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Z >> 左传 >> 正文

 

古汉语词义辨析举例

古汉语词义辨析举例

 

哀、慟、悲   此三詞都有“悲傷”義。“哀”是放聲大哭時發出的聲音,常用來表示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禮記·檀弓》:“有婦人哭於墓而哀。”《楚辭·九歎·逢紛》:“聲哀哀而懷高丘兮,心愁愁而思舊邦。”“慟”的悲痛程度還要大於“哀”,是極度的悲哀。《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悲”所表示的傷感多因外物引起。《荀子·樂論》:“哭泣之聲,使人心悲。”《莊子·逍遙遊》:“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擢、拔、揠   此三詞都有“往外拉”或“往上拉”義。“擢”表示用力向外或向上拉,“拔”則側重拔出,比“擢”的程度高。枚乘《上書諫吳王》:“夫十圍之木,始生而蘖,足可以搔而絶,手可擢而抓。” 《左傳·隱公十一年》:“ 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 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在表示提拔意義上,“拔”往往指提拔本來沒有官職的人,“擢”是指在原有的職務上的提升。《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晉書·左思傳》:“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揠”側重於拔起。《孟子·公孫醜上》:“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謗、誹、譏   此三詞都有“指責”義。“謗”是公開地譴責,抨擊。《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王。”“誹”是在背後議論。《墨子·經上》:“誹,明惡也。”“誹”、“謗”在上古代也都有譭謗義。《淮南子·繆稱訓》:“聖人不求譽,不辟誹,正身直行,衆邪自息。”《論語·子張》:“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爲謗己也。”“譏”是微言諷刺。《左傳·隱公元年》:“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 ,譏失教也。”

崩、薨、卒、死、沒(歿)  這五個詞都有“死亡”義,但使用对象各不相同。《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沒”原義為“水淹沒”,後比喻人在世上的消逝,或寫作“歿”。

賓、客   此二詞都指“客人”,常常連用。《史記·屈原列傳》:“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二者的區別是,“賓”指地位尊貴、受到敬重的客人,“客”指外來的人或旅居他鄉的人,地位不一定尊貴。《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荀子·禮論》:“賓出,主人拜送。”《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此二例中的“賓”、“客”不可以互換。

兵、卒、士   此三詞都有“士兵”義。“兵”在上古本指兵器,引申指步兵。《左傳·襄公元年》:“敗其徒兵於洧上。” 杜預注:“徒步,步兵。”又進而泛指軍隊或者戰爭。“卒”本指在官府中服勞役的隸人,戰時編入部隊,充當步兵,即“步卒”。與“兵”相比,“卒”的外延小,使用面較窄。《史記·高祖本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諸將卒不能從者,盡在城中。”“士”本是男子的美稱,後引申指戰車上的甲士。《詩·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鷄鳴’,士曰‘昧旦’。” 孔穎達疏:“士者,男子之大號。” 《左傳·隱公元年》:“ 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杜預注:“古者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筮   此二詞都有“占算吉凶”義。燒灼龜甲觀察裂紋以預測吉凶的活動叫做“卜”。《戰國策·秦策》:“襄主錯龜數策占兆,以視利害。” 排列蓍推算吉凶的活動叫做“筮”。《詩經·衛風·》:“爾卜爾筮,體無咎言。”注:“龜曰卜,蓍曰筮。”古人認為“卜”的準確性高於“筮”。

捕、逮、捉  此三詞都有“捕捉”義。“捕”的對象本是禽獸,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 晉人角之,諸戎掎之。”捕人是比喻用法。“逮”原義是追趕上,用於拘捕罪人是引申義。“捉”的本義是“握”,引申出捕捉義,《三國志·魏書·方技傳》:“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佗。”

車、輦、輿  此三詞都有“車子”義。“車”是統稱,一般用牛、馬來拉,常特指兵車。《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輦”原指人力拉的車,先秦時乘輦者多是老年體弱的人。《戰國策·趙策四》:“老婦恃輦而行。”秦漢以後專稱君主乘坐的車。“輿”原指車廂,後泛指車子,也指轎子。《史記·樂書第二》:“所謂大路者,天子之輿也。

