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史书,《国语》则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的内容跟《左传》不同,作者的主要文笔都放在人物对话之上,所以又有《左传》记事、《国语》记言的说法【即所谓“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左传》不分国别,按年代翔实记事,《国语》分别不同“国家”,再按年代记述,与《春秋》相配,又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国语》的内容分别为:《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约占全书一半】、《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共8国21卷【在先秦竹简时代,以一定的竹简链接长度为单位卷成筒状,所以称“卷”】;所记载的内容,上至西周穆王【约公元前967年】下至鲁悼公【约东周贞定王15年,公元前453年】,共约512年间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史实。相传《国语》也是左丘明所作,但学术界认为《左传》、《国语》两书风格迥异,不会是同一作者。今天见到的《国语》,从其内容看,可能是残卷,不仅不是春秋十二国的全貌,就连“春秋五霸”也不全。或许像《左传》一样,“盲左”不过是主要的口传者。从文学角度看,《左传》的文学成就很高:故事生动曲折,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绘声绘色,场面宏大繁复;《国语》则说理详尽充实,记言风趣幽默,论辩精炼生动又富于情趣;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国语》还开创了论辩文的先例,对《战国策》有直接影响,成为后世文章论辩的直接源头。
《古文观止》共选《国语》11篇文章:【《周语》4篇,《鲁语》3篇,《晋语》1篇,《楚语》1篇,《吴语》2篇】:
《祭公谏征犬戎》选自《周语》,可知周王室对邦国蛮夷的基本统治方式;《召公谏厉王止谤》论辩“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及壅塞言路的下场【著名人物:周厉王,公元前878至842在位,姓姬名胡,残暴无道,壅塞言路,终被“国人”放逐;国人:天子都城的百姓】;《襄王不许请隧》:晋文公携落魄天子周襄王,想趁机自享天子之礼,襄王不说不许,句句只说不许的理由,迫使晋文公知趣而退;《单子知陈必亡》:单子【单:念shan第四声,(善),名朝,即单襄公,周定王的卿士】受命路过陈国,见陈国社会秩序混乱,论述陈国违背农时,不重建设,不守规矩,荒淫逸乐,自然得出“岂能久乎”的结论,具较强逻辑性。
《展禽论祀爰居》【爰:念yuan,第二声,(元)】选自《鲁语》,展禽,【即柳下惠,又叫柳下季,名获,字禽,鲁国君子,传说他“坐怀不乱”,见《荀子·大略》】论述祭祀和祭人的原则,须有功于民,才能享受人们对他的祭祀;《里革断罟匡君》,里革论述适时节制捕获野生动物的传统和政策,割断鲁宣王鱼网,纠正其错误,宣王闻过则喜;《敬姜论劳逸》中敬姜【鲁大夫文伯之母】阐述劳动重要,反对好逸恶劳的道理。
《叔向贺贫》选自《晋语》:叔向,姓羊舌【以采邑为姓—又叫采地、食邑,受封羊舌,供其衣食】,名肸【念xi,第一声,(西)】,晋国大夫,痛斥“骄泰奢侈,贪欲无艺”【骄傲奢侈,贪得无厌】的行为。
《王孙圉论楚宝》选自《楚语》:楚国大夫王孙圉【念yu,第三声,(雨)】论述国家以人才为宝,人才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均选自《吴语》,讲述家喻户晓的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称霸、亡国的论辩过程。
《战国策》是反映战国时代历史史实的重要史籍,其编列、文风,直接承袭《国语》。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如果说春秋时代还处于“王道”、“霸道”相互拉锯,“霸道”还有所收敛【如前文《国语·周语·襄王不许请隧》】,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是王道褪尽,霸道横行,兼并之风盛行,战火连年不断。为迎合独霸天下心态,雄辩游说之士应运而生,或合纵,或连横【南北为纵,东西为横;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击秦国,称合纵,张仪反向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横;两种相反相对的判断及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事关国家生死存亡】,游走于大小国家之间:朝为布衣、暮成卿相者,比比皆是【上层人物穿丝绸锦帛,百姓穿粗布,所以以“布衣”指代百姓;上层人物戴冠,百姓无冠束发,又以“黑头”指代百姓】,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叹为观止。今天见到的《战国策》是汉代刘向根据流传的散见简册命名编定的,真正的原作者已经很难认定。