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勾结起来攻打郑国。此时的郑国已经大不如前了,国力式微。晋国要打郑国的原因就是郑文公当年对重耳不尊重。当年叔詹劝告郑文公要礼遇重耳,可是郑文公不听劝告。在这一点上,曹国僖负羁的老婆可谓有先见之明,直接劝告自己老公讨好重耳。现在好了,当年的丧家之犬要反咬回来了,郑文公想必后悔不迭。
郑国也不是没有人才,佚之狐和烛之武都可以说是人才了。佚之狐有伯乐的眼光,他知道烛之武能够不战而屈敌之兵。郑文公在国家危亡的情况下,终于还是得听从佚之狐的建议,去求烛之武。郑文公当年不听叔詹的建议,得罪了重耳,我想这和郑文公的为人有关,这个君主目中无人。这一点可以在烛之武的话里的到验证,“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烛之武同志老迈,但是愤青,心中不平,我年轻的时候你瞧不上我,现在你倒想起我了。郑文公到底是胸怀大一点点,“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以前都是我不好,你就赶紧吧,国家亡了,你小子也没好果子吃!
真够累的,国都被围困了,同志们只好把烛之武同志用绳子顺到城门外,可是不敢打开城门阿。烛之武用三寸不烂之舌,把秦穆公说服了,“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段话有两方面:一是灭郑是个战略失误,二是抓住晋国历史上的不讲信誉,损害了秦国的利益(指晋惠公夷吾做下的丑事)。两方面归结到一点:利益。
从版图上看,由西到东为秦、晋和郑。秦穆公和晋文公一起打郑国,就算最后胜利了,分到了土地,也要隔着秦本土而治。这一点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我们看到在战国时期,秦国采取的远交近攻策略,才是最合适的。
以前,人们把烛之武之类的人叫做说客,今天我们称之为外交家。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便是一桩典型的范例。 说客的大脑不简单,他们能抓住核心厉害关系,以打动人。他们的言辞往往能挑拨离间、拖延时间,某些程度上能改变历史。 利益原则便是行 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谐此道。诸侯国的战争,皆是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 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它手段更见效。
如今的国际关系,国家利益也是如此。 交换,必须让对方有利可图。如果秦穆公觉得无利可图,会甘愿罢休吗?所谓挑拨离间,多半也要利用人们觉得有利可图的心理。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中国传统的谋略之术,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古人先贤的智慧可谓光耀千秋,只可惜到了现在,人们往往把这些智慧用到了不合适的地方----勾心斗角。权谋智慧用错了地方,也只是鬼蜮伎俩,让人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