城、郭  此二詞都有“城牆”義。“城”和“郭”並稱時,“城”指內城牆,屬守城的防禦工事,《墨子·七思》:“城者,所以自守也。”“郭”是內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管子·度地》:“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 《禮記·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

池、溝、壕   此三詞都有“溝池”義。“池”是護城河,多為人工開挖。“溝”本指排水的管道,軍事上也用作護城河。“池”與“城”相依,寬而且深,裏面注水;“溝”不一定與“城”相依,也不一定有水,而且簡易。《韓非子·說林下》:“將軍怒,將深溝高壘;將軍不怒,將懈怠。”“壕”原為護城河邊的路,轉指護城河,與“溝”基本同義,或寫作“濠”。《墨子·備城門》:“凡守圍城之法,城厚以高,壕池深以廣。”

盜、賊  此二詞在古代並不同義。“盜”指小偷,今天叫“賊”。《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 《荀子·修身》:“竊貨曰盜”。《史記·高祖本紀》:“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賊”本義為殺害。《左傳·宣公二年》:“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引申指反上作亂的人或殺人越貨的強盜。《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討賊。” 《孟子·公孫醜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三國志·吳書·吳主五子傳》:“時年谷不豐,頗有盜賊。”

都、京  此二詞都有“大城”義。“都”本指有宗廟所在的大城。《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引申指諸侯國國君所在的都邑。《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京”的本義是“高丘”,引申指天子所在的城。《詩·大雅·文王》:“ 殷士膚敏,祼將於京。” 朱熹集傳:“京,周之京師也。”

墳、墓  此二詞都有“墳墓”義。“墳”本指高出地面的土堆,後引申指堆土的墳墓。“墓”上本不堆土,《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春秋時,“墓”上也開始堆土兩詞同義,唯“墳”較高而“墓”略平。封土的大小成了死者等級身份的標誌。

府、庫、藏  此三詞都有“倉庫”義。“府”是王公貴族儲藏文書、財物、玉器等物品的倉庫。《左傳·僖公四年》:“勳在王室,藏於盟府 “庫”本是存放兵車等軍需物資的倉庫。《說文》:“庫,兵車藏也。” 《禮記·曲禮下》:“在府言府,在庫言庫。” 鄭玄注:“庫謂車馬兵甲之處也。”春秋以後兩詞漸漸同義。“藏”本來義為 “隱藏”、“收藏”,是動詞,後引申出“倉庫”之義。封演 《封氏聞見記·典籍》:“ 漢承秦滅學, 武帝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由是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秘書之府。”

告、誥、詔   此三詞都有“告訴”義。上告訴下、下告訴上都可以叫“告”《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孟子·離婁下》:“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誥”在殷周時代主要是一種勸勉的文告。《尚書·周書·康誥》:“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宋以後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級官吏或封爵時用。 “詔”原義為“告誡”,秦時規定皇帝發佈的文告叫 “詔”,從此成為皇帝的專用詞。

羹、湯   此二詞現在都指湯,古義並不同。“羹”在上古是指用梅、鹽、醬等調料所燉的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左傳·桓公二年》:“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湯”在唐代以前指熱水。《論語·季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楚辭·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成語有“赴湯蹈火”、“固若金湯”。唐以後引申指菜湯、米湯等。

