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Z >> 左传 >> 正文

 

《左传》疑义新证

 荐羞

  僖公十七年:“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

  竹添光鸿曰:“羞,食味也。”(《左传会笺》第六,第420页。)杨伯峻曰:“荐羞同义连绵词。……雍巫职在烹割,故进所食之品物。”(《春秋左传注》第374-375页。)

  按:《说文·丑部》:“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荐羞”同义连文。隐公三年《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僖公三十年《传》:“荐五味,羞嘉谷。”皆以“荐”、“羞”相对。

  《史记·齐太公世家》作“因宦者竖刀以厚献于桓公”,正以“献”释“荐羞”。既曰“厚献”,则所献未必为肴馔可知。

  存三亡国

  僖公十九年:“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

  杜预曰:“三亡国,鲁、卫、邢。”(《十三经注疏》第1810页。)孔《疏》、《会笺》、杨《注》均从杜说。顾炎武曰:“疑鲁是大国,且特内乱,未尝亡也。傅氏曰:三亡国,邢、卫、杞。”(《左传杜解补证》卷一,《清经解》壹,第4页。)

  按:《国语》、《左传》皆称“三亡国”,而所指不同,应加分辨。

  《国语·晋语二》载宰周公之言曰:“(齐桓)三属诸侯,存亡国三,以示之施。”韦昭《注》:“存三亡国,鲁、卫、邢也。”杜《注》当本于韦昭。

  然《国语》所言“三亡国”,盖与《左传》名同而实异。

  僖公九年,诸侯会于葵丘,诸侯城缘陵在僖公十四年,其时未有葵丘之会,故宰周公所谓“三亡国”当指鲁、邢、卫,韦昭之说是也。《国语·齐语》:“桓公忧天下诸侯。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君弑死,国绝无嗣。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狄人攻卫,卫人出庐于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天下诸侯称仁焉。”《管子·小匡》亦载其事。齐桓存鲁,为继绝之事,封卫、邢,为存亡之举,笼统而言,谓之“存三亡国”,亦无不可。

  《左传》所言“三亡国”,则当指封邢、卫、杞而言。

  僖公元年,诸侯城夷仪,二年,城楚丘,十四年,城缘陵,三事如出一辙。

  《管子·大匡》:“(宋)伐杞,桓公筑缘陵以封之。……明年,狄人伐邢,邢君出,致于齐,桓公筑夷仪以封之。……明年,狄人伐卫,卫君出,致于虚,桓公且封之。隰朋、宾胥无谏曰:‘不可。三国所以亡者,绝以小。’……桓公筑楚丘以封之。”《管子》载桓公封杞在封邢、卫,之前,时间有误,而以三亡国为邢、卫、杞则不误。此三事性质正同,故《公羊传》皆以为桓公封诸侯之事。《春秋繁露·王道》曰“齐桓会王世子,擅封邢、卫、杞”,又曰“桓公存邢、卫、杞”,皆以三亡国为邢、卫、杞是也。

  终桓公之世,而论其霸业,不可不举封杞之事。

  《春秋繁露·王道》:“齐桓、晋文擅封、致天子、诛乱、继绝存亡,侵伐会同,常为本主。”《说苑·尊贤》:“桓公于是用管仲、鲍叔、隰朋、宾胥无、宁戚,三存亡国,一继绝世。”《春秋繁露》区别“继绝”与“存亡”,《说苑》,以封邢、卫、杞为存亡,而存鲁为继绝,益知《左传》所谓“三亡国”,当指邢、卫、杞。

  得死为幸

  僖公十九年:“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

  杜预曰:“恐其亡国。”(《十三经注疏》第1810页。)杨伯峻曰:“得死犹言善终。……以宋襄得善终为幸,恐宋国亡也。”(《春秋左传注》第382页。)

  按:“得死”犹言“得以寿终”,谓老死,杨说得之。所谓“幸”,相对于“不幸”而言。“得死为幸”,谓得以寿终,已属幸事;如其不幸,则将强死(不得终其天年)。此承上文“将以求霸”而言,意谓如此作为而欲求霸,无异于南辕北辙。杜《注》、杨说皆谓恐其亡国,非《左传》本意。僖公二十一年《传》曰:“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宋襄陵虐小国,虽为无道,尚无亡国之忧,故《传》称“得死为幸”;其后与楚争盟,有灭亡之虞,故曰:“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襄公二十八年《传》:“蔡侯归自晋,入于郑。郑伯享之,不敬。子产曰:‘蔡侯其不免乎!……君小国,事大国,而惰傲以为己心,将得死乎?’”昭公三年《传》:“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得死”皆谓得终天年。

  不得终其天年,则谓之“不得死”、“不获死”。如,襄公二十九年《传》:“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昭公二十五年《传》:“言若泄,臣不获死。”哀公二十年《传》:“句践将生忧寡人,寡人死之不得矣。”死之不得,意谓不得终其天年。

  军三旬而不降

  僖公十九年:“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

  章太炎曰:“《说苑·指武》述《传》云:‘文王伐崇,崇军其城,三旬不降。’然则‘军三旬’与下‘因垒’异,‘军三旬’属崇,‘因垒’属文王也。”(《春秋左传读》第268页。)

  按:“军”与“退修教而复伐之”相对,属文王,“不降”与“因垒而降”相对,属崇,文义甚明。

  “军”当训“围”。《说文·车部》:“军,圜围也。”段玉裁《注》:“于字形得圜义,于字音得围义。”《广雅·释言下》:“军,围也。”王念孙《疏证》:“《说文》:‘军,圜围也。’”(《广雅疏证》第166页。)《说苑》曰“崇军其城三旬不降”,“崇”字盖涉上文而误衍。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三引《左氏》作“文王闻崇侯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

