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对话”情境 搭建“展示”平台 ──执教《俗世奇人》的反思 湖北省潜江江汉油田教育实业集团向阳中学 郑凤梅 一、以“兴趣”为中国,引领学生走进“读书生活”,走进“对话情境” “刷子李是什么性格?泥人张是什么性格?从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这是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对话”方式,这种教师满堂问,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问答,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对话”吗?真正的对话式教学,应以尊重为前提,以文本为中介,关注的是学生认识、思维的过程,通过心理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建构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课文讲的是两个故事,两个个性鲜明的奇人的故事。“演”是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但如果处理不恰当,便会使学生只匆匆记几句人物对白,而忽略了对文本叙述性语言的品读与揣摩。《泥人张》一文,泥人张未发一言,真正精彩的是作者个性鲜明、质朴鲜活,极具天津特色和造型能力的叙事语言,如果学生只是浮躁、肤浅地“演”,而不去“咂摸”语言,那是对文本的糟蹋,对语文的曲解。于是,我选择了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将学生引领进“读书生活”和“对话情境”的“演读”。 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有的演说书人,读文章的叙述性语言,有的演店小二,有的演泥人张,有的演海张五……因为文章较长,我把“戏”分为两部分:出场、智斗。让学生任选一个场面演,演完后小组间互相点评。 有的点评是对他人的认同、欣赏和悦纳:“我认为XX同学读得好,读出了海张五的张狂和恶俗!” 有的点评是交流:“XX同学应读出店小二阿谀奉承的语气!” 有的点评是质疑:“XX同学演泥人张时动作做得不到位,他把海张五的像轻轻往前一顶,太不解气了!应砸过去!”有的点评是思维的碰撞:“‘砸’过去,不符合泥人张内敛的性格,显得太把海张五当回事了!只把那泥像往海张五跟前不动声色地一‘戳’,便能显出不屑与厌恶来!” 有的点评是对作者隐含的观点和立场的体察:“‘人家当面叫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一句中,‘当面’、‘张’、‘背后’、‘海’字都要重读,且把音拖长,读出讽剌与不屑的意味。” …… 在品读、揣摩、体验、演读、点评、倾听中,完成了真正富有语文味的学习过程,更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不再是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容器,提问的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作者对话中主动揣摩品味辨析而提出问题,求知的过程成了主动的过程、快乐的过程,表现为思维的碰撞、视界的融合、知识的建构、心灵的成长。 二、以“发展”为目标,为学生搭建思辨、表达的平台 “演读奇人”这个环节过后,我设计了一个辩论环节,“刷子李、泥人张凭借手中的绝活,活出了底气、硬气,作者说‘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照作者的观点行事,行得通吗?” “辩论题”的开放性、可逆性、挑战性,契合了少年人好表现、好争辩、爱思考的心理特征,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生们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有的切中时弊,反对没有“硬”本事而走后门的拉关系的“软”功夫;有的逆向思辨:在呼唤合作的当今社会,善于开掘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未尝不是本事,“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嘛;有的反唇相讥,如果逾越了道德底线和违背了社会准则,“软功夫”是可耻的!有的旁征博引,有的善于譬喻……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课堂容量太小,只详细地学习了《泥人张》,《刷子李》只在开头“七嘴八舌”说奇人这个“初读感知”环节中由学生说读了他的手艺之奇,又在第二个环节“绘声绘色演奇人”中,教师提出假设:“如果海张五戏弄泥人张时刷子李在场,刷子李会怎样说怎样做。”从而使学生揣摩和品味了他与内敛的泥人张截然不同的张扬个性,除此之外,未对该篇多作分析。 我是这样想的,一篇课文要讲的东西可谓多矣!如果教师只把学生当作受知的容器,便可以面面俱到地大容量地把知识灌注给学生,但正因为教师讲得太多,学生主动思考、表达、创造的空间便被占据了,日久天长,思辨、表达、创造的欲望和能力先是被压抑,而最后终至于萎缩。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大胆地简化课堂环节,寻找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兴奋”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为学生搭建思辨、表达、创新的平台,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也将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俗世奇人,冯骥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创设“对话”情境 搭建“展示”平台──执教《俗世奇人》的反思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