宮、室  此二詞都有“房屋”義。“宮”一般認為在上古是房屋的通稱,費袞《梁谿漫志·古者居室皆稱宮》:“古者居室貴賤皆通稱宮,初未嘗分別也。”從文獻資料看,實多為君主貴族所居,是有圍牆和多間房屋的宅院。《墨子·號令》:“葆宮之牆必三重……父母妻子皆同其宮。”秦漢以後專指帝王的居室。《史記·秦始皇本紀》:“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室”義範圍小於“宮”,一般指內室。《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貢、獻、供  此三詞都有“進獻物品”義。“貢”的对象一般是帝王,“獻”的对象一般泛指所敬者或所懼者。“貢”的內容一般是物品;“獻”的內容廣泛,除物品外也可以是計策甚至包括自己的身體等。《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尚書·周書·旅獒》:“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 《尚書·商書·微子》:“自靖,人自獻于先王,我不顧行遁。”“供”本寫作“共”,含有誠敬的色彩,多用於呈獻祭品給鬼神或者奉獻物品給尊長。《禮記·曲禮上》:“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購、買   此二詞在上古不同義。“購”的意思是“懸賞”,其对象不是商品。《戰國策·燕策三》:“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爲若德。’”中古以後,“購”漸漸引申出“買”义,但重金买或大批買進。唐 裴鉶《傳奇·蕭曠》:“若有胡人購之,非萬金不可。”“買”是用金錢換取一般物品,側重於買進。《韩非子·说林下》:“宋之富贾有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穀、禾、粟、稷   此四詞都指農作物。“穀”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禾”是穀子,泛指莊稼。《詩·豳風·七月》:“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陳奐傳疏:“禾者,今之小米。”“粟”指穀粒,稱穀物。《書·禹貢》:“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左傳·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鮑禮于國人,宋饑,竭其粟而貸之。”“稷”即穀子,與“粟”異名而同實。或說指高粱。王念孫《廣雅疏證· 》:“稷,今人謂之高粱。”

瞽、矇、瞍、眇、盲、瞎   此六詞都有“瞎子”義或“失明”義。“瞽”指無眸子者,“矇”指有眸子而看不見者,瞍”指無眼珠者。《周禮·春官宗伯·瞽矇》鄭玄注:“鄭司農雲:‘無目眹謂之瞽,有目眹而無見謂之矇,有目無眸子謂之瞍。’”《詩·大雅·靈台》:“矇瞍奏公。”鄭玄箋:“無眸子曰瞍。”“眇”指一目失明者。《穀梁傳·成西元年》:“ 季孫行父禿, 晉郤克眇, 衛孫良夫跛, 曹公子手僂,同時而聘於齊 。”“盲”指視力衰竭失明者,泛指瞎子。《莊子·大宗師》:“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瞎”是六朝以後的口語,《說文》無瞎字。本指一目失明,引申泛指雙目失明。《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官、吏   此二詞均有“官員”義。“官本指房舍。《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引申指官府。《禮記·玉藻》:“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在官不俟屨,在外不俟車。” 由“官府”義進而引申指官職和官員。《尚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尚書·武成》:“建官惟賢,位事惟能。”“吏”在春秋以前是官員的通稱。《國語·周語上》:“王乃使司徒戒公卿、百吏、庶民。” 韋昭注:“百吏,百官。”秦漢以後“吏”一般指較低級的官員。

冠、冕、弁、巾、帽   此五詞均指“頭衣”。“冠”是帽子的總稱。《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冕”是大夫以上高級官吏所戴的禮帽。“弁”是貴族舉行禮儀時所戴的一種禮帽,有爵弁、皮弁之分。《禮記·雜記上》:“大夫冕而祭於公,弁而祭於己。” 鄭玄注:“弁,爵弁也。”“巾”是庶人包頭的方形織物。《後漢書·孝靈帝紀》:“巨鹿人張角自稱‘黃天’,其部帥有三十六方,皆著黃巾。“帽”是後起字,一般指簡便的非正式的頭衣。

、恨、怨   此三詞都有“怨恨”義。“憾”是心裏感到不滿,義較輕。“恨”是“遺憾”,與“憾”義近。“恨”和“憾”都是自我感到不滿。《荀子·堯問》:“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國語·齊語》:“山澤各致其時,則民不苟;陸、阜、陵、墐、井、田、疇均,則民不憾。” 韋昭注:“憾,恨也。”“怨”是對別人的不滿,義較重,相當於仇恨。“怨”與“恨”的古、今義正好相反。《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由此大怨灌夫 魏其 。”

