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不朽之作:司马迁与《史记》
《古文观止》推介(五)
乔治
《史记》作者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天文学家;复姓司马,名迁,字子长,生于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县南】,出生于世代史家,先祖是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以论先秦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要义宗旨闻名,崇尚道家—这是“文景之治”的时代特征,认为道家思想是“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小到风俗习惯的形成,大到国家治理,随便用到那个方面都是适宜的;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国家图书、天文历法、朝廷文书及大事记等】,对司马迁的一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受父亲教诲熏陶,司马迁自幼好学,遍及群书,弱冠初戴【古时男子二十岁成人,加冠,因体格未壮,所以叫弱冠】,便开始游历全国,采集风俗传说,考察历史遗迹:到过长江中下游的今天山东、河南一带,在庐山、会稽考察“禹疏三江”遗迹;在汨罗江凭吊屈原,在曲阜观孔子“庙堂车服礼器”,在丰沛考察刘邦起兵处等等;三十五岁时受武帝之命,到过今天四川西部、云南保山、腾冲一带安抚西南夷;后又随汉武帝巡猎封禅,足迹遍及全国【“余尝西至崆峒(崆峒山,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过涿鹿(涿鹿山,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丰富的阅历为撰写《史记》打下坚实的基础。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子承父业,继任太史令,饱览国家图书馆图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岁时着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时47岁,为将军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辩解【李陵,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74年;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孙,天汉二年秋率五千人深入千余里,被匈奴八万人围困,死伤过半,杀敌万余,散兵四百返还,李陵投降,做了匈奴首领单于的女婿,《史记》、《汉书》均有传;《古文观止》选有李陵的《答苏武书》,可以参照】,认为李陵投降,出于无奈,必将寻机报效朝廷,恰逢武帝询问,司马迁直言上告。武帝大怒,借机以此惩戒其他将军,司马迁于是获罪入狱三年,受宫刑【又叫腐性,即阉割,在当时是一种人格死刑,比肉体死刑更难以接受:“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利欲熏心图财而招致的灾难最惨烈,内心受害以致心死最让人悲痛,辱没父兄祖先的言行最丑陋,遭受生不如死的宫刑最遭人唾弃),《古文观止》所选《报任安书》即为血泪控诉】。出狱后改任中书令【在皇帝身边掌管文书,大致相当于秘书】,生不如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因而在“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足,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感召鼓舞下【古时文王被拘禁在羑(you,由)里而演绎《周易》,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地而著《春秋》,屈原被流放而抒发《离骚》,左丘明失明才有了《国语》,孙子遭剜去膝盖而写定《兵法》,吕不韦贬谪蜀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逃亡秦国而著《说难》、《孤愤》,包括《诗经》三百篇,大概都是心存大志者激情抒发心中愤慨的作为吧!】,发愤著书,约在五十五岁时完稿【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3年,《报任安书》写于此时;自此以后,历史上再也没有关于司马迁的任何记载】,历时十二年。此外,《汉书·艺文志》记载还有8篇赋,今天仅存《悲士不遇赋》。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还倡议并主持制定了著名的《太初历》,即今天仍在使用的夏历;除了在“纪”、“表”、“传”中涉及的天文资料及阐述外,《史记》还有《历书》和《天官书》两篇关于天文学的专论,开创了史书记述天文的先例,形成传统。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始称《史记》,《隋书·经籍志》建立“史部”图书,《史记》排列第一,“史记”的名称从此确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体裁上开历史先河,以后的两千多年间,历史学家大多采用这种写法。作者以人物为中心,按年代展开事件,以“记”、“表”、“书”、“世家”、“传”五种体裁记述,根据这个特点,人们就把《史记》的这种编排体例叫做“纪传体”。
