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Z >> 左传 >> 正文

 

对《左传》认识

廖平对《左传》认识
赵 沛

摘 要:廖平在《左传》的今古文归属问题上的认识有前后的明显变化,在关于《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书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对《左传》从史学著作到解经之书的认识变化。廖平论证《左传》为解经之书的方法,就是将《左传》的内容分为记事和义例两大类——记事为《传》,义例为《说》。从而解决了经学史上《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作的疑难。把历来被认为不传《春秋》的《左氏春秋》一变为解经的《春秋左氏传》了。
关键词:廖平;《左传》;今古文;解经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607-0078-04
本文为四川大学承担的国家211工程项目〈项目批文号:教发函(2003)499号,国发改社会(2003)1683号〉之子项目《廖平经学思想研究》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赵沛,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副教授、历史系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廖平是近代今文学大师,他对《春秋》三传都有深入的研究,《左传》研究是其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左传》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即对《左传》性质的认识,这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左传》的今古文归属、《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书、《左传》与《国语》的关系。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关于《左传》今古文归属认识的前后变化
廖平对《左传》性质的认识,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在其经学一变的“平分今古”时期,他将《左传》归入古文经学,但在其经学二变以后,则又将《左传》划归今文经学。
廖平的经学一变时期,是主张“平分今古”的经学史研究。他提出了今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所说礼制的不同:今文经学以《王制》为宗,是孔子晚年的定论,为救世而绘制的蓝图,古文经学以《周礼》为宗,是孔子早年的治国设想;二者所言礼制的不同,构成了今古文经学的根本差异,但今古文经学并无轻重、优劣之分,应当互相补充,不可偏废。此时,廖平即将《左传》与《公羊》、《谷梁》二传对立,订为古文经学的著作。
他于1886年发表《春秋左传古义凡例》,称:
二《传》今学,《左传》古学;二《传》经学,《左传》史学;二《传》质家,《左传》文家;二《传》受业,《左传》不受业;二《传》主孔子,《左传》主周公,二《传》主《王制》,《左传》主《周礼》;二《传》主纬候,《左传》主史册;二《传》鲁、齐人,《左传》燕赵人。学虽异端,未可偏废。
并认为《左传》为孔门之别派:
古学源流,《史》、《汉》尚有可考。叔孙通、张仓、贾谊皆用其说。盖战国时学有两派:有孔子派,以《王制》为主,弟子皆从此派。孟荀以及博士所传是也。而当时博雅君子,如左丘明者,则以所闻见别为派,与孔学别行。《传》中称孔子为仲尼,经亦有异,此皆别派遥宗孔子之证也。
所谓孔门之别派,即是说《左传》与《公羊》、《谷梁》尽管存在着说礼之不同,但三《传》均是先秦旧说;尽管《公羊》、《谷梁》主孔子、主《王制》,为孔子嫡传,《左传》主周公、主《周礼》,为当时博雅君子,如左丘明等所传,但古学依然学有源流,是当时所谓博雅君子遥宗孔子的产物。所以,今古文学不过是孔子早年与晚年学术变化的结果,都出自孔子,并无是非优劣之分。
廖平的经学二变,是“尊今抑古”。此时他对今古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出了古文经起于刘歆作伪的论点。认为,西汉末以前并无所谓今、古文之争的问题。到了西汉末年,刘歆才提出“古文”一词,与“今文”相对应,于是有了今古文经学之争。西汉学者治经,以今文为主,即使东汉初所立的十四博士,也属今文。而古文经学所依据之古文经书在西汉时,相传藏于秘府,少有人知(亦说阴行于民间),其后刘向、刘歆父子领校秘书,才得以传出,依据这些古文典籍,才形成古文经学。1所以,廖平在其《古学考》云:“马融以后,古乃成家,始与今学相敌,许、郑方有今古之名。今学以六艺为宗,古学以《周礼》为首,今学传于(子)游、(子)夏,古学张于刘歆。今学传于周秦,古学立于东汉。此今古正变先后之分,非秦汉以来已两派兼行也。”
