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民间文化的“唐·吉诃德” 整理编辑 作家冯骥才,在进入21世纪以来,把花甲之岁的目光和笔触,最大容量地关注到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程上。用他自己的话讲,这是为抢救民间文化拨打“120”。冯骥才先生之所以倾心于民间文化的抢救,于本职于自身全都名正言顺。领略冯骥才近年来的著述立说,我们发现,他的作品,真的是融入到《紧急呼救》、《文明的挖掘》、《不能拒绝神圣使命》等等守望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抢救轨道上来。就连他出国访问的随笔札记的字里行间,也都漾溢和包含着对整个世界人类文化的关心与呵护的执著信念。比如,我们打开他新近的散记《巴黎,艺术至上》,可以在《赛纳河边的中国古董》当中,品读到这样一组饱含着他中国情结的生动文字── 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我都会留意有没有中国的古物。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浩阔的历史,而古物流落在外,它还证实着久远之前一个跨洋过海的联系。这种未知和遥远的联系十分诱惑我。 从前,冯骥才先生是专事小说艺术创作的天津知名作家。目前,他仍然居住津城,仍旧辛勤地笔耕不辍。不同的是,他的书写视界变化了。由机敏生动的《三寸金莲》、《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雕花烟斗》、《俗世奇人》等等艺术创造,进入了守望民间文化的学术事业上来。事实上,在他的众多小说精品当中,早就对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有过深入浅出地透晰描写。 冯骥才有关中国文化的思路是一贯的和系统的。如今,他依然一直在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而奔波呼吁,写文章,与各种相关的人交谈,一直在为民间文化拨打“120”──紧急呼救。他深知,自己这种所谓“紧急呼救”的艰难与险阻如同逆水行舟。 有好心的朋友为冯骥才打抱不平,直言道:大冯是当代中国文化界迎风而立的“唐·吉诃德”!我们以为,这些好朋友们言称的所谓“唐·吉诃德”纯属褒奖,因为那是对这部西班牙塞万提斯著名作品的另一当代释义──“狮子武士”。 对于守望的种种局面,冯骥才总是以笑相视。他以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自己的责任是面对社会,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会有希望。现在全社会对城市文化保护的意识愈来愈强,不正是与知识界这些年全力的呼喊相关吗?这些想法和进步鼓励了他自己,使他从没有退缩和消沉。 冯骥才不愧是一位生活在海河家园的乡土居民。他身为全国文联副主席,看到眼前暂时有一些现实问题,于是,他就实实在在地从脚下做起,首先把自己守望民间文化的“阵地”放在本乡本土天津卫,动员和号召当地百姓义务捐助,用民间的力量支持和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在天津老城,冯骥才真情创办了全国民间首家文物捐赠博物馆。在天津民间,冯骥才苦心孤诣在东芦台一带收集印制年画的木版,到津西杨柳青访问民间传统“龙凤呈祥”年画的故乡,去天津海岸走访历史悠远的妈祖文化……他还执著地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不是什么独行侠似的“唐·吉诃德”,他把代表民间百姓心愿的抢救与守望,作为一项卫民护国工程,写成了议案《拯救古典民居刻不容缓》提交有关部门审讨。 冯骥才虽然已过花甲之龄,但是他才思敏捷、精力充沛。由于现实工作需要,身居津门的冯骥才要经常南来北往开会学习,西去东归宣解守望民间文化宝贵遗产的意义。前不久,有好几次他由津至京参与政府会议,为能第二天一早准时与会,他头天黄昏乘车沿津京高速公路赶往会议指定宾馆,一路车程中也不能空闲着,继续用手机联系工作。进京到达指定会场签名报到,他把会议晚餐当成圆桌会议,一边听取民间文艺家协会书记的工作报告,一边认真接受记者采访。他总是把身边看似不大相干的诸种工作有机结合,理顺程序,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 与冯骥才这位身高1.92米的篮球中锋接触过的人,可能都深有这样的体会:冯骥才发型蓬松,衣装朴素,为文平实,待人诚恳,你没必要过多担心跟他谈话需仰面翘首才是。他自知身高,所以会主动地微微倾身与人交心。记得他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微笑可以拉近人的距离。那么,放低高高的个子,躬身与人倾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为关系变得亲近了,所以朋友们总是把他叫做“大冯”……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俗世奇人,冯骥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抢救民间文化的“唐·吉诃德”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