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G >> 勾践灭吴(节选) >> 正文

 

古诗文翻译赏析 勾践灭吴(节选)《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为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之败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种进见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以便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它。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议。终于使文种动身出使吴国。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就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也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勾践的地盘,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达百里。勾践就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告诫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百姓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还做不到这样,将率领你们夫妇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他的父母也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哭得像死了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达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体面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切磋磨砺义理。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礼待他们。勾践亲自用船装着大米和肉食巡行各处,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却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勾践答应了,于是招来大家告诫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不担心自己的人力不够用,担心的是自己缺少羞耻之心。现在夫差那边穿着水犀皮制成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不担心自己缺乏羞耻之心,却担心他的士兵数量不够多。现在我将帮助上天消灭他。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进同退。前进就想到将得到赏赐,后退则想到要受到惩罚;像这样,就有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还有谁像我们的国君能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能不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这个地方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于是灭掉了吴国。  
  

赏析一: 
勾践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勾践灭吴》生动地记载了越王勾践由败转胜的历史过程。 
《国语》擅长记言。通观全文,没有对战争刀光剑影的描写,重点写的是人物的语言,写战前的准备。作者从越王退守会稽山写起。由于勾践不听范蠡的劝告,贸然出兵攻打吴国,结果大败而归,带领五千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山,国家危在旦夕。勾践有此教训,开始接受别人的意见了。“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话很谦虚,态度也很诚恳。不过“共知越国之政”还是暴露了勾践虚伪的性格。司马迁在《越王勾践世家》中写道:“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于处安。”在国家危急,用人之时,勾践格外谦卑。文种的话说得毫不客气,“无乃后乎”简直就是在谴责勾践不听忠言而遭此大难。如果在平时,勾践可能会暴跳如雷,但此时他非但不发怒,反而用“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还握住文种的手“与之谋”,真正表现出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勾践不但善于取得大臣的信任,而且还善于笼络国民人心。他的“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这番话很能打动国民。统治者说几句“罪己”的话,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善于在关键的时候谴责自己几句,这样可以得到原谅甚至拥护。勾践深谙此理,所以,对勾践语言的描写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勾践的语言最精彩的地方在倒数第三段。国之父兄请求出兵与吴国作战。勾践先假装推辞一番:“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你看,勾践说得多么好听。他一再认罪,揽过于身,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激励国人,与吴国决一死战。这种决战的信心究竟有多大?在他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他是不肯贸然出兵的。但是他的话确实起到了激励国人的作用。他们表态说:“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不敢尽力者乎?请复战!”这话说到勾践心坎里去了,他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士气,他要的就是国人为他拼死效力。于是,他看到时机成熟了,便发兵攻吴。当吴王夫差请求讲和时,勾践说:“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夫差羞愧得无地自容。历史是这样无情,由于自己过去的“宽容”,错过了灭越的机会,现在勾践东山再起,大兵压境,却求生不许。这表现了勾践清醒的头脑。总之,勾践的语言表明他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具备了这样几个要素:(一)能屈能伸,为报仇什么罪都可以受,什么苦都可以吃。(二)取得国人的信任,进而让他们为自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三)制定合理的奖励措施,解除国人的后顾之忧。总之,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收买人心,使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万众一心,共渡难关。(四)头脑清醒,决不沽名钓誉,决不心慈手软。这对于任何一个政治家都有启发意义。 
勾践采取的措施很值得研究。他把自己行动的准则定位于百姓的好恶。“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就是以百姓为转移,百姓拥护的就努力去办,百姓厌恶的就坚决制止。不管他的动机如何,这实在是一种民本思想的体现,难能可贵。他首先发展人口。他知道,没有人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人口少了力量就受到限制。他发展人口注重人口质量,既鼓励生育,又要体质健壮。他还注意到了对社会贤达人士的优待,并制定特殊政策,使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让他们出谋划策。他广罗人心,即便是流浪的孩子也得到照顾。他还有一条让人心服口服的纪律:“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何人不服?勾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国人,征服了国人。
除了勾践这个主要人物外,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颇有特色。文种说话不多,但句句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子胥的话则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本文还有几处写得很精彩:(一)“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这二十一个字整饬有序,朗朗上口,有一种节奏感,表现了作者语言运用上的杰出才华。(二)“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多么生动感人的场景!就好像一幅幅电影面从眼前闪过,那么熟悉。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却仿佛历历在目。(三)“是故败吴于囿,又败至于没,又郊败之。”究竟怎么打的,战争场景如何,作者一概省去。因为有了前面勾践一系列的有利措施,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加上复仇心理,哀兵必胜,用不着费笔墨写战争,胜负早就分明了。   
  