古文被指认为刘歆的造伪,《周礼》成了伪书,那么,是否意味着被廖平同样归为古学的《左传》,也会被否定呢?廖平并没有将《左传》也归为刘歆造伪之列。显然,《左传》是先秦著作,这一点是不能轻易否定的。《左传》的成书,司马迁的《史记》有明确记载,《十二诸侯年表序》云: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或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旨,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司马迁的此段文字,一是说孔子作《春秋》,为后王立法;二是说左丘明作《左传》,是怕孔子《春秋》为后王立法的大义被弟子们的口耳相传给走了样子,因此,“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以编成《左氏春秋》来保存和说明孔子这一部深含义法的《春秋》。所谓“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是说左丘明编制《左氏春秋》无非是利用孔子曾经用来编撰《春秋》的来说明(具论其语)《春秋》的大义。因而,“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所作《春秋》与《左氏春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2实际上,司马迁也常常用《春秋》指代《左传》,3说明他将这一经一传两本书并不作严格的区别,毋宁说《左传》就是对《春秋》的补充。
廖平则否定了《左传》为左丘明所作的看法,但同时又认为《左传》是为解经而作的,他说:
《左传》则《左氏春秋》之弟子久习师传,素闻史法,先入为主,各是所长,怪今学弟子弃实崇虚,近于舞文乱法,而义例繁多,鲜能划一;又参用四代,非从周之义。乃发愤自雄,别立一帜,以抒所长。采《国语》之事实,据《周官》之礼制,其曰“左氏传”者,谓传左氏学耳,正如《左传》、《谷梁》,以先师氏其学,非谓丘明所撰也。4
廖平认为《左传》是战国时期《左氏春秋》之弟子,“发愤自雄,别立一帜,以抒所长”,采《国语》的基本材料,根据《周礼》所载的礼制编著而成,既非左丘明的著作,也非出自刘歆之造伪。而且,“《左传》盖成于战国之时,汉初未显耳,刘氏读之,不能尽解,何能作之?《汉书》及《别录》所言《左传》传受,则又古学家争立之伪说,《左传》无处不解经,岂特‘书曰’数字?申绶之言未审矣。”5廖平批评刘逢禄未能领会《左传》解经的真义,可以看出廖平一方面认为《左传》一书成书于先秦战国,反对刘歆造伪之说,另一方面也反对将《左传》看作与《春秋》无关的单纯的史书,而是为解经而作的。
既然在刘歆之前并不存在所谓“古学”,那么,完成于战国,为《春秋》解经的《左传》,只能被归为今文学的著作了:
左传》,今学也,旧误以为古,不知大纲全与《王制》相同,无异说。此例不明,则与本说相迕。6
廖平曾自述对《左传》性质认识的前后变化云:
左传》旧以为古学,与二传异,丙戌(1886)曾刊有《凡例》(即《王制集说凡例》——引者注),专主此义。己丑(1889)以后,专力治之。五年以来,愈觉其水乳交融,无一不合,旧说异处,多由于杜非。7
所谓水乳交融,当指《左传》与《公羊》、《谷梁》二传在礼制、义例上的互通和相融。既然三传同出一源,在礼制、义例方面大同小异,《左传》自然不会是与《公羊》、《谷梁》相反对的古文了。
此后,廖平经学数变,但对《左传》是今文解经之作的认识未再改变。廖平的《左传》研究实际上正是在这一认识前提下展开的。
廖平对《左传》认识的变化,除了他在经学二变时期的对今古文经学的总体认识的变化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外在的因素,这就是他受张之洞的影响。廖平曾在《四译馆经学目录自序》云:“昔治二传(《公羊》、《谷梁》),隔膜《左氏》,南皮张之洞师令撰(左氏)长编,因得三《传》会同之效。”按照廖平的说法,他的经学初期,只偏重于《公羊》、《谷梁》的研究,并未涉及《左传》,甚至还有意地隔膜《左传》,后受张之洞之命方研习《左传》,并于1891年完成《左氏长编》。可以说,廖平的《左传》研究以及后来的会通三《传》的学术努力,必定受到恩师张之洞的影响。但廖平对《左传》为今文解经之作的认识与其恩师的看法却又是根本相反的。
二、关于《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书
廖平在关于《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书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左传》从史学著作到解经之书的认识变化。在其发表于1886年的《春秋左传古义凡例》,称:
二《传》今学,《左传》古学;二《传》经学,《左传》史学。
即明确提出《左传》为不解经的史学著作。
事实上,西汉的博士一直坚持《左传》不传《春秋》的观点。严格说来,这个观点的政治意义恐怕要大于学术意义。但显而易见,这一观点对后来《春秋》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此后历代都有人认为《左传》与《春秋》是互不相涉的两部书。尽管《左传》中有“君子曰”、“书曰”等解经语,但却被认为是后人有意作伪的结果。而作伪之人则被指认为西汉末年的刘歆。晋人王接尽管没有提供具体的论证,但他较早提出“《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8唐代的啖(助)、赵(匡)、陆(淳)等人也对左丘明与孔子为同时之人,并有极深的学术渊源,表示了极大的怀疑,赵匡更根本否定了左丘明撰《左传》的说法。自宋以后,又有人怀疑是刘歆改造了《左传》,加进了解经语。宋人林栗说:“《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9清朝刘逢禄乃今文学专家,但其学不限今文,对时人认定为古学的《左传》也有极深的研究,著《左氏春秋考证》一书,认为《左传》成书在先秦时期,只不过是与《吕氏春秋》、《晏子春秋》等同类的著作,并非解经之书。作者或可能为左丘明,但此左丘明并非与孔子同时,被孔子颇为尊重的左丘明。而《左传》的所有解经内容,则是后经刘歆的改造,遂成了今本的《春秋左氏传》了。事实上,刘歆造伪之说,经钱穆先生《刘向、歆父子年谱》的考证,已被证实为错误。但刘逢禄的《左传》为后人增补、改造说的基本思路,对此后研习《左传》的学者还是有很大的影响。
