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
“传”【后来有多种称谓,如“注”、“传注”、“注疏”等,如给《诗经》作的注解《毛诗故训传》,即用“故训”的方法作注解】是历史上广为运用的一种著作体,也就是用多种方式给原著作注解,排印时,原著用大字,随文的注解用小字。这种著作体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成熟了,并一直传承下来。今天见到的先秦古籍、历代名著大多都有注释,不少注解的价值甚至超过了原著。如《左传》较之《春秋》,不仅史实翔实,更有巨大的文学成就;东汉成书【一说成书于三国】的《水经》,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作《水经注》,篇幅是原著的二十倍,引用书籍达437种,内容丰富,文笔生动,为后来注家的典范。
《公羊传》全称《春秋公羊传》,是春秋末年【一说战国初年】齐国儒生公羊高【复姓公羊】为《春秋》作的注解,作者借注解的方式,将自己对《春秋》的观点、理解、看法等融汇其中。相传公羊高是春秋齐国人子夏【孔子的弟子】的弟子,所著《公羊传》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直到西汉文帝之后。由于经学的原因,自出书以来,几经兴衰,成为专门的“公羊学”。今天见到的《公羊传》,是西汉景帝时,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和齐国人胡毋生根据先前口授,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亦称汉隶】写在竹简和布帛上【即简书和帛书】,所以叫“今文”。在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统一文字,宰相李斯简化先前的大篆籀文而成小篆【即所谓“书同文”,这时在低层开始出现隶书,也叫秦隶】。到了汉代,隶书通行,就把先前的文字叫“古文”,汉代的通行文字叫“今文”。
《谷梁传》全称《春秋谷梁传》,是战国时鲁国人谷梁赤【复姓谷梁,名俶,字元始,一名赤,相传也是子夏的弟子】为《春秋》作的注解,其方法与《公羊传》同,影响次于《公羊传》。今天见到的《谷梁传》也是口口相传至西汉时期,用汉隶书写而成。经秦焚书坑儒后,先秦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十分少见,西汉初年,著名的“文景之治”时期,陆续出现先秦“古文”版本的典籍,并成为专门学问,经学上形成“今文经”与“古文经”两大派之争。
《公羊传》、《谷梁传》的行文方式,如《古文观止》所选,主要精力放在逐词逐句的解释上,目的在于通过注释,阐明《春秋》的所谓“微言大义”。在今天看来,两书的价值除了帮助理解原文外,还给语言学研究,尤其是研究语言现象的训诂学、词汇学尤其是语义学等,提供了宝贵材料和参考。如《春王正月》中,以血统论定的尊卑贵贱、长幼贤愚思想;《宋人及楚人平》的“外平不书”,可以了解《春秋》取舍的情况;《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中,“克者何,能也”,可以知道《诗经》里“鲜克有终”说的是极少能有结果的意思。
《小戴礼记》统称《礼记》【《大戴礼记》须言明】,是先秦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其它两部是《周礼》和《仪礼》。《周礼》是孔子教学的重要经典【今天见到的《周礼》又叫《周官》、《周官经》,大致成书于战国】,相传为周公所作,是研究周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典章制度、审美习惯、社会风俗、工艺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仪礼》又叫《礼经》、《士礼》,作者已不可考,传说也是周公所作。汉初儒生高堂生口授,用隶书写定,称“今文经”;鲁恭王损坏孔子住宅,从墙壁中获得用先秦文字书写的《仪礼》,称“古文经”。东汉著名语言学家郑玄博采今、古之长作注,成为今天见到的最好的写定本。经学者研究,较以出土文物,认为其内容反映的是春秋战国的部分礼制,成书当在战国前期。《礼记》也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在“三礼”中影响最大,作者很可能是孔门弟子或再传后学弟子。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刘德喜欢古籍,偶然获得用先秦古文写成的《礼记》131篇,汉宣帝时,儒生戴德根据所见版本编订85篇,传下来叫《大戴礼记》;他的侄儿戴圣,根据先秦散见材料又编订49篇,传下来叫《小戴礼记》,也就是今天通行的《礼记》。《礼记》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到政治、经济、道德、文化、教育,小到日常起居、婚丧嫁娶,都有涉及,是了解、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参考书。在“三礼”中,《礼记》最具文学性,语言精炼,文辞华美,可读性很强。《礼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广泛,非常深刻,可以说,我们的传统道德、习俗,知识分子的传统典型性格等,都与它的影响有关。宋代大儒朱熹将其中的《中庸》、《大学》两篇,加上《论语》、《孟子》合编,加上注释,成《四书集注》,为读书人的必修书。
下面简介其全部篇章:
《曲礼》【分上下两篇】记载上至天子,下及平民涉及各个方面的各种礼仪,对今天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仍有可取。如尊师重道的“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即求师败学合于礼,追着去教学生于礼不合】;君子应该是“傅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殆”【傅闻强识即成语“博闻强记”,确确实实身体力行而不妥协】。
