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Z >> 烛之武退秦师 >>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教学要求:
1. 学习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安危,勇赴国难的精神。
2. 理解本文运用洗练生动的语言刻人物,理解烛之武外交辞令的精彩之处。
3. 理解“因声求气”的含义,明白文言文诵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4. 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1.理解“因声求气”的含义,明白文言文诵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教时:
2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
要点:导言 因声求气的含义 明白文言文诵读的途径和方法。
一、 预习活动
1.查找《左传》的有关知识,记录在语文书上。
2.对照注释,朗读全文。
3.对着注释,结合上下文,翻译全文,尤其要弄清有关历史史实。
二、活动流程
(一)导言:
1.明白 “津梁”的含义
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四读”
读准字音,读清句逗,读对语气,读好节奏:
2.告知“因声求气”的含义:
因声,就是依靠响亮的诵读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话语情境。
求,捕捉也,探求也。
气,“气”含义之一,指作者发话的口气声气,遣词造句的特点;作品里一个个人物说话的口吻。含义之二,心绪心情心性,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情绪和感情态度思想,还有才气气质等。
“因声求气”的过程,就是要大家体味作者是怎样把自己或者作品里人物的情绪态度和思想熔铸在富有生气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里的,体味这种情绪态度和思想的特点,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节奏等表现出来。
(二) 、教师范读。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三) 、学生试读,要求:读者字音,读清句逗(提示句逗停顿的地方:主谓之间,句首虚词之后等)
(四)、学生分组分角色诵读。要求:一人读叙述文字,一人读轶之狐的话,一人读烛之武的话,一人读郑伯的话。在体味人物情绪态度和思想的基础上,读对语气,刻形象,显现性格。
(五)、抽一小组站起来读。
1.教师提示: 回忆《曹刿论战》,理解《左传》语言洗练干净但又生动的特点。体味生动在何处?
2.学生评点。
(六).师生共同研讨如何诵读第二节。
1、明白一个要点:心绪感情性格态度思想倾向的特点决定了声气口气语气的特点。语气不同,语调就不同。
2、讨论轶之狐的情绪感情和思想性格。
(1)明确:焦急担忧,危急中又不失卓见,推荐烛之武,且预测这样做的结局,非常自信。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国危矣,“矣”这个语气词要读好,“矣”,已然语气,表示事态紧急,要读出语气中的紧张,语调降调,要在主语“国”后停顿。下句要在“若”后停顿,“烛之武”重读,强调出来。“师必退”中的“师”后停顿,这三字要读降调,语气非常自信。
(2)一学生体验诵读。
3、讨论烛之武的情绪和感情及思想,看看如何诵读。
(1)明确:情绪或者心情:
壮年时期,烛之武不被重用,到了老年,尤其是到了国家危难关头,郑伯才来求他,烛之武当然有委屈,有不满,有牢骚和不平。所以他说“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今之老矣,无能为也已。”这些委屈话牢骚话,以及不平之气,
(2)明确表达这些情绪的语气词的作用和整句的读法。
提问一:“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中的“也”,表达什么语气?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作用是为了烘托强调下句的牢骚话“尤不如人”,因此,读“臣之壮也”这句,要读出舒缓语气下的不平之气,要读出“下文我还有话说”的味儿。而“尤不如人”,用降调,“尤”后要稍顿,“不如”要重读。通体看这一句,语调是先扬后抑,语速是沉缓的。
提问二:“今之老矣,无能为也已”。如何读?
方法提示:可以采取替换的方法,让学生体味语气和人物情绪。
可以先请学生翻译这一句,把“矣”和“也已”替换成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体味人物情绪,然后把握语气、语调和重音。
明确:“今老矣”中的“矣”,已然语气无疑,一腔怨恨牢骚。而“也矣”这个复合虚词,更是委屈不平之气的强化,如何体味这种心情呢?可进行翻译替换练习:“也矣”可换成“的罗”或者“的啦”。
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去读,去体味。进而捕捉人物的情绪,说话的语气语调和重音等。
研讨体味的基础上,再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烛之武的话。
4. 讨论郑伯的心情和语气语调。
明确:郑伯,自责,后悔,诚恳,开明。动之以情,晓之大义
诵读提示:语气诚恳,语调降调。
(七)、学生分角色演示读。

三、活动延伸
1.背诵全文。
2.分析体味烛之武外交辞令的精彩之处。

 

第二课
要点:体味烛之武外交辞令的精彩之处。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领。
一、 活动流程
(一) 抽背。
(二) 集体诵读第三节。体味烛之武外交辞令的精彩之处。

提示:
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显其勇。而他的能言善辩,则显其智。智在何处?
明确:说话讲方法讲艺术。
1. 翻译这一段
提示翻译要求和方法:
要求: 信,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
达,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特点,要美一些。
具体方法:
(1)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 换,就是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代汉语词语。
(3) 留,人名、地名、国名、年号等专有名词要留。
(4) 补,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
(5) 删,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某些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6) 调,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
提示例句
(1)“夜,缒而出”“以为东道主”——补,补主语“烛之武”,补“以”后的宾语“之”。
(2)“ 敢以烦执事”“行李之往来”——换,换“执事”为“您”,“行李”为“外交使节”。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何厌之有?——调和删,调“于君”于“有益“前。调“有”于“何厌”前。“何厌之有”中的“之”删调。