  《左传》、《国语》等书,“军”多有用作“围”义者。如:

  隐公五年《传》:“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章太炎曰:“‘军其前’、‘军其后’者,围守其前、围守其后也。”(《春秋左传读》第100页。)

  桓公十三年《传》:“罗与卢戎两军之。”成公七年《传》:“郑共仲、侯羽军楚师,囚郧公锺仪。”襄公六年《传》:“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

  《国语·晋语四》:“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韦昭《注》:“疏,彻也。”韦《注》释“疏”为“彻”,甚确,而未释“军”字,犹有不足。“疏军”即“撤围”之意。若以撤去军队解之,则“疏军”与下文“去之”文义重复。僖公二十五年《传》曰:“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

  《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军”亦“围”义。尹知章《注》云:“师之三至,可当一军之用。”实误。

  围为军之古义,后世惯用围而罕称军,辞书多存其义而无书证,以上所举各例,可补其阙。

  服事

  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杨伯峻曰:“服事诸夏,盖服从中国之意。《论语·泰伯篇》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两服事义同。”(《春秋左传注》第392页。)

  按:《尔雅·释诂上》:“绩、绪、采、业、服,……事也。”“服事”为同义连文。

  《诗·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耦。”郑玄《笺》:“服,事也。”《礼记·曲礼上》:“孝子不服闇。”郑玄《注》:“服,事也。”《大戴礼记·夏小正》:“初服于公田。”王聘珍《解诂》:“《尔雅》曰:‘初,始也。服,事也。’《诗》曰:‘亦服尔耕。’”

  《左传》屡言“服事”,皆为“事奉”、“服从”之义。如:桓公二年:“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昭公元年:“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昭公十二年:“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昭公二十九年:“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

  若又

  僖公二十三年:“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

  按:“若又”为复合假设连词。“若又召之”,《史记·晋世家》作“今召之”,“今”亦为假设连词。

  《左传》中“若又”连用者非止一例。如,襄公三十一年:“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昭公二十年:“唯不信,故质其子。若又归之,死无日矣。”定公四年:“臣展四体,以率旧职,犹惧不给而烦刑书。若又共二,徼大罪也。”

  欲鞭之

  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王叔岷曰:“案《国语·晋语四》、《晋史乘·野人与之块》第一欲并作将。”【《左传考校》第52页。】

  按:《广雅·释诂一》:“将、闿,欲也。”

  《国语·周语下》:“将民之与处而离之,将灾是备御而召之,则何以经国?”“将”亦“欲”义。

  《荀子·儒效》:“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又,《王霸》曰:“将以为乐,乃得忧焉;将以为安,乃得危焉;将以为福,乃得死亡焉。岂不哀哉!”“将”与“欲”辞异而义同。

  《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将”、“欲”同义。

   “将”、“欲”同义,《左传》、《国语》等书多有“将欲”连文者。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左传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左传》疑义新证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1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左传》|烛…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
    13 烛之武退秦师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读《左传》笔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大全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 传》是与鲁国《春秋》相配合的史…
    对《左传》认识
    殽之战 《左传》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文学性的剪…
    古汉语词义辨析举例
    古典文学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
    人物性格分析
    读《左传》之季札观乐
    关于《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注解(…
    季札观乐
    读李白《静夜思》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
    《左传》作者是谁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
    郑庄小霸
    《陋室铭》与《爱莲说》
    司马迁与《史记》
    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墨子》为墨家经典著作
    左传简介
    《孟子》基本上是对话体
    《孙子》一书虽非文学作品
    《论语》20篇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
    《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
    《左传》的人物形象刻画
    《左传》,根据《汉书·艺文志》,应…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
    《国语》《战国策》
    齐桓公伐楚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左传》作者为左丘明辨
    “四书五经”中的“春秋”指的是《左…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
    宋及楚平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多行…
    晋公子重耳之亡
    烛之武退秦师
    儒家与六艺
    《左传》——注释春秋最古老的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
    《公羊传》、《谷梁传》、《礼记》
    晋楚鄢陵之站
    传世巨著:史记
    子产论为政宽猛
    楚国白公之乱
    伍员奔吴
    子产不毁乡校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祁奚举贤
    春秋左传启发国际关系新思考
    晋灵公不君
    黄帝在取得中央天帝的位置以前
    晋国骊姬之乱
    曹刿论战
    石碏大义灭亲
    展喜犒齐师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
    关于《左传》的人物
    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羲和
    伯州犁问囚
    子产坏晋馆垣
    晏婴叔向论 晋季世
    《左传》百年完璧成一书
    晋楚城濮之战
    齐晋鞌之战
    《左传》两篇
    蹇叔哭师
    《周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
    《离骚》是一篇自叙性抒情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嫦娥奔月的神话还见于较早的《归藏》…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世人
    温家宝引用《左传》勉励崔世安“慎始…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
    女娲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不仅是古文献的《左传》
    《左传》是根据《鲁春秋》编成的
    《左传》记事考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
    《左传》《国语》筮例解析国学论文
    《左传》对社会组织机制的文化反思
    源于<左传>的成语
    《左传》的作者
    古伟瀛: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
    《左传》之作者
    吕相绝秦
    《左传》之作者
    左传简介
    《左传》内容简介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
    春秋左传后序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作
    左传简介
    试论《左传》是事义兼传的儒学化史籍
    羿或称夷羿(《左传》、《天问》),…
    重温经典 娓娓重道《左传》故事
    《左传》和《战国策》都反应了一定的…
    左传的技巧
    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春秋左传
    《左传》的《崔杼弑其君》
    楚归晋知罃
    《左传》艺术的“微雕”——谈《秦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