刘逢禄的论断在当时是具有颠覆性的。他否定了《左传》为解经之说,归《左传》以史学“原貌”,主张离之则双美、和之则两伤,从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古文学的根基。
廖平作为近代著名的今文学家,在对待《左传》的态度上,却与刘逢禄针锋相对。在他的经学二变以后,不但将《左传》归入今学,更认为《左传》乃解经之书。廖平论证《左传》为解经之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将《左传》的内容分为记事和义例两大类——记事为《传》,义例为《说》。并将其中解经的“经说”搜集起来,汇编成册,用廖平自己的话说,即“刺取全传解经之说,别为一书,名曰作《古经说读本》。”10这就是廖平于1890年刊行的《春秋左氏古经说疏证》,从而解决了经学史上《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作的疑难,把历来被认为不传《春秋》的《左氏春秋》一变为解经的《春秋左氏传》了。
在《春秋左氏古经说疏证》中,廖平反复强调了《左传》为解经之书的看法。在廖平看来《左传》解《经》在于其所含的义例、礼制,即使是所谓的议论、空言,也无一不是解经之作。而《左传》作为以史实见长的解经之作,其最大特点更在于“借事立义”。如《经》庄公元年春王正月。《左传》曰:“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公羊》、《谷梁》分别则解释说“《春秋》弑君,子不言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廖平因此指出:
二《传》(《公》《谷》)就《经》意立言,故直书曰:“继弑君,不言即位”,所谓以微言说《经》者是也。《左氏》不以空言解《经》,故所言每就事实立义,所谓以大义传《经》者是也。考《春秋》继弑君不书即位者三,《左氏》解之各条皆不相同……以圣经绝不可易之例而各就事实出,是其借事立义之确证也。苟探其本,则闵之乱、僖之出亦不过因先君遇弑而已,与《公》、《谷》所谓“继弑君,不言即位”之义莫不相同。相比而观,其义自见。所谓三《传》同出一源,固昭昭也。11
廖平认为,《左传》并非单纯的以史实来补充、禅释《春秋》。如果说《公》、《谷》二传是以“微言”解经的话,《左传》则不以空言解经,其所述史实在于借事立义,即通过史实来阐发《春秋》之大义。因而,三《传》于阐发《春秋》大义的宗旨则是一致的。所以,与《公羊》、《谷梁》二传相比:
二《传》有正名之例,《左传》之名分全由事实而立,如郕世子称郕伯,定姒不成丧,不言小君之类,全依礼而定名是也。12
就是说,《公羊》、《谷梁》二传是通过“书”与“不书”、或笔或削的所谓“例”来表达正名的大义,而《左传》则是通过对春秋史实的褒贬来确立名分。
三、《左传》与《国语》的关系
《左传》无论解经与否,都是以史见长的著作,这一点无论今古都是认可的。既然《左传》是以史见长的著作,那么,它和另一部史学著作《国语》的关系如何呢?这个问题也关乎对《左传》性质的理解,故需要考察。
尽管各代学者都认为《左传》是据各国史书编撰而成,有很强的“史书”的特性(解经与否则认识差异很大),但似乎对它与《国语》的关系都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廖平则明确提出《左传》与《国语》的关系问题。首先,认为《左传》为先秦成书,并提出五大论据,曰:
其书体大思精,鸿篇巨帙,汉人无此才,一也;刘子骏为汉人好古之最,犹不能得其意旨所在,则必非近作,二也:使果一人所为,则既成此书,必不忍弃置,又积久乃成书,力不易,亦必有人治其学,传其事,书成以后不授学者,而以全部送之秘府,又无别本,使非刘子骏,将与《古文尚书》同亡,至重不忍轻弃,三也;《曲礼》出在汉初,已为传记,其原书必不在文、景之后,四也;西汉今学家盛,使果西汉人作,必依附二家,不敢如此立异,五也。13
这里,第一、二、五条是从内容和思想倾向上立论;第三条从书籍的制作流传情况上进行推测;第四条,廖平认为《左传》言礼,全祖《曲礼》之说,而《曲礼》于汉初文、景之时已立为博士,《左传》若为西汉末刘歆所伪,必不采《曲礼》今文之说。虽然推测之辞还很多,但对于证明《左传》成于先秦还是有说服力的。14其次,廖平提出《左传》实自《国语》而来,是有人专为与今文为难,因取《国语》中的材料而作的。15他说:
史公不见《左传》,则天汉以前固无其书。然《前汉·儒林传》谓张苍、贾谊传《左传》学,为作训解,《艺文志》无其书,则其说亦袭古文家言也。按,《国语》早出而《左传》晚兴,张、贾所见皆为《国语》,因其为左氏所辑,言皆记事,与虞氏、吕氏同有《春秋》之名,其称《左氏春秋》者,即谓《国语》,不谓《左传》。《左传》既出之后,因其全祖《国语》,遂冒左氏名为《左氏传》,又以其传《春秋》,遂混《左氏春秋》之名。16
廖平认为,汉武帝天汉以前,只有《国语》行世,《史记》所据、张苍、贾谊诸人所习者为《国语》,因其为左丘明所作,又与吕氏、虞氏诸书同为记事之体,故有《春秋》之名,因此司马迁所谓《左氏春秋》者,即是《国语》。在廖平看来,张仓、贾谊传习《左传》之说  ,是沿袭了古文家的说法,事实上,张、贾等人所传习者并非《左传》,而是《国语》,“其称《左氏春秋》者,即谓《国语》,不谓《左传》。”今本《左传》则全祖《国语》,或许为左丘明弟子为解《春秋》而据《国语》史料编纂而成,故冒左氏名为《春秋左氏传》。故,廖平《春秋左传古义凡例》又说:
汉初诸儒所称《左氏春秋》,指今之《国语》,非《左传》也。司马氏论《国语》云:左氏恐弟子各安其意,失其实,因取孔子所据史册,论次其言,为《左氏春秋》云云。是书记事,不解经,本为今学而作。今以《国语》说今学,不见其背。《左传》则《左氏春秋》之弟子久习师传,素闻史法,先入为主,各是所长,怪今学弟子弃实崇虚,近于舞文乱法,而义例繁多,鲜能划一;又参用四代,非从周之义。乃发愤自雄,别立一帜,以抒所长。采《国语》之事实,据《周官》之礼制,其曰“左氏传”者,谓传左氏学耳,正如《左传》、《谷梁》,以先师氏其学,非谓丘明所撰也。17
并举证云:
《五经异议》有引《左氏》说,《左氏》无其文,文见《国语》者二条,是汉师以《国语》、《左传》为一,合而不分。今合考其例,盖传本为《国语》,所有异同,特秦以前异本耳。18
这是廖平经学一变时期,“平分今古”将《左传》归入古学的议论。其义有二。第一,汉初,今本《国语》与《左氏春秋》(非《左传》)实为同一本书,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序》所记左丘明作《左氏春秋》,也就是今本的《国语》。第二,今本《左传》不同于左丘明之《左氏春秋》,是左丘明弟子采《国语》(即《左氏春秋》)的史实,依据《周礼》礼制“别立一帜”二次编纂而成的。正因为是传其师左丘明之学,故名《左氏传》。
廖平认为今本《左传》的编纂者并非左丘明,而是左丘明的弟子依据《国语》(《左氏春秋》)为基本的材料编纂而成。显然,这一说法是有很大问题的。按此说成立,《左传》就成了传左氏之学,即《国语》的著作,而与《春秋》没有任何关系了。或许这正与廖平在经学一变时期将《左传》归入古学的思想相吻合吧。
至经学二变时,廖平将《左传》划归今文经学,对《左传》性质的看法也发生悄然的变化——由经学一变时期与《春秋》无关专传《国语》的古学,变为解经的今学。作为今文解经之作的《左传》与《国语》的体例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国语》原本就接近纪事本末体例,而《左传》则是经过左氏弟子(即下文所引的“先师”、“后师”)编纂而成的今文解经之作:
《国语》用本末例,不编年。先师引传解经,订为此本(《左传》)。其中仍多本末例,以数年、数十年事载于一年之中。19
《传》(《左传》)由《国语》而出,初名《国语》,后师取《国语》文以经编年,加以说微,乃成传本。20
廖平可能并未意识到他对《左传》认识前后变化的矛盾,也未能说明在他的学术体系中,《左传》一书从专传《国语》的古学到解经的今学变化的依据。这正是廖平说经放肆的地方。当然,我们将廖平对《左传》一书认识的前后变化,放在他经学思想前后数变的大前提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注释:
1蔡方鹿:《蒙文通经学四变述论》,《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98-103页。
291115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19,184,749页。
3金德建:《司马迁所称春秋系左传考》,见其《司马迁所见书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451217廖平:《春秋左传古义凡例》,《新订六译馆丛书》,存古书局1921年版。
6廖平:《王制集说凡例》,李耀仙:《廖平选集(二)》,巴蜀书社1989年版。
7廖平:《经话》,李耀仙:《廖平选集(一)》,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448页。
8《晋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
10廖平:《春秋左氏古经说疏证自序》,李耀仙:《廖平选集(二)》,巴蜀书社1989年版。
1316廖平:《今古学考》,李耀仙:《廖平选集(一)》,巴蜀书社1989年版。
14沈玉成,刘宁著:《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8廖平:《春秋古经左氏说汉义补证凡例》,《新订六译馆丛书》,存古书局1921年版。
19廖平:《春秋左氏传汉义补证简明凡例》,《新订六译馆丛书》,存古书局1921年版。
20廖平:《古学考》,李耀仙:《廖平选集(一)》,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39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左传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对《左传》认识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1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左传》|烛…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
    13 烛之武退秦师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读《左传》笔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大全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陋室铭》与《爱莲说》
