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G >> 勾践灭吴(节选) >> 正文

 

勾践灭吴(节选)|教学

教学目的:在自读的基础上理解较为重要的文言实词;
进一步辨析虚词中的介、副词;
认真诵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中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沉沦,克己自励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实施:
1.板书:勾践灭吴(《国语》)      国别体
独立  串解课文
分辨虚词(介、副)
讨论  理解人物
2. 难句释疑(课前同学相互解疑,教师个别点拨)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管理。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希   资,储备   希,细葛布
无乃后乎   无乃,恐怕,副词。
遂使之行成于吾   成,达成讲和。
仇雠敌战之国   雠,仇敌。
将不可改于是矣   于是,这种局面。
子苟赦越国之罪   苟,如果。赦,赦免。
服之而已   服,使动。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其,自称代词。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以,因而。中原,泛指原野。
于是葬死者   于是,自此。
去民之所恶   去,远离,不做。
卑事夫差   卑,谦卑地。
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使…为奴仆。
广运百里   广运,方圆,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同率。蕃,繁殖、生息。
壮者无取老妇   取,娶。
公与之母   与,提供。
公与之饩   饩,食物。
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
纳宦其子   宦,使学和养。
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切磋。
必庙礼之   庙,在庙堂上,名作状。
十年不收于国   收,征收。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耻,使…受辱。
今越国亦节矣   节,克制。
请姑无庸战   无庸,不用。
越四封之内   封,境。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衣,穿着。
国人皆劝   劝,鼓励。孰是君也   是,这样。代词。
3.大家做:虚词用法小归类(课前):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①执其手而与之谋。②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例:其达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介词,例1: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于是”属介宾短语。

介词,例:以乱易整,
连词,而,例:①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②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4.多媒体课件及导语:(课件另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5.资料: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亦无定论。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夫差整军三年,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兵退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勾践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灭吴。
6.课文结构:
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
战败求和(第一至第二自然段),
卧薪尝胆(第三至第四自然段),
同仇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7.人物形象大家谈:
勾践:城府深沉、败而不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坚韧者
胸怀大志、有胆有识、处变不惊、急能任人――政治家
8.小话题:
1.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 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9.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练习二、三。
2、补充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①、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后乎:没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
C.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D.庙礼之: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分析:A项错了,“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应改为“恐怕太迟了吧。”
②、下面带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C.吾不能居其地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D.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勾践既呼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分析:A项的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连接定中结构;C项的两个“其”字都是第三人称代词;D项的“其”一个是语气副词,表诘问,译为“岂”,另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
③、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悔之,亦无及已。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C.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D.令仕者无取老妇。
E.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④、下列括号里补出的词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勾践)遂使行成于吴。
B.(吴)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C.(勾践)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D.(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分析:D项有错,应补出的是“勾践”,意思是勾践哭着埋葬百姓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死了一样伤心。这表现他非常关心百姓的死活。
⑤、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果行,国人皆劝
劝君更尽一杯酒
C、遂使之行成于吴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D、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⑥、下列各句中对“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B。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受到)
C。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了解)
D。失其所与,不知;(通“智”)
⑦、下面对课文的意思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勾践被吴国的军队打得退到会稽山时,虚心听取大夫文种的意见,并派他去吴国讲和。
B.伍子胥进谏吴王夫差,不可与越国讲和,太宰私纳越国的美女,劝夫差与越国讲和。
C.勾践决心更改治国之政,一面讨好麻痹吴国,一面鼓励百姓休养生息,重视贤人,终于做到国富民强。
D.国之父兄认为越国十几年的克制已经够了,要求对吴国报仇,勾践马上答应了他们。
分析:国之父兄要求对吴国报仇雪耻时,勾践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继续检讨自己的过失。在大家的一再请求下才答应了,并要求大家旅进旅退,同心协力。
【延伸阅读训练】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月:“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勾践灭吴(节选),国语,左丘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勾践灭吴(节选)|教学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1
    古诗文翻译赏析 勾践灭吴(节选)《国…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勾践灭吴》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勾践灭吴》说课稿(二)
    《勾践灭吴》这样的删削不应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勾践灭吴(节选)译文|
    《勾践灭吴》(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勾践灭吴(节选)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
    读《左传》笔记--烛之武退秦师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13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大全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左传》|烛…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资料
    我教《烛之武退秦师》实录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
    用六个字解读《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及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关于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晋文公:传奇的霸主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双赢”理念
    恩惠耶?教训耶?──《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参考图片
    《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建议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文约而意丰 辞婉而理骋──《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涉及到的历史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例谈新理念语文教案的编写──《烛之…
    《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
    《烛之武退秦师》课本剧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整体把握
    《烛之武退秦师》疑难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读
    《烛之武退秦师》学法指津
    《烛之武退秦师》形似字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三巧”游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生字注音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重难点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要求和理解记忆…
    佚之狐乃一只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千古一谋士 纵横天地间──《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人性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多义词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的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固定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多音字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入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師(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杂谈
    《烛之武退秦师》电子教材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读《烛之武退秦…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教学杂谈
    反弹琵琶
    读《曹刿论战》札记
    《曹刿论战》写作特色
    《曹刿论战》新论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反馈课例
    论鲁庄公的“鄙”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为鲁庄公翻案
    异曲同工,妙在“论战”──《殽之战…
    关于《曹刿论战》和《国殤》中的车战
    和谐社会以情为要──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素质教育新学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问题探究
    《曹刿论战》课文评点
    虽鄙不顽犹大智──为鲁庄公说句公道…
    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
    《曹刿论战》教后记
    《曹刿论战》特殊句式
    《曹刿论战》中心思想
    《曹刿论战》结构分析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疑难解析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曹刿论战》学法建议
    《曹刿论战》中的管理艺术
    《曹刿论战》鉴赏
    《曹刿论战》测试题
    《曹刿论战》课时训练
    《曹刿论战》整体把握
    《曹刿论战》问题研究
    《曹刿论战》研讨与练习说明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有关资料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难句例解
    《曹刿论战》难句解
    浅谈《曹刿论战》的主题
    《曹刿论战》教学建议
    《曹刿论战》注商
    “情”是“实情”吗?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建议
    《曹刿论战》多义词辨析
    《曹刿论战》重点难点指导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课文题解
    《曹刿论战》生字注音
    《曹刿论战》多音字辨析
    我读《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字词解释
    《曹刿论战》词类活用
    《曹刿论战》通假字
    关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的评说
    《曹刿论战》课文背景知识
    《曹刿论战》词语古今异义
    《曹刿论战》形似字辨析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人物描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