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Z >> 左传 >> 正文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

此例甚多,不胜枚举。句首冠以“凡”字,意谓凡有某事必须如此也。是以知此等体裁,实为当时说礼者之共有公式。然仅此仍不足说明凡例非后人所窜加,盖后人尽可仿其体而为之也。则别有证焉。一、《左传》凡例见引于《尚书大传》,如云:“凡宗庙有先王之主曰‘都’,无曰‘邑’”(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宏决》卷第四之三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有云:“凡邑文,非礼也,之义,如无此凡酗寒传》义悬空,而《左氏传》义,经上节之考订,知其并非窜加,则此凡例亦无可疑之处也。此外如隐公十一年:“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尹故不书。凡渚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又如文公“十四年春,顷王崩。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故不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祸、福,不告亦不书。惩不敬也。”皆所以说明《传》义者,盖书法乃谓某事之当然,凡例则说明其所以然。至其义例是否有当,乃当别论者也。
《左传》之直“凡”,可分三类。若其言“书”,“不书”,如:“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凡物不为灾不书”,是为史官修史时之法则,今简谓之“史法”,凡例中属于此者共九条。若其言“日”,言“为”,如“凡师能左右之日,以”,“凡平原出水为,大水”,为修史时之属辞,今简谓之“书法”,凡例属于此者共二十二条。若其言礼言常,如“天灾有币无牲,非日月之眚不鼓”,“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是为通行礼论,今简谓之“礼经”,凡例属于此者共十九条。凡例各类性质本非相同,礼经之类,谓为周公垂法,经国常制尚可;至于“凡师能左右之自‘以’”,“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之类,不过一字之诂,何以能有大当于国事?况弒君称君之类,岂真周公自定弒君之例乎?故谓周公垂法者,不待攻而自破矣。其谓创自孔子者,则《春秋》记事,与之多有乖忤(详见拙作《略论“五十凡”》一文,是知孔子亦未本之而修《经》。谓为刘歆之徒所窜加,则本节之论又足够其说。故今日可下结论曰:“《左氏》之凡例与书法同一来源,皆为《左传》原编者所随意加入者。”
三论“君子曰”
“君子曰”云云,先秦书籍中多有之,如诸子及《国策》、《国语》等书是。《左传》中亦有所谓“君子曰”,其性质与诸子、《国策》等书同,皆作者对于某事某人所下之论断也。此项论断或为其本人之意见,或为取自他人之议论,在当时固能代表一部分人之意见,而事过境迁,前人所认为公平论断者,在后人或视为荒谬不经,此《左传》“君子曰”为后人附益说之起因也。《朱子语类》卷八三云,“林黄中谓《左传》‘君子曰’是刘歆之辞”,是为疑“君子曰”之辞之始。清今文家出,掊击《左传》不遗余力,于是“君子曰”为伪窜说益盛,而《左传》任何部分之伪窜无不出于刘歆之手矣。但于古籍中所见之反证甚多,余前曾有《论“君子曰”》一文,载于浙江省立图书馆《文澜学报》第二期,由《国语》、《韩非子》、《史记》等证书《左传》“君子曰”非出后人窜入。此义实发自刘师培,余论不过加详而已。然前文疏漏仍多,今再重论之如下。
《国语》中“君子曰”云云,共有多处,今具引之如下:。
《晋语一》,“十七年冬,公使太子伐东山。里克谏曰:……公不说。里克退,见太子。太子曰:‘君赐我偏衣、金玦,何也?’里克曰:‘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不得。……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至于稷桑,狄人出逆,申生欲战。狐突谏曰,‘不可。……,申生曰:‘不可,君之使我,非欢也,……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果败狄于稷桑而反。谗言益起,狐突杜门不出。君子曰:‘善深谋也。’”
《晋语二》:“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于是杀奚齐、卓子及骊姬,而请君于秦。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苟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苟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穆公问冀芮曰:‘公子谁恃于晋?’对曰:‘臣闻之,亡人无党,有党必有仇。夷吾之少也,不好弄戏,……及其长也,弗改。故出亡无恶于国,而众安之。不然,夷吾不佞,其谁能恃乎?’君子曰:‘善以微劝也。’”
《晋语四》:“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退三舍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君子曰:善以德劝。”