赏析二: 
《勾践灭吴》是一篇好文字,它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说别具风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记录,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的著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闻更为丰富。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先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委婉。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情节安排方面和小说不同,它并不追求错综复杂、紧张惊险,而是讲究节奏适度、曲折尽情。《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明明是越兵溃败,退守于会稽山上,国家危在旦夕之间;作者却不紧不慢地叙述勾践的求贤和文种的进见。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果然,继这个精彩的开头之后,文章自然地转入第2段,推出那幕更为精彩的外交斗争场面:文种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胥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奈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从文章的开头起,到第2段结束止,情节曲折而节奏适度,似乎是山穷水尽,转瞬间就柳暗花明,这就是优美散文的艺术魅力。文章的第3段,承接上文,作者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经过:对外“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对内抚恤战后的百姓,率领他们休养生息,这就是全篇的主题,即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有能力洗雪国耻。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两段文字,情节仍有起伏,节奏仍然适度,保持了整篇文章风格的统一。 
再说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在勾勒人物形象方面和小说不同,它无意塑造丰富多彩的典型形象,只不过借助历史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而已。这类历史散文的优秀代表往往能够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勾践灭吴》正是如此。在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漫长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他那番巧妙传神的外交辞令最足以显示他的性格与才华。 
三说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一篇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在锤炼语言方面是讲究字约义丰的。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看外交辞令,确实是巧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使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更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万名兵士伺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最后说说经验教训之深刻。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寓深刻的经验教训于客观的历史事实之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而《左传》《国语》《战国策》就是这一传统的最早的体现者。《国语》这部著名的历史散文著作,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一些片段的史实,内容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它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没有定论。从内容推测,作者是战国初期一位熟悉各国情况、熟悉历史掌故而具有比较进步的思想的散文家。《勾践灭吴》可以称之为《国语》的压卷之作,它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在本书叙述越人贿赂吴国太宰而终于达到求和目的之后,读者自然会慨叹:“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或者当你读完全篇,掩卷思之,也许会想起欧阳修那两句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三部历史散文著作均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们的名篇往往提供这样的历史经验:否定天地鬼神的绝对权威而重视“民”的作用。《勾践灭吴》中有两句龙点睛之笔:“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这确确实实是一条最深刻的历史经验,也确确实实帮助了那些有政治远见的古代统治者,提醒他们: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课文大意 
这篇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遂使之行成于吴”),写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勾践退守会稽山后,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广招贤良,共治国事,以图复兴越国大业。他听从了文种的劝谏,并派文种去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说于国人曰”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为了复仇,勾践对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经过十年的养精蓄锐,复仇的条件完全具备。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曰”到结束),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由于勾践深得民心,父老兄弟摩拳擦掌,同仇敌忾,勾践一声令下,“进则赏,退则罚”,于是越国大举进攻吴国,而且屡战屡胜,一直打到吴国都城,灭掉吴国。 
文章叙事平实清晰,有选择地叙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了勾践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塑造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  
  

