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Z >> 左传 >> 正文

 

郑庄小霸

 鲁隐公元年,也就是《春秋》的第一年里,记载了这样一句话: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对史家来说最为重要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这几个关键因素,虽然在这句话中都有了,但仅凭此我们仍然不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详情。还好,《左传》对此做了详尽的解释:
    这要从郑伯----也就是郑庄公----的出生说起。当初,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他的夫人是从申国娶来的,叫作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但在生郑庄公的时候,出现了异常,《左传》记载: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一般生孩子,都是头先出来,脚后出来,即头下脚上;但生庄公时却是脚下头上,反过来了,所以就给郑庄公取名叫“寤生”。郑庄公的出生让姜氏大受惊吓,也就不喜欢这孩子了。姜氏很爱庄公的弟弟共叔段,甚至想把共叔段立为太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但郑武公不答应。
    等到郑庄公即位以后,他的母亲姜氏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给共叔段,郑庄公说:“制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这个不行,但其他的城邑都可以给他。”姜氏就要京这个地方,于是让共叔段到了京,称为京城太叔。郑庄公有一个臣下叫祭仲,他对庄公说:“一个城邑,若是城墙超过了一百雉(一百雉为300丈,国都的城墙为三百雉也就是900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最大的城邑,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也就是300丈);中等的城邑,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180丈),小的城邑,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100丈)。而现在共叔段居住的京这个城邑,规模已经不符合制度所规定的了,您以后将很难受。”
    为什么城墙的大小会引起祭仲的警惕呢?因为城墙大,就意味着这个城邑很大,城邑大就意味着人口多、势力大。春秋时代,受封的人在自己的封邑里有很大的自主权,拥有自己独立的赋役税收和军队,俨然一个独立小王国。难怪祭仲要为国君担心。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我能怎么样呢?”祭仲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处置您的弟弟,别让他的势力蔓延,一旦蔓延开了,您就难以图谋了。蔓延的野尚且难除,更何况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的事情作的多了,一定自己就会垮掉)。您就等着看吧。”
    不久,太叔让西部和北部边境一带也要同时听候他的调遣,这时候又有一位叫公子吕的大夫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忍受同时听命于两个人的情况,您现在是如何打算呢?要是想把国君的位置让给太叔,那我就去为他做事了;若是不想给,那我就请您赶紧除掉他,别让老百姓有想法。”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取其祸。”

   太叔又把那些原来两属的地方完全作为自己的封邑,地盘一直扩张到廪延这个地方。公子吕着急了,说:“可以行动了,他的势力再大一点就会得到民心了。”但庄公还是说:“他做事不义,没人会拥护他,势力即使大了也会垮掉的。”
    太叔把城墙修坚固了,粮食也准备够了,武器也修整好了,步兵车兵也招集全了,就准备偷袭郑国的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到时打开城门。郑庄公知道了他们进攻的日期,这才说:“现在可以了。”于是命令公子吕率领200辆兵车去攻打京这个地方,京地的人也起来反对太叔段。太叔段就逃到了鄢这个地方。庄公又带兵攻打鄢,五月辛丑这一天,太叔段只好又逃到了共这个地方。
    整个这件事情,在《春秋》里就只被浓缩为这样一句话:“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不过《春秋》中的这句话,《左传》认为大有讲头:这句话里面没有说太叔段是庄公的弟弟,是因为太叔段做得不像一个弟弟;庄公和太叔段之间就好像敌我两国,所以《春秋》用了“克”这个字;这里把郑庄公称为“郑伯”,则是批评郑庄公做哥哥的也不像一个哥哥,不仅没有好好教诲自己的弟弟,还故意让他弟弟在反叛之路上越走越远而不加拦阻,简直就是养成其恶,欲擒故纵,有失作一位哥哥的厚道。这是《左传》对《春秋》的解读。
    后世也有学者认为《左传》对《春秋》的这个解读不对,例如清代有一位专门研究《春秋》的学者顾栋高,他就写了好几篇论郑庄公的文章,认为郑庄公的作法,不管是对他的弟弟,还是对郑国的政治来说,都是值得称赞的。
    这次反叛事件,大概让郑庄公对他的母亲姜氏十分气愤,于是就把姜氏安置到城颍这个地方,还对她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到黄泉就别见面了)。”随后不久,庄公又后悔了。但那时人发了誓,是不能随便不遵守的。一个叫颍考叔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就拿了一些东西来献给庄公,之后庄公赏赐他吃饭,颍考叔吃的时候却把肉搁在一边,庄公问他原因,颍考叔回答说:“小人有母亲,吃过我为她准备的所有东西,但还没有尝过君王的肉汤,请允许我带回去给她尝一尝。”庄公感叹说:“你有母亲可送,我却没有啊!”颍考叔明知故问:“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就告诉了他其中的缘故,并且说自己现在后悔了。颍考叔说:“君王不用担心,如果派人挖地一直挖到泉水出现,然后两个人就在隧道中相见,谁说不可以呢?”庄公就听从了他的主意。庄公进到了隧道里,赋诗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氏出了隧道,也赋诗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于是母子二人的关系又回复到以前。《左传》用“君子曰”的形式对这件事进行了评论----《左传》里的“君子曰”或是作者自己的评论,或是其他贤人的看法:“颍考叔真是纯孝,爱自己的母亲,而且还影响到庄公。这正是《诗经》里所说的:只要孝子还存在,他的孝心就会影响到别人。”
    郑庄公在国内消除了弟弟共叔段对自己的威胁,但此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共叔段的反叛残余势力逃到了卫国,因为卫国和郑国是世仇。敌人的敌人,就成了卫国的朋友,《左传》记载,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了卫国,卫国就替他攻打郑国,攻取了廪延这个地方。郑国毫不示弱,立即带领周王的军队、虢国的军队一起进攻卫国的南部边邑。

