映的是历史史实的本质特征,其研究和学习都需要依靠抽象思维能力。从试卷看来,历史概念的考查被放到了一个较重要的地位,其中明确考查的历史概念有:分封制与郡县制;明朝内阁;京剧;近代经济;《马关条约》;三大改造;改革开放;政协;《十二铜表法》;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量子论;立体画派;两极格局;经济全球化;罗斯福新政;巴黎公社;近代报刊;中国近代重大思想理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甘地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等。
2.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试卷所考查的内容涉及了必修模块的大多数专题,较全面的考查了高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说明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试卷紧扣教材,着重基础,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互为体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重在考查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设置新情境考查基础知识多,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相对较少,难易适中、有较强区分度。
3.材料类型选择多种多样。材料既包括蕴涵解题信息的文献,也包括蕴涵解题的历史数据图表。全面考查了学生解读原始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正确解读和归纳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选项做出正确的鉴别,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鉴别知识的能力。材料解析题中,材料平易,信息丰富,设问简洁,指向明确。多数设问注意从材料出发提问,体现了怎样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评价的考查要求。
4.注意整体设计。新课程改革是从某个专题出发进行设计的,试题在考查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具有大跨度的特点,加强了对专题整体性的把握。
二、答卷分析
1.客观题答题分析
答题的错误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1题:未能完整阅读、理解材料,误选秦国在新征服地方设立郡县。
第2题:关键要找出“大学士”;“阁臣”等要素。
第3题:片面理解“铸为农器”。
第4题:未能看出A选项上的京剧脸谱,课外知识缺乏。对画像石,昆曲等认识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不能灵活运用。
第7题:《海国图志》的写作背景理解不够,“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失败的现实教训。误选C项: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第8题:没有注重“1865年”这一时间概念,未能联系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12题:不理解政协的性质。误选A:民主党派的组织。
第15题:读图能力欠缺。
第19题:不能理解“消除非共产主义世界中存在的大片软弱地区”的含义。
总体上有三类错误: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二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三是混淆相类似的历史概念,
2.主观题答题分析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混淆。
二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
三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具体来说:
第21题
第1问:“什么领域”有80%以上回答不出,大多写成“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答题不规范,没有写成“从……到……”
第2问,审题不清。把“依据材料二三,谈谈如何理解材料四”理解为“对材料四的评价”,从而偏离了思路。
第3问,体现的民主平等的思想,大多同学能答出。部分写成“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对于其作用,部分理解成了巴黎公社的意义。
第4问,罗斯福新政的部分回答较好,但对于巴黎公社得目的把握不准,回答不准确。
第22题
第1、2问:缺乏完整的概括,答题没有序列化。得全分的较少。
第3、4问:对原因得分析和功能得概括有部分是答非所问,但这种情况较少。
第23题
第1问:部分考生不能正确审题,没有在材料一所限定得两个特定角度,还有对三民主义概念模糊,记忆不清。条理不清,回答笼统,缺乏针对性。语言表述不到位。
第2问:颠倒“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作答时具体情况不说明。
第3、4问:没有将“三个有利于”具体化。对“物质力量”含义不清,答成具体得理论或成果。
第24A题
第1问:表述不到位,“君臣司法、公民参与司法”不能精确到位。
第2、3问:基本概念含糊。如“君主专制、封建制、中央集权制”
第24B题
第1问:绝大部分考生能答出“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
第2问:忽视“孝顺父母”,混淆“信教”与“孝道”的概念,对材料的解读不透彻,不到位。
第4问,分析孙中山与甘地不同斗争方式的因素,考生不能综合回答,归纳问题能力欠缺。
三、今后教学建议
临近高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以“有效性”为宗旨,精讲精练。
1.返朴归真,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不能投机取巧,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试卷不论怎么出,考查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原则不会变,试卷特别注重对史实的考查和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具体的史实,也包括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要以教材为本,掌握得全面,记准记牢,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默写的方式强化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
2.强化训练,把能力培养落在实处
要打破教材的专题限制,做到融会贯通。选择习题要精,一定要选择一些典型的试题进行变通训练,并能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整合,对一些重点知识和学生在练习考试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要不厌其烦地讲,变换多个角度编制题目加以强化。要把解题技巧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练习中要做到有考必改、有改必评。
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答题方法和答题规范的指导。考试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设置新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理解记忆,但不能只满足于"是什么?",还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还有什么"?把握历史史实要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评价(性质、影响)等方面去把握。要让学生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归纳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同时进行横向、纵向联系。
对于材料解析题,看材料时应该结合问题来看,因为有些答案大多数可以从材料中找。当然,现在的材料题回答需要结合教材中相应内容。对于学生从未见过的新材料,一定要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把教材知识作为理解材料的参考背景。行文规范,文字要求简洁通顺,用历史学科语言(包括术语),禁绝文学描写类文字。
对于问答题要注意: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把题目"肢解"清楚。首先要抓住解题要求和条件。其次要明确中心,围绕中心答题。
2、归类对号,落实到教材的章、节和子目。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
3、确定答题结构,列出简单提纲后再有针对性地作答。对于拿不准的题,多答比少答更保险。答题要求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观点正确,文字表达清楚。回答比较类的问题,一定要有比较项,如从历史背景、内容等等各个方面来考虑。
4、除注意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要注意答题的逻辑性、条理性,力求要点全面,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3.适应新课程高考的新模式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必修课程分历史一、历史二、历史三,这些必修课采取专题的形式。这些专题形式对应了目前高考命题的特点,这反映了高考要配合课程改革的思想,
高中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精神,在教学中多提出或设计一些问题,旨在开拓思路、训练思维。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把"教授过程"变成"学习过程",教室由"教堂"变为"学堂",实行启发式教学。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的问题须精心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启发性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就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精讲,不能贪多求全。对于不是重点的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只是指导学生自己看。做到教学问题化,知识系统化。强化答题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答题习惯。
2009年5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