《晋语六》:“卻至甲冑而见客,兔冑而听命,曰:‘君子外臣至,以寡君之灵,閒蒙甲冑,不敢当拜君命之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之。’君子曰:‘勇以知礼。’”
《晋语七》:“公曰:‘微子,寡人无以待戎,无以济河。二三子何劳焉,子其受之。’君子曰:‘能志善也。’”
以上诸事亦见于《左传》,惟《左传》仅僖公九年荀息死节一段有:“君子曰:《诗》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芍息有焉。”虽与《国语》繁简不同,而意义类似。由此诸条,益知此种体裁为先秦史家所共有,非独《左传》有之也。然今文家固谓《左传》、《国语》本一书,窜之于《左传》,何弗能益之于《国语》耶?则又有说,当知上列《国语》之文皆《晋语》也,岂非予吾人以暗示,曰:“君子曰”之体裁尤为晋国史家所习用乎?如谓为刘歆所窜,则何以刘歆不窜入他语,而皆窜之于《晋语》耶?《左传》一书,本出魏人,清姚姬传有云:“余考其书(《左传》)于魏氏事造饰尤甚,窃以为吴起为之者,盖尤多”(《左传补注序》)。《左传》是否吴起所为,虽难肯定,然谓出自魏人,已渐为学术界所公认。然则《左传》中之有“君子曰”,盖当然也,奚待后人附益?而又有证据足助成此说者,则为在《左传》中作“君子如何”者,在《国语?鲁语》中乃作“某某人曰”,如《鲁语》云:
夏父弗忌为宗,烝,将脐僖公。宗人有司曰:‘非昭穆也。’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有司曰:‘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冑之亲疏也。……自玄王以及主癸莫若汤,自稷以及王季,莫若文、武;商、周之烝也,未尝跻汤与文、武为不逾也。鲁未若商、周而改其常,无乃不可乎?……’”
左传》文公二年作:
“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尊僖公,且明见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君子以为失礼。礼无不顺。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故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窟;宋祖帝乙,郑祖厉王,犹上祖也。……”
二者字句虽有不同,而意义则一,是知《左传》作者变鲁宗人有司之言为君子之说也。此外尚有本于他人之议论者,如《左传》襄公三年有云: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僻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此段事实为先秦人士所艳称,君子所谓亦有所本也,《吕氏春秋?去私》云:
“晋平公(今按,应作悼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于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乎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祁黄羊即祁奚,二书所记略异,而祁奚之得称赞则一,是国人及孔子即《左传》所谓君子之前身也。又《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有云:
“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亦于祁奚有良好批评,是知《左氏》君子之称美祁奚,既取自孔子,又取于叔向也。非特《左氏》“君子曰”多为当时之名言谠论所化,而《左氏》中某人之言论,在他处亦有化为“君子曰”者。如《说苑?君道》云:
“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延及君地,……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君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日:‘昔者夏桀、殷纣不任其过,其亡也忽焉。成汤、文、武知任其过,其兴也勃焉。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响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未宁。《诗》曰:‘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左传》庄公十一年载有此事云: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明礼,其庶乎!’”
是知《说苑》君子之言即臧文仲之言,因之亦知《左氏》君子之言亦多有所本也。盖《国语》编者仅知采用各国史料,未能融化,故于他国之语未加入“君子曰”之辞,而其所已有某人之议论,则亦未加修改也。
以上所论,谓“君子曰”为晋人所习用,正应为《左传》所原有,然疑之者或并持,《晋语》所有变出后人附益,则又有反证焉,《韩非子》及《史记》亦多引用《左氏》“君子曰”。《韩非子难四》有云:
“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及昭公即位,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子亶也。君子曰:‘昭公知所恶矣!’公子圉曰:‘高伯其为戮乎,报恶已甚矣!’”