、餓   此二詞都有“肚子餓”義。“”指一般的肚子餓,語義較輕。《莊子·雜篇·讓王》:“子列子窮,容貌有色。”“餓”指沒有飯吃甚至會餓死,語意較重。《左傳·宣公二年》:“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餓”對舉,更能看出二者的區別。《韓非子·飾邪》:“家有常業,雖不餓。”

饑、饉    此二詞都有“饑荒”義。連用時沒有區別。《左傳·昭西元年》:“譬如農夫,是穮是蓘,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分開講時,五穀沒有收成叫“饑”,蔬菜(包括野菜)吃不上叫“饉”。《爾雅·釋天》:“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果不熟為荒,仍饑為薦。”“饉”字很少單用。

   此二字在上古區別”是饥饿,属于生理現象“饑”是灾荒,年成不好,属于自然災害。汉代以后“饑”有时候可以通“”。《淮南子·说山训》:“寧百刺以針,無一刺以刀;寧一引重,無久持輕;寧一月饑,無一旬餓。” 高诱注:“饑,食不足。餓,困乏也。”汉字簡化字才合為一。

肌、肉   此二都有“肌肉”义。“肌”在先秦到中古只指人的肉。《韩非·喻老》:“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旧唐书·本纪·懿宗》:“遽至伤残性命,刳剔肌肤,惨毒凭凌,殊可惊骇。“肉”在先秦一般指禽獸的肉而不能指人的肉,但可以指死人的肉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墨子·节葬》:“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漢代以後,“肉”也用來指人的肉,但“肌”卻不能指禽獸的肉。

記、紀   此二詞都有“記載一是用对“忘”而言;一是用文字記錄。“紀”义是絲的頭緒,引申为整丝的頭緒。丝的头绪容易散乱,理丝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把握主要的关键的部分,于是进而引申出法则、治理等义。“纪”所代表的内容一般都和重大的或有规律的起主导作用的人物活动、事件以及法纪有关,如史书中有关帝王事迹的“本紀”、“紀年”、“綱紀”、“風紀”、“紀念”等,其中的“紀”都不能寫作“記”。“紀”的“記載”義實際上通的是“記”,屬於假借用法,但混用的情況較少,如“記憶”、“記錄”的“記”不作“紀”。

快、速、疾、捷   此四詞都有“快速”義。“快”在上古不表示快速,而是愉快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漢魏以後才產生了快速義。《史記·項羽本紀》:“今日固決死,願爲諸君快戰。”《世說新語·汰侈》:“彭城王有快牛,至愛惜之。”上古速度快是用“速”來表示的,《國語·晉語四》:“敗不可處,時不可失,忠不可棄,懷不可從,子必速行。”“疾”作為形容詞比“速”快一些。《莊子·雜篇·盜蹠》”:“子之罪大極重,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餔之膳!”“捷”多指動作靈敏,輕捷。《淮南子·俶真訓》:“置猿檻中,則與豚同,非不巧捷也,無所肆其能也。

憐、憫   此二詞都有“同情”義。區別在於,“憐”既有“同情”義又有“喜愛”義和“可悲”義;“憫”則是對天災人禍的同情,側重於“憂”,無“喜愛”和“可悲”義。《呂氏春秋·愛士》:“人之困窮,甚如寒,故賢主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戰國策·趙策四》:“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莊子·庚桑楚》:“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性情而無由入,可憐哉!” 《漢書·高五王傳》:“文帝憫濟北王逆亂以自滅,明年,盡封悼惠王諸子罷軍等七人為列侯。”

