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了解《左传》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师点拨法、总结检测法
学习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教师导入:
同学们,自古战争都是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惨不忍睹的,自古战争也是胜负难以预料的。有的以大欺小,有的以弱胜强,也有的早胜晚败,也有的起死回生……但战争总有一个共性特征,即双方对垒,阵营相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是一个古稀老人打退了一支强大的部队,你相信吗?是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烛之武。这个老人是如何“退”掉“秦师”的呢?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
相关知识: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2、《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合称《春秋三传》。
3、记叙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外交事件,也描绘了一些人物琐事。
4、长于描写战争、记人辞令和叙事,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一、学生初读疏通字词句,领悟全文大意。——合作学习结合课本注释、同桌询问、查阅工具书,完成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探讨。
二、学生再读明白整体大意、段落结构和全文事理的探讨。——个人思考加交流,完成对文章主旨内容及人物性格的探讨。
三、学生三读加深印象,生成新的认知。
四、梳理总结巩固。——多媒体课件展示,将全文的知识系统化明晰化。
1、梳理结构: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1)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2)亡郑只对晋有利。
(3)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4)晋贪而不义。 第四段:晋被迫退兵。或晋军撤离。 2、梳理主旨:
(略)本文通过对烛之武的言行记录表现了烛之武的智、勇、义。
(详)本文记叙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说服秦军撤兵。他利用分化瓦解的方法,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勇敢智慧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和杰出的外交才能。 3、梳理技巧: (1)侧面描写: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2)语言简练和严谨的外交辞令: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3)叙事详略得当:烛之武的言行详叙;其他方面如退师的前因后果、君臣百姓等待的情况、秦晋军队君臣的骄横得意等均为略写。从而做到了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4)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大国压境形势危急——佚之狐荐烛之武“师必退”——烛之武辞——郑伯自责——公从之。
秦国退兵——子犯请击之——晋公冷静分析。文章张弛有度,增强了感染力。
4、人物形象分析:
烛之武:智勇义。烛之武不顾年迈体弱,临危受命,突出了他的“义”,“夜坠而出”四个字用于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切地突出了他的“勇”。面见秦君,慷慨陈词,言简意赅,入情入理,体现了他的“智”——大义大勇大智。
五、本课时回顾与反思。
六、布置作业:思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 重要实词: 1、贰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二”的大写,国家不能承受二主,您准备怎么办呢?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 副职 他在朝廷任命正卿副卿以上的官员 ③贰则疑惑
不专一 不专心就会产生疑惑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离心,背叛 诸侯的礼品如果放在官府那么诸侯就会产生二心. ⑤不迁怒,不贰过
再,重复。 不迁移自己的愤怒,不重复过错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因为他对晋国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边远的地方。 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二个和尚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庸俗,鄙陋。当官的人庸俗,不能够从长远考虑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看不起,轻视。我都有礼,他还是看不起我。 3、许 ①许君焦、暇……
诺许、答应。答应给你焦暇两地 ②杂然相许
赞同。(大家)议论纷纷地赞同他。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约数。潭水中大约有百条鱼。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处所,不知先生是哪里人 4、阙 ①城阙辅三秦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què 城楼、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衮职有阕 衮职(代指穿着高级礼服的官员)有过失
quē 过失,疏失 ③阙如 quē通“缺”,欠缺,空缺 5、微 ①国势衰微
衰败 。 ②(曹)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卑贱 ③微言大义(成语)
幽微,精妙。 ④见微知著(成语)隐蔽,不显露。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6、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坏,破旧。派史官替换掉破义草鞋.
②敝人
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惫
④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衰败
二、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四、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②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③秦伯说
(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五、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六、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七、翻译下面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 2、①敢以烦执事 ②唯君图之
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情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未能在早前使用您,现在情势危急了却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4、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国势增强了,就显出您的国家力量薄弱了。 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秦国的外交使节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如果不去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7、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有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8、烛之武的话中表现外交词令中婉曲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10、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八、解答课后作业:
作业一、
1、秦晋为什么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是关键?
“阙秦以利晋”是关键。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4、晋文公为什么不原意向秦军进攻?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去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表现了晋文公冷静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作业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解释下列单音节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
课堂反思与回顾。
布置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