此事见于《左传》桓公十七年,其文云:
“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子亶。君子谓昭公知所恶矣。公子达曰:‘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
两者文字,完全相同,当为韩非因袭《左传》。倘谓《韩非子》所引亦出伪窜,则韩非尚有对此事及“君子曰”之批评,曰:
“或曰:公子圉之言也不亦反乎?昭公之及于难者,报恶晚也。然则高伯之晚于死者,报恶甚也。明君不悬怒,悬怒则臣罪轻举以行计,则人主危。故灵台之饮,卫侯怒而不诛,故褚师作难;食鼋之羹,郑君怒而不诛,故子公杀君。君子之举知所恶,非甚之也。曰知之若是其明也,而不行诛焉,以及于死,故知所恶,以见其无权也。人君非独不足于见难而已,或不足于断制。今昭公见恶,稽罪而不诛,使渠弥含憎惧死以侥幸,故不免于杀,是昭公之报恶不甚也。”
此岂后人所得附益?则知《左传》之原有“君子曰”已成铁案矣。
此外《史记》中所载“君子曰”之辞,今亦具引之如下:
《秦本纪》:“三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郩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豭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君子闻之,皆为垂涕,曰:‘嗟呼!秦缪公之与人周也……’”转贴

又;“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此二事俱本于《左传》,首段见文公三年,有云:“君子是以知秦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次段见于文公六年,有“君子曰”云云,与《史记》略同,惟文稍繁耳。
《鲁周公世家》:“[亡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相三君。君子曰:‘季文子廉忠矣。’”
左传》此段亦有“君子曰”文,较繁。
《宋微子世家》:“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之通义也。我其立和。’……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左传》隐公三年作:“君子日:‘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
又:“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讥华元不臣矣。”
左传》亦有此文而较繁。
《晋世家》:“苟息曰:‘吾不可负先君言。’十月,里克杀奚齐于丧次,献公未葬也。荀息将死之。或曰:‘不如立奚齐弟悼子而傅之。’苟息立悼子而葬献公。十一月,里克弒悼子于朝,荀息死之。君子曰:‘《诗》所谓“白珪之玷,犹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其荀息之谓乎?不负其言。”
左传》僖公九年“君子曰”语与此同。
又;“悼公问群臣可用者,祁傒举解狐。解狐,徑之仇。复问,举其子祁午。君子曰:‘祁傒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左传》襄公三年有此故事,已见上文所引,“君子曰”之意义亦相同。
凡以上所引“君子曰”,文皆无后人伪窜之痕迹,则“君子曰”为《左传》原有,盖无疑问矣。
四《左传》古本说
《汉书?艺文志》载《春秋经》十一卷,《公羊》、《谷梁》各十一卷,《左氏传》三十卷,是知《左氏》与《经》别行。因其记事多而书法少,不若《公》、《谷》之因《经》立义,故西汉人多已不知其书为传《经》。及经刘歆表扬,引《传》解《经》,乃反遭诸儒之反对。终汉之世,《经》、《传》别行,至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而因之乃有一事隔为两年者,致使辞声不接,形式乖忤。若《经》与《传》别行,则前后相接,此弊可免。然分《传》解《经》者,如能打破每年冠年,每月冠月之例,而以事为主,年月之上不碍有字,离碎之弊亦可免。余前曾作此工作,即以不同年月事实相接之文字抄出,以求《左传》古本之面目,后见俞樾之《左传古本分年考》一文(见《曲园杂纂》第十四),与余之工作,不谋而合。既不敢以开创自居,亦不甘自认钞袭也。今列前文数段于后,以见《左氏》之真象。
一、“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经》:隐公元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今按:自“惠公元妃孟子”一段,至“摄也”,实不可分,前段乃说明隐公摄位之由者。杜预强置《经》前,殊失当。
二、桓公七年:“冬,曲沃伯诱晋小于侯,杀之。”
八年:“春,灭翼……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
今按,此三事实相连系者,因曲沃伯之杀小子侯乃灭翼,因翼灭,王乃立缗于晋。实不可分也。以下直列前后文,读者自能看出,不再加说明。
三、庄公八年。“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九年:“春,雍廪杀无知。,