陵、阜、山、嶺、丘   此五詞都有義。“陵”指大土山,引申指帝王的墳墓。 “阜”是上面較平坦的土山,比“陵”小。《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陵。” 毛传:“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山”指有石頭的大山。“嶺”本是山道,后多指是小而尖的山。《说文·山部新附》:“嶺,山道也。”“丘”是比較小的土山。《诗·鄘风·载驰》:“封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領、頸、項   三詞都指脖子“領”在中古以前泛指整個脖子《诗·卫风·硕人》:“領如蝤蠐,齒如瓠犀。”《左傳·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領而西望。”“頸”指脖子的前部《公羊·宣公六年》:“(勇士)遂刎颈而死。” 中古以後,“領”多指衣領“頸”逐漸成了脖子的泛稱。“項”指脖子的後部,《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案灌夫項令謝。”

廟、寺、觀   三詞都指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廟”最初指宗廟,是供奉祭祀祖先的處所。《诗·周颂·清庙序》“清廟,祀文王也”郑玄笺:“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宫室,象貌爲之耳。”“寺”是官署名,和宗教建築無關,如“大理寺”“太常寺”等。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寺”才有了佛教庙宇义,如“白马寺”。“觀”看,后引申指宮門外的双阙,大约在汉代时引申指道教的庙宇。《史记·封禅书》:“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爲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左传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古汉语词义辨析举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1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左传》|烛…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
    13 烛之武退秦师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读《左传》笔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大全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陋室铭》与《爱莲说》
    《左传》作者是谁
    殽之战 《左传》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文学性的剪…
    古典文学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
    人物性格分析
    读《左传》之季札观乐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关于《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注解(…
    子产论为政宽猛
    儒家与六艺
    季札观乐
    左传简介
    传世巨著:史记
    《左 传》是与鲁国《春秋》相配合的史…
    司马迁与《史记》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
    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孟子》基本上是对话体
    郑庄小霸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
    《孙子》一书虽非文学作品
    《论语》20篇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
    《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
    《左传》的人物形象刻画
    《墨子》为墨家经典著作
    《公羊传》、《谷梁传》、《礼记》
    晋公子重耳之亡
    《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
    对《左传》认识
    《左传》——注释春秋最古老的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
    吕相绝秦
    齐桓公伐楚
    烛之武退秦师
    宋及楚平
    《国语》《战国策》
    “四书五经”中的“春秋”指的是《左…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多行…
    《左传》,根据《汉书·艺文志》,应…
    伯州犁问囚
    读李白《静夜思》
    楚国白公之乱
    伍员奔吴
    子产不毁乡校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
    关于《左传》的人物
    楚归晋知罃
    春秋左传启发国际关系新思考
    晋楚城濮之战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
    曹刿论战
    石碏大义灭亲
    展喜犒齐师
    宫之奇谏假道
    祁奚举贤
    《左传》内容简介
    黄帝在取得中央天帝的位置以前
    子产坏晋馆垣
    晏婴叔向论 晋季世
    《左传》百年完璧成一书
    温家宝引用《左传》勉励崔世安“慎始…
    晋国骊姬之乱
    晋楚鄢陵之站
    《左传》两篇
    齐晋鞌之战
    《离骚》是一篇自叙性抒情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嫦娥奔月的神话还见于较早的《归藏》…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世人
    羿或称夷羿(《左传》、《天问》),…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试论《左传》是事义兼传的儒学化史籍
    女娲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不仅是古文献的《左传》
    《左传》是根据《鲁春秋》编成的
    《左传》记事考
    《左传》之作者
    蹇叔哭师
    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
    《左传》《国语》筮例解析国学论文
    《左传》对社会组织机制的文化反思
    《左传》的作者
    《左传》疑义新证
    古伟瀛: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
    《左传》之作者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
    《左传》作者为左丘明辨
    左传简介
    《周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
    春秋左传后序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作
    左传简介
    源于<左传>的成语
    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羲和
    重温经典 娓娓重道《左传》故事
    《左传》和《战国策》都反应了一定的…
    左传的技巧
    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春秋左传
    《左传》的《崔杼弑其君》
    晋灵公不君
    《左传》艺术的“微雕”——谈《秦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