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共33篇,记载了上至春秋末年、下至秦统一共约245年间史实【如果将全书内容按文章要求细分,则可细分为497篇文章;关于《战国策》的编定,在《中国大历史评介》(二)中已有介绍】。编者刘向,历经汉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光禄,官名,居住宫中掌管宫殿门户;秦时设光禄卿,汉承秦制,改名光禄勳,大夫为爵位等级】,中国目录学第一人,所编《别录》为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其他著作如小说集《说苑》、《新序》,汉赋《九叹》、《请雨华山赋》,古代妇女故事集《列女传》等等。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众多雄辩游说之士的言论、行为、策略、性格等,以言行刻画人物是《战国策》的重要特征,他们有的狡猾奸诈,朝秦暮楚;有的不畏强暴,奋起反抗;有的忧国忧民,直言上谏;有的替人排忧,消除战祸……其间音容笑貌,狰狞面目,绘声绘色,呼之欲出。《战国策》的思想历史背景是“百家争鸣”,诸子在文学、历史、哲学、逻辑等方面的成就在论辩中都有反映,较之《国语》,其推理、辩证、驳斥与反驳等都更为精彩,在我国论辩文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成就远在《国语》之上。《战国策》的记事主要表现为人物应答的论事、辩解,作者善于充分夸张渲染,将单方陈述和双方辩论写得非常精彩,特别是双方论辩,作者语言尖刻,入木三分,幽默讽刺,会心动容,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方面的,单在汉代,司马迁作《史记》,有关战国史料多取于此,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赋家,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也直接承袭于《战国策》。
《古文观止》编选《战国策》14篇,【有的标题是编者所加,如首篇《苏秦以连横说秦》】,《秦策》3篇,《齐策》4篇,《楚策》1篇,《赵策》2篇,《魏策》3篇,《燕策》1篇,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冯煖客孟尝君》、《触詟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等,既是名篇,又被大家所熟知。
首篇《苏秦以连横说秦》选自《秦策》,苏秦是雄辩游说之士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们纵观天下,审时度势,以纵横观点游说各国,所以又称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等为代表人物】,他先以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欲协助秦国逐个兼并六国,无功而返;接着游走于六国,以合纵的策略游说六国,大获成功,身价百倍。文章前后对比强烈:连横与合纵尖锐对立,客观反映出当时大势;苏秦醉心功名、利欲熏心与他刻苦善辩、聪明自信形成对照,其父母妻嫂前后态度对比极为鲜明。文章以苏秦感叹结束,既是世态炎凉的写照,又是苏秦追名逐利的升华:“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不子”不把儿子当儿子;血亲为亲,姻亲为戚;势,权势;位,地位;富,财富;厚,俸禄】
苏秦:《战国策》出现频率最高,洛阳人,字季子,以投机钻营猎取高官厚禄的典型人物,合纵抗秦的成功实施者,最风光时,腰系六国帅印;
张仪《司马错论伐蜀》:连横策略的代表人物,魏国人,羡慕秦国强大而入秦,秦惠王时任宰相,封为武信君;为人奸诈狡猾,诡计多端,口若悬河,言而无信,曾为破坏齐楚联盟,以连横策略骗取昏庸的楚怀王与齐国断交,致使秦国获取出国大片土地;
范雎《范雎说秦王》:字叔,魏国人,因私受齐襄王赏赐(贿赂)败露,装死,逃亡秦国,成为秦国著名谋士,秦昭王时任宰相(即相国),封为应侯;“远交近攻”是他的著名策略,又说服秦昭王废除太后,贬逐穰侯【穰,念rang,第二声】、泾阳君、高陵君,巩固加强了王权,对秦统一六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彦斶《彦斶说齐王》【斶,念chu,第四声,(处)】:齐国隐士,洁身自好,不慕功名利禄,“归真反璞,终身不辱”是真实写照;
鲁仲连《鲁仲连义不帝秦》:齐国人,正直高尚,大义凛然,周游列国,为人排忧解难;与辛垣衍就帝秦抗秦针锋相对,他义正词严,以古论今,合情合理,辛垣衍心悦诚服,最终解除了秦国对赵国邯郸的围困;
乐毅《乐毅报燕王书》:魏国大臣,奉魏昭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封其为亚卿,成为燕国著名将领,曾率赵、魏、楚、韩、燕五国联军大破齐国,攻城70余座;燕惠王继位,中齐国田单的反间计,逃亡赵国,此时收到燕惠王担心乐毅辅赵攻燕的责难信,乐毅回信大赞昭王功绩,表明自己“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断绝交情,不说别人坏话,忠臣离去,不为自己辩白】的高尚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