四、罐庄公十三年。“宋人背北杏之会。,十四年;“春,诸侯伐宋,。。。。。T,
五、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信。及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阎敖游涌而逸,楚子杀之。其族为乱,冬,巴人因之以伐楚。”
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躇陵。”
六、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七、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遂奔狄。……乃送诸秦。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沃盥,既而挥之。怒曰霉,。。。。“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于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不书,不告入也。”
八、成公四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五年:“春,原、屏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
九、襄公二十五年:“会于夷仪之岁,齐人城郏。其五月,秦、晋为成。晋韩起如秦莅盟,秦伯车如晋莅盟,成而不结。”
二十六年:“春,秦伯之弟鍼如晋修成,叔向命召行人子员。行人子朱曰:……”
十、襄公二十六年:“齐人城郏之岁,其夏,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于是范宣子卒,诸侯弗能治也。及赵文子为政,乃卒治之。文子言于晋侯日:‘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今乌余之邑,皆讨类也。而贪之,是无以为盟主也。请归之!’公曰;‘诺。孰可使也?’对曰:‘胥梁带能无用师。’晋侯使往。”
二十七年:“春,胥梁带使诸丧邑者,具车徒以受地,必周。使乌余具车徒以受封,乌余以其众出。使诸侯伪效乌余之封者,而遂执之,尽获之。皆取其邑而归诸侯,诸侯是以睦于晋。”
十一、定公元年:“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
二年:“夏四月辛酉,巩氏之群子弟贼简公。”
十二、哀公十一年:‘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十二年 :“春,王正月,用田赋。”
其他例证尚多,读者可参考俞樾之《左传古本分年考》,俞氏与余所举之例亦有不同。后之刊《经》,《传》者,如能免去每年必以年建首,年前文字割归上年尾之陋习,则文义可通;无文法鹘突之尸病矣。
下篇论《左传》与《国语》之关系
一 近人对子此问题研究之已有成绩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于《左传》、《国语》等问题,类能抛弃家法成见,用比较或统计方法,以求其相互之关系及其本身之真相。作者研讨此问题之先,愿将著名之诸家意见,作一介绍,以见此问题研讨所至之阶段焉。
第一,本人所愿提出介绍者为瑞典人高本汉。彼用比较文法之方法,于《左传》、《国语》二书之研究皆有良好之成绩。高氏所著有《左传真伪考》一书,已由陆侃如君译出,今撮述其重要结论于次。一、从文法上证明《左传》非鲁人作。彼曾选用七种助词作为比较标准。(一)“若”与“如”;(二)“斯”作“则”字解;(三)子“斯”作“此”字解;(四)“乎”作“於”字解;(五)“与”字作疑问语尾;(六)“及”与“与”;(七)“於”与“于”。所用与《左传》比较者为《论语》、《孟子》等鲁人之作品,假定此等书所用之语为:“鲁语”,《左传》所用之语为“左语”。比较结果:《左传》文法与《论语》,《孟子》大多不同。故《左传》既非孔子所作,又非孔门弟子或“鲁君子”所作。二、在以上七项文法标准之外,又加两项,一为“吾”,“我”、“予”,一为“邪”与“耶”,共计九项,以与《国语》互相比较,结果,仅有第一项“如”与“若”用法,《国语》与《左传》不同,其余八项皆相符合。故谓二书为用同一方言人所作。但因第一项之微异及二书内容之不同,又决非一人之作。故其说虽接近今文家之主张,但非完全相同。
第二,本人所愿提出介绍者为卫聚贤。卫氏撰有《冬古史研究》一书,内容为《春秋》、《左传》及《国语》之研究。于三书撰述时期、作者,内容及传授问题多所探讨。彼多用统计及比较之方法。彼亦曾用方音上之证据及《春秋》、《左传》、《国语》分国记事详简之统计说明《左传》著者为晋人而非齐、鲁人,此与高本汉之说相近。但彼进而欲证明《左传》为子夏居西河所作,因传于左氏人吴起,故有“左氏”之名。彼于《国语》,则用比较明显法,说明:一、《周语》不取《左传》;二、《鲁语》采取《左传》;三、《齐语》非釆自《左传》与《管子》;四、《晋语》采取《左传》;五、《楚语》、《吴语》亦非采自《左传》。又用记载详确法售记载袒护法及所用方音、他人见证等说明:一、《国语》记载吴、越事较《左传》详确,证明其为吴越附近人所作;二、《国语》记载袒护楚国,证明其为与楚国有关人作品;三、《国语》多用《楚国》言语,证明其为楚国作品。又谓楚之《梼杌》即楚之《国语》。卫氏此种说法,颇多牵强琐屑,其可取之处,即《左传》、《国语》二书终非一书之分化一点是也。