2.理解基础上指导诵读。
这段精彩在何处?
明确:讲究说话技巧和方法。欲扬先抑,正反说理,步步推进,直捣要害,水到渠成。
(1)先贬抑自己的国家。
例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让其放松戒备心理。这句要读得心平气和,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2) 再以退为攻。晓之以理——以害相劝。即点破这样做的危害,强调实质和结果。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说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要读得恳切平缓而又委婉。”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事实说话,语气非常肯定。“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渐高一些,反问语气要强化出来。“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点出事情这样做的危害,意在动摇秦伯之心,语气要沉缓稳健,重在攻心,当然要带一点儿挑拨意味。
(3)接着换一个角度,说不这样做的好处。即 以利相诱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4)直捣要害。即再进一步点出秦晋之间的嫌隙,叱责晋的背信弃义,指出晋的贪得无厌。进一步离间两国之间的关系,达到秦师退却的目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气势更盛的声讨,即叱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语气要激愤,语速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声讨的声气要突出,反问语气要强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句犹如利剑,直刺问题要害,让秦君猛醒。所以,反问语气更要显豁。 而“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要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与前面的“语急而急促”对比,形成“语缓而坚定”的态势。

总结:
一段仅仅125个字的说辞,如此声情并茂,情理交融,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句句中的,步步逼进,最后水到渠成地说服了秦君,挽救了郑国,真是精彩之至,不愧是古代一段非常出色的外交辞令。文章也就是通过这段外交辞令,最直接地刻了烛之武的形象和性格。大智大勇,勇赴国难,诚心可鉴。
二、活动延伸
1、整理课文有关的虚词、实词和句子,做在练习本上。
2、做《学习与评价》中有关的练习。第88页,完成“归纳整理”2、3、4。完成“积累与运用”中的1、2、5、8。
3、辩论辞练习。一个同学没交地理作业,理由是:我其它作业还很多,再说,地理是副科。作为好朋友,你如何劝其赶快交作业呢,请写一段不超过250字的劝说辞。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1
    古诗文翻译赏析 勾践灭吴(节选)《国…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勾践灭吴》赏析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左传》|烛…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
    13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译文|
    《勾践灭吴》(节选)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
    勾践灭吴(节选)
    《勾践灭吴》这样的删削不应该
    《勾践灭吴》说课稿(二)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大全
    读《左传》笔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勾践灭吴(节选)|教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多义词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关于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固定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多音字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形似字辨析
    千古一谋士 纵横天地间──《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生字注音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题解
    恩惠耶?教训耶?──《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双赢”理念
    《烛之武退秦师》参考图片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要求和理解记忆…
    佚之狐乃一只狐
    用六个字解读《烛之武退秦师》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
    例谈新理念语文教案的编写──《烛之…
    《烛之武退秦师》课本剧
    晋文公:传奇的霸主
    《烛之武退秦师》学法指津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读
    《烛之武退秦师》电子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整体把握
    《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烛之武退秦师》重难点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的“三巧”游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烛之武退秦师》涉及到的历史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的古今异义
    文约而意丰 辞婉而理骋──《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杂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疑难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入
    我教《烛之武退秦师》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人性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及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師(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杂谈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关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评说
    《曹刿论战》整体把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关于《曹刿论战》和《国殤》中的车战
    论鲁庄公的“鄙”
    读《曹刿论战》札记
    虽鄙不顽犹大智──为鲁庄公说句公道…
    《曹刿论战》中的管理艺术
    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
    《曹刿论战》新论
    《曹刿论战》反馈课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异曲同工,妙在“论战”──《殽之战…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形似字辨析
    为鲁庄公翻案
    反弹琵琶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后记
    《曹刿论战》素质教育新学案
    《曹刿论战》中心思想
    《曹刿论战》特殊句式
    《曹刿论战》人物描写
    《曹刿论战》结构分析
    我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
    《曹刿论战》写作特色
    《曹刿论战》疑难解析
    《曹刿论战》问题探究
    《曹刿论战》课文评点
    和谐社会以情为要──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重点难点指导
    《曹刿论战》难句解
    《曹刿论战》生字注音
    《曹刿论战》研讨与练习说明
    《曹刿论战》问题研究
    《曹刿论战》教学建议
    《曹刿论战》有关资料
    《曹刿论战》鉴赏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课文背景知识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注商
    浅谈《曹刿论战》的主题
    “情”是“实情”吗?
    《曹刿论战》课文题解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难句例解
    《曹刿论战》词类活用
    《曹刿论战》学法建议
    《曹刿论战》教学建议
    《曹刿论战》通假字
    《曹刿论战》字词解释
    《曹刿论战》多义词辨析
    《曹刿论战》词语古今异义
    《曹刿论战》多音字辨析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课时训练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测试题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