魏、蜀、吴三国的动荡时期结束后,汉定天下,经“文景之治”的修生养息,至汉武帝,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学术由“争鸣”走向“综合”;汉惠帝时已设立乐府令,武帝时设立专门机构乐府,收集全国各地大量民歌民谣【今天见到的汉乐府诗多出于此时】,修改配乐,在宫廷和民间广为流传,形成空前兴盛的局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与盛唐时期合称为“汉唐文明”。在《史记》之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编年史的《春秋》、《左传》,国别体记言叙事的《国语》、《战国策》,记载自黄帝至春秋各国诸侯大夫等的姓氏、世系、居所、制作等的《世本》【《史记》中的“赞”、“传”多次提到此书,《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记载《世本》十五篇;此书于宋代亡佚,清代有摘自各种书籍的辑本】,以文告形式的《尚书》,卜筮形式的《易经》,专著形式反映典制的《周礼》、《仪礼》、《礼记》,以及诸子百家的著述等等,为《史记》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先秦文学的兴起,诸子百家散文的传颂【屈原的《离骚》虽是韵文,但文学水平极高,影响巨大;汉代刘向以屈原作品为主,收录战国时诗人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本人的十六篇作品,命名为《楚辞》】,汉初以贾谊、司马相如等为代表的文学家,才华横溢,激情荡漾,辞藻华丽,形成赋的新型文学体裁【像后来命名唐诗、宋词一样,这种文章被命名为“汉赋”】,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文学样式,使汉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司马迁吸取前人成果,以自己的才华和阅历撰写的《史记》,代表着汉代散文及后来历史散文的最高水平。
《史记》一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三千余年的历史,规模宏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内容极为丰富。全书共分为“本纪”十二篇,记述历代帝王事迹;“表”八篇,将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名臣的事例按顺序概括记入表格;“书”十篇,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世家”三十篇,记述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及汉代所封诸侯的历史;“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记述自殷商伯夷以来历代各方面杰出人物的事迹,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在《史记》中,作者还一反先秦常态,直接以“太史公”的名义对人物事件直接发表意见,阐发感受,直书胸臆,融入极为深沉而强烈的主观情感;正因为如此,一代文豪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撰写《史记》,立意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研究自然与国家、社会、人生的关系,疏通国家、社会、人生古今演变的规律,形成有别于他人的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继承《左传》的传统,“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以尊重客观史实的传统史家态度,秉笔直书,毫不掩饰,“俟后世圣人君子”,优劣得失,任人评说。《史记》的人物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既有政治家、大学者,也有刺客游侠、倡优卜筮;既有王公贵胄,也有起义农民;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凡历史所及,无所不写。综合先秦以来描写人物所长,加上作者高超的文学描写手法,善于以角色自己的语言刻画人物,因而《史记》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所述事件委婉曲折,详略取舍十分得体,就连后来的大学者班固也说《史记》“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善于详略取舍、清楚明白叙述事件,文辞雄辩又非华而不实,文风朴实又不落俗套;这种文风评价,也来源于孔子“文质彬彬”的观点】;因此,《史记》不仅是不朽的历史巨著,更是不朽的文学巨著,为后来历代学者自觉的必读书。
《史记》不仅在史学、文学等方面代表着汉代的最高水平,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我国史学、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极其巨大的影响:“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宋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郑樵(1103—1162)语,生于北宋徽宗二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名著《通志》二百卷,直承《史记》】。《史记》之后,班固著《汉书》,完全承袭《史记》,后来史书,无不受其影响。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则视《史记》为文章典范。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更深得《史记》神韵,其《五代史伶官传序》酷似《史记·伯夷列传》。不光是他们,代表唐宋散文最高水平的“唐宋八大家”,无一例外。即使是明清小说、戏剧,也能见到《史记》的影子:《史记》的人物传记、故事情节简练生动,绘声绘色,以人物言行表现性格,避免冗长繁叙等等手法,都为小说家吸取;广为流传的戏剧《窃符救赵》、《楚汉春秋》、《琴心记》等,更是直接取材于《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