第三,本人所愿提出介绍者为冯沅君。冯氏虽无专书讲此问题,然曾于《新月》杂志发表有《论<左传>与<国语>的异点》一文(收入《<左传>真伪考及其他》一书)。彼用比较方法,说明二书共说一事而二文不同之处凡十五则,并引哀十三年《传》疏结束云:“……《经》据鲁史策书,《传》采鲁之简牍。鲁之所书,必是依实。《国语》之书,当国所记,或可曲笔直己,辞有抑扬,故与左异者多矣。郑玄云:‘不可依《国语》乱周公所定法。’玄云《国语》非丘明所作,凡有共说一事,而二文不同,必《国语》虚而《左传》实,其言相反,不可强合也。”冯氏以为不仅“共说一事,而二文不同”之处,可以说明二书之不可强合,并由文法组织上亦可说明二书之不同。此点之结论殊与高本汉相反。盖高氏之说实有疏忽。冯氏重作统计,说明《左》、《国》二书用字之不同。所用之字,计为:一、关于“於”、“于”之用法;二、“与”和“及”之用法;三、“邪”(耶)之用法;四、“奈”字之引用。由以上之诸种证明,于是谓《左传》与《国语》乃各不相干之二书也

第四,本人所愿提出介绍者为《燕京学报》第十六期之两籯文章,一为孙海波君之《国语真伪考》,一为卜德(DerkB  dde)君之《<左传>与<国语≥》。孙君之意见为:一、因《汉志》言《左氏传》三十卷,与《经》卷数不合,是知刘歆引以解《经》,实未尝割裂比附,今本《国语》未得为其编纂之余;二、因《国语》记事重出于《左传》者六十余事,果皆《国语》旧文,何左氏纪事之重烦愦愦若是?作伪者既已将《国语》所有录入《左传》,至其剩残,不当沓纷复见也;三、两书虽记一事,事实多不相同,如郑人伐滑节中所引《棠棣》之诗,《国语》以为周文公作,《左传》以为召穆公作。若斯之类,不胜枚举,盖二书所据之史策不同,故其记载各殊,使果出诸一人之手,不当如是;四、试取今本《国语》、《左传》及《史记》所共同涉及之史迹,而比较其细节之同异,则《史记》所本者为今本《左传》而非今本《国语》。《左传》同于《国语》,复见引于《史记》者约八事,比较结果,知史迁之谱十二诸侯,所本者为《左传》(即原本《国语》);而今本《国语》,当时似尚未成书。有此四事,足知《国语》与《左传》,非一书之化分也明矣。孙君不仅因《史记》之引《左传》不及《国语》而云《国语》为晚出,且因《国语》本书叙事之沓复,笔墨之异趣,以为显非出于一人之手,而为一时之书也。孙君虽诋《国语》,然亦不信《左氏传》为传《经》者,谓其即为原本《国语》,今本《国语》则刘歆辈所伪造也。        
卜德君之意见为:一、据二书引《诗》之多寡;二、因二书用“帝”及“上帝”之多寡不同,可证二书原非一物。以后又引钱玄同所论关于《左》、《国》二书之语,而解答之。篇幅不长,无甚精义。
第五,童书业先生于《浙江图书馆馆刊》四卷一期发表有《<国语>与<左传>问题后案》一文,其所得结论为:一、以《史记·周本纪》所载《国语》语与《国语》对照,知《周语》售《郑语》等在《史记》前已存在;二、以《国语》与《左传》相同文字对照,知《国语》出现在《左传》前;三、《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盖非传《经》之作;四、《左传》与《国语》非一书之分化,其证为:(一)记事重复;(二)记事冲突;(三)文法不同;(四)文体绝异;(五)古史传说冲突。五、《国语》中《齐语》、《吴语》、《越语》晚出。
以上六人说法,虽立证取材各有不同,而结论则有共同之点,即《左传》、《国语》本非一书是也。高本汉之说法虽接近今文家之主张,然亦不能说《左》、《国》本为一书。卫聚贤氏谓《国语》为楚人作,亦乏坚强之证据。案:《晋书·束皙传》载魏襄王(或云安釐王)墓发现有《国语》三篇,言楚、晋事。故《国语》之编辑,当出魏国也。孙海波君之说《左》、《国》非一书,自得其当,然以为《史记》未引《国语》,因谓其书晚出,实较疏忽,《周本纪》、《孔子世家》固多引《国语》之文,盖《左》、《国》同具之事,史迁多引《左传》;《左》所无者,则引《国语》也。谓《左氏传》原非传《经》之作亦失当,读者参阅本文上章可知。然而问题之大体趋于解决者,则为《左》、《国》本非一书一点。守康有为氏之说者,有钱玄同氏,其言曰:
“一、《左传》记周事颇略,故《周语》所存春秋时代的周事尚详。二、《左传》记鲁事最详,而残余之《鲁语》所记多半是琐事。……三、《左传》记齐桓公霸业最略,所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政迹,竟全无记载,而《齐语》则专记此事。四、《晋语》中同于《左传》者最多,而关于霸业之荦荦大端,记载甚略,《左传》则甚详。五、《郑语》皆春秋以前事。六、《楚语》同于《左传》者亦多,关于大端的记载亦甚略。七、《吴语》专记夫差伐越而卒致亡国事,《左传》对于此事的记载又是异常简略,与齐桓霸业相同。八、《越语》专记越灭吴的经过,《左传》全无”(《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
钱先生据此八点认为《左》、《国》为一书之分化,粗看似有理由,然细探按之,则均可解答。盖二书取材除《齐语》、《郑语》另有所本,《吴》、《越》二语晚出外,其余《周》、《鲁》、《晋》、《楚》诸国语大抵相同,凡有详略,皆《国语》重“言”,而《左传》记动,顾名思义,《语》当记语,《春秋》当记事也(《左传》原名或为《左氏春秋》),此项下有详论。故因二书互有详略一点,即谓二书源本为一,未可云当。且先秦书籍,引用此二书之名称亦不同,详见本章第三节之论证,可以推翻康、崔一派之说。本人于上列诸家所论证之外,尚有所论,足资补证二书非一书之分化者,今述之于后。