《王制》记述先前的各种制度,其中关于敬老、养老的政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麝、不卵、不杀胎、不殀矢、不覆巢”的政策启发今天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讨论;《月令》记述四时十二月各种的活动及其禁忌情况,即以法令和“社会默契”形式,人们按季节月份从事各种活动,上至法令颁布,军事征伐,下至劳动生产,日常起居,都按“规矩”行事;《曾子问》问答丧葬礼仪;《文王世子》记述教子典范;《礼运》记述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礼器》记述祭祀原则;《郊特牲》讲祭天;《内则》讲家庭成员规矩细则;《玉藻》讲社会准则;《明堂位》讲鲁国为礼仪之邦;《丧服小记》记丧服丧礼细节;《大传》记祖宗亲属大义原则;《少仪》讲日常待客之道;《学记》讲教育的制度、原则、规律,“教学相长”与“尊师重道”的观念相配合;《乐记》讲音乐的重要性;《杂记》、《丧大记》讲丧葬礼仪;《祭法》记载从有虞氏到周天子的祭祀,包括天地、四时、寒暑、山川、风雨、祖庙等等【可见,中国的祭祀由来已久,它的特征是祈祷、祈福、祈求保佑,也就是人类孩提时代用特定的仪式,真诚地寄托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中国大历史》所说的“企图与神灵对话”,“用假科学解决真问题”;这与西方巫师通神,假神的旨意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同,而所谓“跳大神”则是庸俗化了的骗人把戏】;《祭义》讲祭祀宗旨和原则;《祭统》讲祭祀要点和意义;《经解》讲当时儒家五部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周礼》、《春秋》对人的教化作用;《哀公问》是孔子回答哀公“礼”的为政、治民作用;《仲尼燕居》是孔子与其弟子子张、子贡、子游关于“礼”的对话;《孔子闲居》是孔子给弟子子夏讲《诗》;《坊记》是孔子讲“礼”对防范人们道德缺失的作用;《中庸》是儒家最高道德标准,影响千百年,其间自强、好学、修身、孝敬、诚信形成优良传统;“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广泛深入学习知识,认真分析提出问题,缜密思索深思熟虑,正确判断明辨是非,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学习原则,“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百倍、千倍的奋发努力学习】的学习精神,在今天也是治学、做人的真谛;特别对自我纠正身处经济发展、物欲横流时期的浮躁情绪,更具特殊意义;《表记》叙述君子举止言谈的实际表现;《缁衣》讲君子、长者以身正人;《奔丧》、《问丧》、《服问》、《问传》、《三年问》、《丧服四制》是关于丧事的礼仪;《深衣》讲古代礼服的优点;《投壶》【饮酒作乐的一种游戏】讲宴请宾客相互取乐的礼仪;《儒行》是孔子借回答哀公问,全面阐述儒者德行气节:忠信仁义、温良谦让、好学力行、至死不渝、可杀不可辱等等,对后世的影响极为重大而深刻;《大学》阐述修身与抱负:由自己到家庭,再到国家的修养过程、方法,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影响巨大,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思想来源;《冠礼》阐述青年人承担成人之道;《昏礼》讲述婚礼的重要意义;《乡饮酒义》讲述宴饮宾客、尊贤养老礼仪;《射义》、《燕义》讲述闲暇时君臣宴饮之礼,以射箭宴饮观察德行、选取贤人的情形和意义;《聘义》讲诸侯国之间交往重礼轻财的要义。
《檀弓》是其中著名的篇章,《古文观止》所选六篇均出自《檀弓》【《檀弓》分为上下两篇,各选出三篇】。檀弓,鲁国人,知书达理,所以用作篇名。本篇通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问答,记述知礼与不知礼的故事。其中孔子提出的“苛政猛于虎”的观点影响很大,君子不吃“嗟来之食”对后世的“气节”观有极大影响。
《古文观止》所选六篇如下: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讲述晋献公世子(太子)宁死而尽忠孝的言行,故事委婉曲折,以对话刻画人物见长。文中的“重耳”,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曾子易箦》【箦,念ze ,第二声,(则),席子;易,更换】讲述孔子的弟子曾参【念shen,第一声,(身)】临死不违背礼法而换席的情景,要义在于“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君子爱人表现为高尚德行,小人爱人表现为苟且迁就;也就是真正的爱与表面上爱而实际上害的区别,与所选《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相似】。
《有子之言似夫子》讲述孔子的优秀弟子有子与其他弟子的对话,有子观察孔子言行,对孔子所谓“速朽”、“速贫”真意作出正确判断。“速朽”、“速贫”的要义在于尊礼有度。
《公子重耳对秦客》讲述晋文公称霸前以太子身份避难狄国,以礼机智应对秦国使者的故事。表面上是重耳在表现,实际则是其舅父狐偃在支配。
《杜蒉扬觯》【杜蒉,念kuai,第三声,(蒯),《左传》写为“屠蒯”,晋国宰夫,掌管朝议;觯,念zhi,第四声;(志),酒器】讲述杜蒉善于进谏,有如《战国策》的触詟【念zhe,第二声,(哲)】。
《晋献文子成室》【献文子,即赵武,晋国国卿,献文是他死后的谥号;成室,房屋落成】描述赵武和晋国大夫张老“善颂善祷”,十分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