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Z >> 烛之武退秦师 >>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福州外国语学校  唐碧云

 

教学内容

《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他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烛之武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说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品味,认真阅读。关于阅读,我们说就是要走进文本,跟作者进行对话。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阅读就是把不在跟前的作者叫到跟前,把去世的作者唤醒,叫到对面来,与他促膝谈心。我们也希望今天这节课大家能够透过文本,穿越时空,真正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

二、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

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根据要求,认真品味第三段,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请大家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写在刚才发下去的专用纸上。抓住关键词语,仔细阅读第三段,作好圈点钩划。

1.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围绕烛之武说辞进行理解,感悟,评析,赏析。

学生阅读品味,教师随机指导。(新版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本基本上能疏通文章,教师只须适当点拨即可。因而教师应放下心寻找有“阅读”的教学切入点。)

三、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对哪些语言最有感觉?哪些是你最喜欢的?你觉得它好在哪里?你怎么点评的?其他同学认真地听,同时选取你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生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点出越过晋,令郑成为秦的边邑是很困难的。这只会削弱秦国的力量而扩大了晋国的领土。从各为其利的角度动摇秦伯,激起秦、晋之间矛盾。

师提醒:不是“激起矛盾”,而是“揭示矛盾”。可批注为“揭示矛盾”。

生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用委婉的语气游说秦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来意,然后以一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客气的说法,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可看出烛之武的礼貌很好。

师提醒:“委婉”应作为旁批,注在旁边。

师补充:烛之武并非开门见山,而是“夜缒而出”是很隐秘的;另外课文客观地介绍是先谈晋国后谈秦国,“秦、晋围郑”把秦放在晋的前面凸显秦的优势,且“郑既知亡矣”的“既”明确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

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点明保留郑国对秦国的种种利益且无害于秦国,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回顾历史,从历史史实上说明晋国言而无信。

师提醒: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成“援史”,“援用历史”旁批。

师补充:从晋国的野心来说,它是不会满足的。就算使郑国成为了它的边境也不会停止,东扩必要西拓,到时必定会损害到秦国的利益。

生4:“邻之厚,君之薄也”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了秦国灭掉郑国对秦、晋两国的利弊关系,语言简短,却字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句句都像刀子一样直接撼动秦伯的心,令其动摇与晋的盟约关系。

师提醒:“邻之厚,君之薄也”并非没有依据(出示秦晋围郑形势图),“越国以鄙远”分析灭亡郑国只对晋有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对比”应旁批。

师补充:圈点勾划的还要补充“厚”、“薄”、“肆”、“唯”、“易”等字。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烛之武伶牙俐齿、说理透辟、语惊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谓“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们来看看古人的评点。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师:这里有两个字的读音大家要注意。一个是悚(sǒng);另一个是彀(gòu)中,即圈套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读一遍。

师:两人的评点有些语句难了点,老师给大家作个解释。“悚动”:轰动效应;“起见”:着想;“层折” :层次;“曲折”:很有层次感。那么这里“国”是指哪个国家呢?

明确。请学生试着翻译。

师:金圣叹 、林云铭为什么会这样批注呢?他们是从哪里感悟出来的?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样的评价是否有道理?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思考 、讨论、发言。

注意引导方向,引入评注联系课文进行讨论,通过评价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文本的阅读赏析上。

师:金圣叹批注说辞委婉。这点其实从第一句就可以体会到,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第一段客观介绍时都是说:“晋侯,秦伯围郑”,可是烛之武的第一句话却是“秦晋围郑”,这里烛之武有目的满足秦国的自大心理,暗指郑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秦国的手中。短短125字,表现出他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我们在为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义无反顾的爱国情怀所感动的同时,更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机智善辩的口才而折服,一番说辞,足以让烛之武扬名天下。请大家齐读一遍,感受其强大的语言魅力。

四、学生再齐读课文

五、深入探讨

师:大兵压境,烛之武未费一兵一卒,却使得两支大军自动撤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在一个“退”字,凭何而退?凭的是精妙的说辞和言语策略,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为什么能说服秦君?有什么技巧?

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生:烛之武用简短的的语言就抓住秦“图利”的特点,层层深入,最终说服秦伯退军,“且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师补充:抓住“利”,抓住各国皆为本国利益着想的心理来游说,游说的技巧就在于此。事实上,一个有个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映衬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

列出烛之武的游说层次:

围郑 郑既知亡 坦言知亡 避其锐气 以退为进

亡郑 晋厚秦薄 阐明利害 动摇秦军 反面说理

存郑 君亦无害 诱之以利 拉拢关系 正面说理

援史 朝济夕设 揭示矛盾 瓦解同盟 明事寓理

看今 阙秦利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析事推理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动之以利、晓之以理,而非据理质问、苦苦哀求。