二《左》、《国》体裁之不同
《国语·楚语上》有云:
“问于申叔时,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道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以上诸书,叔时所说以教太子箴者也。九类之中,乃有“语”之一种,其功用在“使明其德”,或即今日所见《国语》一流之书。春秋讲褒贬,故志道废兴,语盖嘉言谠论之总集也。以今日之《国语》与《左传》比较,实虚多而实少,二书同载一事,多为《左》传其动态,而《国》记其言谈,此例甚多,今检列若干条于后。
一、《周语中》:“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日:‘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左》僖二十五年:“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戊午,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与之阳樊、温、原,櫕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
《周语》王言甚长,未具引,《左传》则甚略;此外类此者尚多,所有引文,读者可自比观,不再加说明。
二、《周语中》:“王至自郑,以阳樊赐晋文公。阳人不服,晋侯围之。仓葛呼日:‘王以晋君为能德,故劳之以阳樊。阳樊怀我王德,是以未从于晋。谓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使无有远志?今将大泯其宗祊,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售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此羸者阳也,未狎君政,故未承命。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征,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师!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臣闻之日:“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觌武无烈,匿文不昭。”阳不承获甸,而祇以觌武,臣是以惧。不然,其敢自爱也?且夫阳。岂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晋侯闻之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阳民。”
《左》僖二十五年:“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三、《鲁语上》:“鲁饥,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奉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以鬯圭与玉磬如齐告籴,曰:‘天灾流行,戾于敝邑,饥馑荐降,民蠃几卒。大惧殄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不腆先君之敝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敝邑,使能共职。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
《左》庄二十八年:“冬,饥。臧孙辰告籴于齐,礼也。”
四、《鲁语上》:“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僖公使臧文仲往,宿于重馆。重馆人告曰:‘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吾子不可以不速行。鲁之班长而又先,诸侯其谁望之,若少安,恐无及也。’从之,获地于诸侯为多。反,既复命,为之请曰:‘地之多也,重馆人之力也。臣闻之曰:“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请赏之。’乃出而爵之。”
《左》僖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分曹地也。使臧文仲往,宿于重馆。重馆人告曰:‘晋新得诸侯。必亲其共,不速行更将无及也。’从之,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尽曹地也。”
五、《鲁语下》:“齐闾丘来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于恭。’闵马父笑,景伯问之。对曰:‘笑吾子之大也!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以《那》为首。……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阙而为“恭”,楚恭王能知其过而为“恭”。今吾子之教官寮,曰陷而后恭,道将何为?”
