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曹刿论战 >> 正文

 

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

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   许传海     一、《曹刿论战》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写人?

  我所见到的一些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都没有明确地说这篇文章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写人。但从他们具体分析的文字来看,有时是看作侧重于记事,有时则当成侧重于写人,前后是矛盾的。例如,三段的大意一般都是这样概括的:第一段,写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战争的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胜利经验。这显然是把它看作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但是在分析写作特点时却又说:《曹刿论战》的重点不是记叙战争,而是记曹刿对战争的高见卓识,记他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这显然又是把它看作侧重于记人的文章了。

  究竟应该怎样看它呢?我认为《曹刿论战》不是侧重于记事,而是侧重于写人,因为它的重点是记叙曹刿的言行。我们逐段来看。第一段,先略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缘由和经过,再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三问三答,重点在于突出曹刿对赢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的看法。曹刿认为,冤狱少,民怨就小,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才 “可以一战”。这正是他的高见卓识,正是他比“肉食者”高明的地方。作者在这一段里主要是赞颂曹刿的这一点,并不是记叙战前如何进行政治准备的。鲁庄公的三答,不过是标榜他平时的“德政”,而不是介绍他专门为这次战争进行政治准备的情况。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引用这篇文章时,倒是说过这样一句:“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那是从分析以弱胜强的战例的角度说的,意在说明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作为一篇选进语文课本里记叙文来分析,就不能照搬毛主席的这句话。我们是分析、归纳文章的段意,不是分析、总结一次战例。第二段,虽然简略地记叙了作战的经过,但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却是曹刿的言行,读者最感兴趣的和集中思考的重点,也是曹刿两次说“未可”、“可矣”和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行动。而不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等战况。这里尽管尚未点明曹刿这样说、这样作的原因,但读者很自然地会想到:曹刿必有道理。因而油然而生敬佩之意。这一段实际上是埋下了伏笔,为下一段曹刿“论战”做了准备。所以,第三段是对第二段的补充交待,说明曹刿采取这种战略战术的道理,并不是什么“胜利后的总结”。文章用“公问其故”引出曹刿的“论”,是要进一步表现曹刿的高见卓识和军事才能,比第一段更加有力地说明他比“肉食者”高明。总之,写战前问条件,方战养士气,初胜察敌情,既胜论战术,都是突出曹刿这个人物。因此,《曹刿论战》的侧重点是写人,而不是记事。明确了这一点,概括段意和分析写作特点就会一致起来,不致前后矛盾。


二、应该怎样评价曹刿?

  我所见到的一些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一方面肯定了曹刿的深谋远虑、高见卓识和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又说他是“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样的评价很值得商榷。我认为只肯定他的见识和才能是不够的,说他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更是不恰当的。《曹刿论战》里的曹刿,除了见识和才能值得称颂外,还有两点也不应该忽视。

  一是他的爱国精神。在“齐师伐我,公将战”这样的关系到鲁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曹刿要求见庄公,说明他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鲁国胜负。当他问清了“何以战”之后,还是不放心,又进一步提出“战则请从”的请求,要给鲁庄公当参谋,当助手。这种以主人翁姿态主动积极地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爱国精神,是很值得赞扬的。

  二是他的勇毅精神。一个普通的人物入宫见国君,又是过问这么重大的国事,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入宫的后果如何,很难预料。其乡人劝阻他不要参与,恐怕不一定是看不起他,很可能是为他担心。但是曹刿置个人于不顾,未听劝阻,还是毅然地进宫了。这种勇毅精神更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这样一位可敬的曹刿,却被扣上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大帽子,这是很不公平的。面对外国强敌的进攻,曹刿挺身而出,主动为鲁庄公出谋划策,最终击败了齐师,这首先是符合鲁国人民利益的,因此曹刿的行动应该肯定,无可非议。如果一定要对曹刿的行动作“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阶级分析,那么曹刿的聪明才智也就不值得赞扬了。连抵御外敌都要当作“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加以批判,那么我们的古人还有哪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可言呢?


三、应该怎样看待鲁庄公?