助读材料 
1.关于《国语》作者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书·司马迁传》 
左丘明……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迄鲁悼智伯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以为《国语》。 
──韦昭《国语解·叙》 
昔左丘明将传《春秋》,乃先采列国之史,国别为语,旋猎其英华,作《春秋传》。而先采集之语,稿具存,时人共传习之,号曰《国语》,殆非丘明本志也。故其辞多枝叶,不若内传之简直俊健,甚者驳杂不类,如出他手。盖由当时列国之史,材有厚薄,学有浅深,故不能醇一耳。不然,丘明特为此重复之书。何也? 
──《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三“经籍十”引 
2.关于《国语》的评价 
左氏《国语》,其文深宏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柳宗元《非国语·序》 
《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 
──《释名·释典艺》 
《国语》一书,深厚浑朴,《周(语)》《鲁(语)》尚矣。《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齐语》单记桓公霸业,大略与《管子》同。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九引陶望龄语 
吾读《国语》之书,盖知此编之中,一话一言皆文、武之道也。而其辞宏深雅奥,读之味犹隽永。然则不独其书不可訾,其文辞亦未易贬也。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九引戴仔语
柳州作《非国语》,而文学《国语》。 
──刘熙载《艺概·文概》 
此书不专载事,遂称《国语》。先儒太史公变编年为杂体,有作古之材。以余观之,殆仿《国语》而为之也。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引戴元语 
作者介绍: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附录:课文删节的部分 
《勾践灭吴》原文较长,选入教材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对原文作了删节。共删去了两段。一段是大夫种的说辞: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彻声闻于天王:声音直达吴王。彻,达。天王,指吴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意思是说,越王的军队,不值得您再来讨伐了。师徒,指军队。辱,谦词。〕,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赂君之辱〕意思是说,奉献给国君,酬谢国君的辱临。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勾践女女于王〕请求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女奴。女于王,在王那里作女奴。〕,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惟君左右之:任凭君的调遣〕。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系妻孥(nú):把妻子和儿女都拘囚起来。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致死:效死〕,乃必有偶〔乃必有偶:意思是说,知道不免于死,拼命战斗,一人必有两人之用。偶,两个。〕,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事君:伺候君王。这是婉辞,意思是说,与夫差作战。〕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这些人,不如得到越国。“与其……宁……”,表示在二者之中有所选择的时候,舍其前者,取其后者。〕,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子胥:即伍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被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三江:说法不一,一说指吴江(吴淞江)、钱塘江和浦阳江。一说指岷江、松江(吴淞江)和钱塘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上党之国:指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虽悔之,亦无及已: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已,同“矣”。〕。”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太宰(pǐ):即伯,太宰为官名,吴国大臣。〕,曰:“子苟〔苟:如果,假如。〕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谏曰:“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成,达成协议,讲和。去,离开。〕。 
另一段是夫差对勾践的请辞: 
(又郊败之)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请达王甬、句东:我要把你送到甬、句以东去。达,遣送。甬,甬江。句,句章(现在浙江省慈溪县西南)。〕吾与君为二君〔吾与君为二君:意思是说,我同你仍然算是两国的国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礼先壹饭:按长幼之礼说,我(夫差)比您(勾践)多吃了几年饭,年岁大一些。这是想以长幼的关系请求饶恕。壹,同“一”。〕也矣。君若不忘周室〔不忘周室:吴国是周朝的同姓,所以夫差这样说。〕而为弊邑宸宇〔为弊邑宸(chén)宇:做吴国的庇覆者。弊,也作“敝”。宸,屋檐下承接流水的东西。宇,屋边,檐下。〕,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其次也:进驻呈历都城吧。次,舍,驻。〕。”(遂灭吴)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勾践灭吴(节选),国语,左丘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古诗文翻译赏析 勾践灭吴(节选)《国语》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1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勾践灭吴》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13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
    读《左传》笔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大全
    勾践灭吴(节选)
    《勾践灭吴》说课稿(二)
    《勾践灭吴》(节选)
    勾践灭吴(节选)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勾践灭吴(节选)|教学
    《勾践灭吴》这样的删削不应该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左传》|烛…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资料
    我教《烛之武退秦师》实录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
    用六个字解读《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及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关于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晋文公:传奇的霸主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双赢”理念
    恩惠耶?教训耶?──《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参考图片
    《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文约而意丰 辞婉而理骋──《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涉及到的历史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例谈新理念语文教案的编写──《烛之…
    《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
    《烛之武退秦师》课本剧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整体把握
    《烛之武退秦师》疑难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读
    《烛之武退秦师》学法指津
    《烛之武退秦师》形似字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三巧”游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生字注音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重难点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要求和理解记忆…
    佚之狐乃一只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千古一谋士 纵横天地间──《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人性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多义词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的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固定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多音字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入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師(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杂谈
    《烛之武退秦师》电子教材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秦…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教学杂谈
    反弹琵琶
    读《曹刿论战》札记
    《曹刿论战》写作特色
    《曹刿论战》新论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反馈课例
    论鲁庄公的“鄙”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为鲁庄公翻案
    异曲同工,妙在“论战”──《殽之战…
    关于《曹刿论战》和《国殤》中的车战
    和谐社会以情为要──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素质教育新学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问题探究
    《曹刿论战》课文评点
    虽鄙不顽犹大智──为鲁庄公说句公道…
    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
    《曹刿论战》教后记
    《曹刿论战》特殊句式
    《曹刿论战》中心思想
    《曹刿论战》结构分析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疑难解析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曹刿论战》学法建议
    《曹刿论战》中的管理艺术
    《曹刿论战》鉴赏
    《曹刿论战》测试题
    《曹刿论战》课时训练
    《曹刿论战》整体把握
    《曹刿论战》问题研究
    《曹刿论战》研讨与练习说明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有关资料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难句例解
    《曹刿论战》难句解
    浅谈《曹刿论战》的主题
    《曹刿论战》教学建议
    《曹刿论战》注商
    “情”是“实情”吗?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建议
    《曹刿论战》多义词辨析
    《曹刿论战》重点难点指导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课文题解
    《曹刿论战》生字注音
    《曹刿论战》多音字辨析
    我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字词解释
    《曹刿论战》词类活用
    《曹刿论战》通假字
    关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评说
    《曹刿论战》课文背景知识
    《曹刿论战》词语古今异义
    《曹刿论战》形似字辨析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人物描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