《左》哀公八年:“秋,及齐平。九月,臧宾如如齐莅盟。齐阎丘明来莅盟。且逆季姬以归,嬖。”
六、《晋语一》:“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辞曰:‘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臣敢以私利废人之道,君何以训矣!且君知成之从也,未知其待于曲沃也。从君而贰,君焉用之?’遂斗而死。”
《左》桓公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逐翼侯于汾隰,骖缝而止。夜获之,及栾共叔。”
些等例证尚多,今不具引。此皆《国详》详其言论。若《左传》详而《国语》略者,其例亦可得而知也。
一、《鲁语下》:“季武子为三军,叔孙穆子曰:‘不可。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诸侯有卿无军,帅教卫以赞元侯。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今我小侯也,处大国之间,缮贡赋以共从者,犹惧有讨。若为元侯之所,以怒大国,无乃不可乎?’弗从。遂作中军。”
此仍详于语言也,《左传》襄公十一年记事则稍详,而语言仍略:
“季武子将作三军,告叔孙穆子曰:‘请为三军,各征其军。’穆子曰:‘政将及子,子必不能。’武子固请之,穆子曰:‘然则盟诸。’乃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
城濮、鄢陵二战,《左传》净描写生动欲活,反观《国语》,则轻轻数语了之,去取之间可知也:
二、《晋语四》:“楚既陈,晋师退舍,军吏请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退三舍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君子曰:‘善以德劝。’”
《左》僖二十八年:“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于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日:‘寡君闻命矣。’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卻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鄢陵之战,亦复如是,《左传》于战事之描写最详尽,《国语》仅记当事人之语言而已。由以上多数例证,知《左》、《国》之体例本有不同,虽其所本之史策,或有相同,而去取之间,乃亦有歧异。若谓《左》、《国》之详略互异,即为古文学家割裂之证据,是未达一间之言也。犹有说者,言行本为一致,求其记言而不记行,或记行而忘言,本不可得,故《左传》之中不能毫无言论之记载,《国语》亦未能满幅空言,今日之说明亦只在其各有所偏而已,非谓泾、渭毫不相犯也。
三 西汉以前《左》、《国》名称之不同
刘逢禄氏之《左氏春秋考证》谓:
“《左氏春秋》,犹《晏子春秋》、《吕氏春秋》也。直称《春秋》,太史公所据旧名也。冒曰《春秋左氏传》,则东汉以后之以讹传讹者矣。”
是谓《左传》本名《左氏春秋》,名为《春秋左氏传》乃东汉以后之事(按《春秋左氏传》一名,西汉时已成立;此谓东汉以后之以讹传讹,并非事实)。刘氏为今文学大师,然此说尚不为康有为及崔适等所信,盖康、崔多谓《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谓“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于《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一段,亦为后人所伪窜。然在《史记》以前之书籍,如《国策》、《韩非子》、《韩诗外传》等固多有称《左传》为“春秋”者,岂亦后人所窜加耶?