夸张手法突出事态变化之速,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师:烛之武能说服秦伯退兵,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利用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同学们,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春秋无义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深入作者的精神境界,知其褒贬好恶),正如同学所分析的那样,秦国与郑国无怨仇。秦晋联盟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秦晋之好,其二是秦国也想借机扩张土地,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因而秦伯一旦发现无利可图反而会损害自己时,就必然认识到晋是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三好好体会一下。

出示幻灯:课后练习三。其中重点字词变为红色。教师提醒红色字体的词义

出示幻灯:课后练习三的译文。依时间而定,如时间允许,由学生翻译。

师: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必定深谙此道,把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他手段更见效,《烛》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中国传统的谋略,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还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坐收渔翁之利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之于晋……相结之厚也”,像这样长久的“秦晋之好”也可以因为国家的利益而被抛弃,所以,烛之武就是因为抓住了各国君主“图利的心理”,说服秦军。其实郑伯说服烛之武也有一个“利”,只不过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合在一起,以国家利益为主。再看晋文公不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不是真的因为“不仁”?显然不是,若真的不仁,也就不会发动战争了,实质是对形势的谨慎判断——假若跟秦军对阵,胜败之数难料。因此,晋文公毅然撤军,可以说晋文公的隐而不发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我们说语言也是很锋利的武器,试着学习烛之武设计一段谈话劝说你的一位沉溺于网络的好友,思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打动他。

教后反思:

1.本文实际上主要分析烛之武说辞的特点:委婉、层折。这两点说清即可。为说得更透彻,其实可以采用比较感悟法,让学生再找出能体现委婉、层折的字、词、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委婉,单刀直入怎么讲?如果不曲折怎么说?让学生试着说出来。2.研讨与练习三放在课堂中解决较好,但最好让学生来领悟,不要由老师代为翻译,特别是“怵”、“翻然”等要让学生细细琢磨。因为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3.让学生圈出关键词,不能忽略了“厚”、“薄”、“肆”等词,不能忽略了“话中话”,金圣叹批注时常常只批一个字,这点应跟学生说明。4.让学生阅读这一环节可以修改为让学生读一次,教师点评,再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如此让学生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仔细揣摩比较,效果会更好。5.“夜缒而下”应该拓展讲,可结合练习一。6.关于“利”字可以讲得更深,更透彻些。7.关于说辞的逻辑性,层层深入,启发或讲解还应更深一点。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1
    古诗文翻译赏析 勾践灭吴(节选)《国…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勾践灭吴》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13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勾践灭吴》(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勾践灭吴(节选)|教学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
    勾践灭吴(节选)
    勾践灭吴(节选)译文|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
    《勾践灭吴》这样的删削不应该
    《勾践灭吴》说课稿(二)
    读《左传》笔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大全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左传》|烛…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多义词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关于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固定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多音字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形似字辨析
    千古一谋士 纵横天地间──《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生字注音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题解
    恩惠耶?教训耶?──《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双赢”理念
    《烛之武退秦师》参考图片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要求和理解记忆…
    佚之狐乃一只狐
    用六个字解读《烛之武退秦师》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
    例谈新理念语文教案的编写──《烛之…
    《烛之武退秦师》课本剧
    晋文公:传奇的霸主
    《烛之武退秦师》学法指津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读
    《烛之武退秦师》电子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整体把握
    《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烛之武退秦师》重难点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的“三巧”游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烛之武退秦师》涉及到的历史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的古今异义
    文约而意丰 辞婉而理骋──《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杂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疑难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入
    我教《烛之武退秦师》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人性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及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師(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杂谈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关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评说
    《曹刿论战》整体把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关于《曹刿论战》和《国殤》中的车战
    论鲁庄公的“鄙”
    读《曹刿论战》札记
    虽鄙不顽犹大智──为鲁庄公说句公道…
    《曹刿论战》中的管理艺术
    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
    《曹刿论战》新论
    《曹刿论战》反馈课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异曲同工,妙在“论战”──《殽之战…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形似字辨析
    为鲁庄公翻案
    反弹琵琶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后记
    《曹刿论战》素质教育新学案
    《曹刿论战》中心思想
    《曹刿论战》特殊句式
    《曹刿论战》人物描写
    《曹刿论战》结构分析
    我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
    《曹刿论战》写作特色
    《曹刿论战》疑难解析
    《曹刿论战》问题探究
    《曹刿论战》课文评点
    和谐社会以情为要──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重点难点指导
    《曹刿论战》难句解
    《曹刿论战》生字注音
    《曹刿论战》研讨与练习说明
    《曹刿论战》问题研究
    《曹刿论战》教学建议
    《曹刿论战》有关资料
    《曹刿论战》鉴赏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课文背景知识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注商
    浅谈《曹刿论战》的主题
    “情”是“实情”吗?
    《曹刿论战》课文题解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难句例解
    《曹刿论战》词类活用
    《曹刿论战》学法建议
    《曹刿论战》教学建议
    《曹刿论战》通假字
    《曹刿论战》字词解释
    《曹刿论战》多义词辨析
    《曹刿论战》词语古今异义
    《曹刿论战》多音字辨析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课时训练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测试题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