  鲁庄公是《曹刿论战》里另一个重要人物,但是许多分析文章都把他忽视了,即使有提到他的,也是把他当作反面人物捎带贬低几句。我认为,忽视他不对,片面地贬低他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全面地、正确地看待《曹刿论战》里的鲁庄公。鲁庄公固然有鄙陋的一面(这里不详说了),但是也有可称道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民主作风。从文章的记叙来看,曹刿不过是个非“肉食者”的下层小人物,而鲁庄公则是一国之君,一卑一尊,地位相差可谓悬殊矣!然而,当外敌当前,曹刿出于一片爱国之心,请求见庄公,庄公热情地接见了他。曹刿入宫后劈头就问:“何以战?”简直有点质问的口气,鲁庄公不仅不反感,还很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作了答复,并且答应了曹刿“战则请从”的请求。与之同乘一辆战车,言必听,计必从,结果“齐师败绩”,鲁军大胜。战争结束后,鲁庄公还谦虚地“问其故”。鲁庄公允许非“肉食者”参与军国大事,不自以为是,虚心听取下层普通人物的意见,这在那个时代确实是一种难得的民主作风,是应该肯定和称赞的。试想,如果不是这样一个鲁庄公,曹刿岂不是徒有爱国热情?其聪明才智又怎能得以充分发挥?我们不应因为他是一个国君,就不愿和不敢说他几句好话。文章是这样表现他的,我们就应该这样评价他,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第1期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曹刿论战,左丘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1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古诗文翻译赏析 勾践灭吴(节选)《国…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勾践灭吴》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13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
    读《左传》笔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大全
    勾践灭吴(节选)|教学
    《勾践灭吴》说课稿(二)
    勾践灭吴(节选)
    《勾践灭吴》(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勾践灭吴(节选)译文|
    《勾践灭吴》这样的删削不应该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左传》|烛…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入
    用六个字解读《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及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参考图片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晋文公:传奇的霸主
    《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双赢”理念
    恩惠耶?教训耶?──《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关于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文约而意丰 辞婉而理骋──《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涉及到的历史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例谈新理念语文教案的编写──《烛之…
    《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
    《烛之武退秦师》课本剧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整体把握
    《烛之武退秦师》疑难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读
    《烛之武退秦师》学法指津
    《烛之武退秦师》多音字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三巧”游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的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重难点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
    烛之武退秦師(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千古一谋士 纵横天地间──《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要求和理解记忆…
    《烛之武退秦师》固定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形似字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多义词辨析
    佚之狐乃一只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人性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生字注音
    我教《烛之武退秦师》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杂谈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电子教材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秦…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为鲁庄公翻案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教学杂谈
    异曲同工,妙在“论战”──《殽之战…
    《曹刿论战》人物描写
    读《曹刿论战》札记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反馈课例
    论鲁庄公的“鄙”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
    虽鄙不顽犹大智──为鲁庄公说句公道…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我读《曹刿论战》
    关于《曹刿论战》和《国殤》中的车战
    和谐社会以情为要──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素质教育新学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问题探究
    反弹琵琶
    《曹刿论战》疑难解析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新论
    《曹刿论战》特殊句式
    《曹刿论战》中心思想
    《曹刿论战》结构分析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
    《曹刿论战》写作特色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曹刿论战》难句例解
    《曹刿论战》词语古今异义
    “情”是“实情”吗?
    《曹刿论战》课时训练
    《曹刿论战》整体把握
    《曹刿论战》问题研究
    《曹刿论战》研讨与练习说明
    《曹刿论战》教学建议
    《曹刿论战》中的管理艺术
    《曹刿论战》有关资料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课文背景知识
    《曹刿论战》难句解
    《曹刿论战》学法建议
    浅谈《曹刿论战》的主题
    《曹刿论战》鉴赏
    《曹刿论战》注商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教后记
    《曹刿论战》教学建议
    《曹刿论战》课文题解
    《曹刿论战》课文评点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生字注音
    《曹刿论战》多音字辨析
    《曹刿论战》形似字辨析
    《曹刿论战》测试题
    《曹刿论战》通假字
    《曹刿论战》重点难点指导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词类活用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字词解释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关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评说
    《曹刿论战》多义词辨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