《楚策四》:“《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围聘于郑,未出竟,闻王病,反问疾,遂以冠缨绞王杀之,因自立也。……”又:“虞卿谓春申君日:‘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魏策三》:“昔者晋人欲亡虞而伐虢。伐虢者,亡虞之始也。故荀息以马与璧假道于虞。宫之奇谏而不听,卒假晋道。晋人伐虢,反而取虞,故《春秋》书之,以罪虞公。”
《韩非子·奸劫弑臣》:“故《春秋》记之曰:‘楚王子围将聘于郑,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遂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因自立也。……’”
《韩诗外传四》:“故《春秋》之志曰:‘楚王之子围聘于郑,未出境,回王疾,返问疾,遂以冠缨绞王而杀之,因自立。……’”
以上所引《春秋》皆《左传》也,故刘逢禄氏之说自是。但名为《左氏春秋》亦不害其传《经》之事实。《史记》引《公羊》固亦称《春秋》也。《左传》既名《左氏春秋》,而《国语》之见引于先秦书籍中,果何称耶?考《韩非子·说疑》有云:
“其在记曰:‘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
所谓“记”者,何书耶?《楚语上》有云:“故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汤有太甲,文王有管、蔡。”。
虽有微异(文王,武王),大体固同,知《韩非子》之所谓“记”实即《国语》。吾人知先秦书籍引《左传》作“《春秋》之记”或“《春秋》之志”,于《国语》乃名之曰“记”,则知二书本非一书之分化也,
结论
晚今古文学大师,研究《左传》最精者,实推廖平及刘师培。廖平著有《春秋左氏古经说》一书,谓“左氏事业具于《传》,义例出于说,今《传》事说杂陈,乃先秦左氏弟子依《经》编年,(见潘祖荫序)。是谓《左传》本有书法、凡例也。刘师培多单篇论文,如《左氏不传春秋辨》,《周季诸子述左传考》等,皆有极精到之处。本人此文之撰成,,实受此二大师之启迪。斯文果有些微发现,皆前贤所赐也。撰文既竟,可下一结论曰:书法、凡例、解《经》语及“君子曰”等为《左传》所原有,非出后人之窜加,故《左传》本为传《经》之书。《国语》之文法、仲裁、记事、名称等皆与《左传》不同,故二者决非一书之割裂也。至于《左》、《国》二书之创始者为谁,成书者为谁,创作之时代在何时等问题,本人别有考证,今不具论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左传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1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左传》|烛…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
    13 烛之武退秦师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读《左传》笔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大全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 传》是与鲁国《春秋》相配合的史…
    对《左传》认识
    殽之战 《左传》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文学性的剪…
    古汉语词义辨析举例
    古典文学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
    人物性格分析
    读《左传》之季札观乐
    关于《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注解(…
    子产论为政宽猛
    儒家与六艺
    季札观乐
    《左传》作者是谁
    传世巨著:史记
    郑庄小霸
    《陋室铭》与《爱莲说》
    司马迁与《史记》
    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孟子》基本上是对话体
    左传简介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
    《孙子》一书虽非文学作品
    《论语》20篇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
    《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
    《左传》的人物形象刻画
    《墨子》为墨家经典著作
    《公羊传》、《谷梁传》、《礼记》
    晋公子重耳之亡
    《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
    “四书五经”中的“春秋”指的是《左…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
    吕相绝秦
    齐桓公伐楚
    烛之武退秦师
    宋及楚平
    《国语》《战国策》
    《左传》——注释春秋最古老的书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多行…
    《左传》,根据《汉书·艺文志》,应…
    伯州犁问囚
    读李白《静夜思》
    楚国白公之乱
    伍员奔吴
    子产不毁乡校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
    关于《左传》的人物
    楚归晋知罃
    春秋左传启发国际关系新思考
    晋楚城濮之战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
    曹刿论战
    石碏大义灭亲
    展喜犒齐师
    宫之奇谏假道
    祁奚举贤
    《左传》内容简介
    黄帝在取得中央天帝的位置以前
    子产坏晋馆垣
    晏婴叔向论 晋季世
    《左传》百年完璧成一书
    温家宝引用《左传》勉励崔世安“慎始…
    晋国骊姬之乱
    晋楚鄢陵之站
    《左传》两篇
    齐晋鞌之战
    《离骚》是一篇自叙性抒情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嫦娥奔月的神话还见于较早的《归藏》…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世人
    羿或称夷羿(《左传》、《天问》),…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试论《左传》是事义兼传的儒学化史籍
    女娲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不仅是古文献的《左传》
    《左传》是根据《鲁春秋》编成的
    《左传》记事考
    《左传》之作者
    蹇叔哭师
    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
    《左传》《国语》筮例解析国学论文
    《左传》对社会组织机制的文化反思
    《左传》的作者
    《左传》疑义新证
    古伟瀛: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
    《左传》之作者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
    《左传》作者为左丘明辨
    左传简介
    《周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
    春秋左传后序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作
    左传简介
    源于<左传>的成语
    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羲和
    重温经典 娓娓重道《左传》故事
    《左传》和《战国策》都反应了一定的…
    左传的技巧
    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春秋左传
    《左传》的《崔杼弑其君》
    晋灵公不君
    《左传》艺术的“微雕”——谈《秦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