    《左传》作者是谁
    殽之战 《左传》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文学性的剪…
    古汉语词义辨析举例
    古典文学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
    人物性格分析
    读《左传》之季札观乐
    关于《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注解(…
    子产论为政宽猛
    儒家与六艺
    季札观乐
    左传简介
    传世巨著:史记
    《左 传》是与鲁国《春秋》相配合的史…
    司马迁与《史记》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
    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孟子》基本上是对话体
    郑庄小霸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
    《孙子》一书虽非文学作品
    《论语》20篇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
    《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
    《左传》的人物形象刻画
    《墨子》为墨家经典著作
    《公羊传》、《谷梁传》、《礼记》
    晋公子重耳之亡
    《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
    “四书五经”中的“春秋”指的是《左…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
    吕相绝秦
    齐桓公伐楚
    烛之武退秦师
    宋及楚平
    《国语》《战国策》
    《左传》——注释春秋最古老的书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多行…
    《左传》,根据《汉书·艺文志》,应…
    伯州犁问囚
    读李白《静夜思》
    楚国白公之乱
    伍员奔吴
    子产不毁乡校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
    关于《左传》的人物
    楚归晋知罃
    春秋左传启发国际关系新思考
    晋楚城濮之战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
    曹刿论战
    石碏大义灭亲
    展喜犒齐师
    宫之奇谏假道
    祁奚举贤
    《左传》内容简介
    黄帝在取得中央天帝的位置以前
    子产坏晋馆垣
    晏婴叔向论 晋季世
    《左传》百年完璧成一书
    温家宝引用《左传》勉励崔世安“慎始…
    晋国骊姬之乱
    晋楚鄢陵之站
    《左传》两篇
    齐晋鞌之战
    《离骚》是一篇自叙性抒情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嫦娥奔月的神话还见于较早的《归藏》…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世人
    羿或称夷羿(《左传》、《天问》),…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试论《左传》是事义兼传的儒学化史籍
    女娲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不仅是古文献的《左传》
    《左传》是根据《鲁春秋》编成的
    《左传》记事考
    《左传》之作者
    蹇叔哭师
    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
    《左传》《国语》筮例解析国学论文
    《左传》对社会组织机制的文化反思
    《左传》的作者
    《左传》疑义新证
    古伟瀛: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
    《左传》之作者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
    《左传》作者为左丘明辨
    左传简介
    《周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
    春秋左传后序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作
    左传简介
    源于<左传>的成语
    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羲和
    重温经典 娓娓重道《左传》故事
    《左传》和《战国策》都反应了一定的…
    左传的技巧
    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春秋左传
    《左传》的《崔杼弑其君》
    晋灵公不君
    《左传》艺术的“微雕”——谈《秦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