  郑国之所以还能调动周王的军队,是因为郑庄公此时是周天子的卿士,也就是当时周平王的执政大臣。其实此前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就已经是周王室的卿士了。西周末年,周人遭到西方犬戎的攻击,西周的最后一位王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在骊山下,家国已破,继位的周平王只好东迁洛邑,而郑国和晋国是在这次护驾东迁过程中功劳最大的两个国家,郑国此时是郑武公,晋国是晋文侯。所以《左传》中说“周之东迁,晋、郑焉依”。郑武公、郑庄公父子俩先后都作了周王的卿士,长期把持着王朝的政事。这自然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后来暗地里就把一些政事交付给了当时西虢的国君虢公,想剥夺一些郑庄公的权力,这下郑庄公也不高兴了,责怨周平王,平王又得罪不起,只好否认说:“没这一回事。”双方为了让彼此相信,就互相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到了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到周做人质。这一事件,彻底表明了春秋时代的周王室,势力已大大衰落,地位远不如从前了。这时的王室,不仅政治地位大大降低,在经济上有时也陷入困窘的处境,时不时还要向诸侯们要钱、要粮、要车。
    郑伯克段两年后,也就是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在位长达51年的周平王去世了,周桓王即位,此时周王室想趁机在平王死后把王朝的政事交给虢公,郑国于是就派军队割取了周王王畿内温地的麦子;这年秋天,郑国军队又抢割了周王首都成周的谷物。周与郑的关系由此恶化。也许是郑庄公做得太过火了,这年的冬天,他的车翻在了济水里。
    一直到三年之后,也就是隐公六年,郑庄公才首次到成周去朝见即位已经三年多的周天子周桓王,周桓王对郑庄公没有好脸色,没有礼遇他。两年后,周桓王终于让虢公当上了王朝的卿士,这时,周王朝有了两位卿士,郑庄公为左卿士,虢公为右卿士,王朝政事不再由郑庄公一人把持。但周桓王仍然没有消除对郑庄公的不满,在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最终全部剥夺了郑庄公在王朝的执政权,并在这一年的秋天,周桓王亲自率领军队和陈、蔡、卫三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庄公也亲自带着军队,并布了一个“鱼丽”阵法,在繻葛这个地方迎击周王的军队。不料陈、蔡、卫的军队是乌合之众,一打就先跑了,于是周王的军队也就乱了,郑国左、右、中三面趁机合攻王师,周桓王的肩膀也被射中了一箭,周王的军队大败而逃。有人建议追击,但郑庄公说:“君子不会逼人太甚,更何况欺凌天子呢?我们也就是卫国战争而已,只要自己的国家免于危亡,也就够了。”到了晚上,郑庄公还派人去慰问周桓王和他的随从们。
    这次战役,是整个春秋时代惟一的一次天子亲征。作为周天子,周桓王的这一仗,可以说打得毫无面子,威风丧尽,周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桓王没有认清当时的国际形势。郑国自郑庄公克段消除了国内的隐患之后,借助自己作为周王卿士之便,经常挟天子以命诸侯,率领王师,纠集其他一些诸侯国,把那些不服于自己的诸侯国,早打得不敢吭声了。在繻葛这次战争中,陈、蔡、卫的军队一打就逃,是因为在这之前他们早已吃过郑国的苦头了。

   前面说过,郑伯克段之后,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了卫国,卫国就替他攻打郑国,郑国不仅立即就攻击卫国的南部边邑,而且在第二年的冬天,也就是鲁隐公二年,又攻打卫国。两年后,在卫国的怂恿下,宋、陈、蔡、卫四国的军队合起来进攻郑国,这是春秋时期首次诸侯国联合起来攻打他国,四国的军队包围了郑国的东门,五天后才撤退。这一年秋天,诸侯联军又攻打郑国,并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走了郑国的麦子,这一次联军除了宋、陈、蔡、卫四国外,还有鲁国的军队参加,不过鲁国这次出兵,鲁隐公是并不同意的,而是他下面的公子翚不听话,执意带兵而去参加的。正是这个公子翚,7年之后杀死了隐公。但紧接着第二年(鲁隐公五年),郑国为报去年东门被围之仇,就开始一一复仇还击:首先攻打卫国,虽然卫国后来又带着燕国的军队打郑国,但结果郑国大败燕国的军队;随后郑国又率领周王的军队等进攻宋国,一直打到宋国国都的外城;下一年郑国又侵入陈国,获得了很多俘虏和财物。
    由于郑庄公作了周王的卿士,掌握着话语权,因此能以周天子的名义,调遣其他一些国家的军队,去讨伐那些不服的国家。宋、蔡、卫、郕等国,先后都被他以“不服王命”作为借口征伐过。就在鲁隐公被杀的当年(鲁隐公十一年),郑国还在和鲁国商量攻打许国。就在这一年的五月,为攻打许国,郑国在祖庙内发放武器车辆,不料以前给郑庄公建议掘地见母的那位颍考叔,和春秋时期有名的美男子子都,二人为抢夺兵车而争起来了,颍考叔抱起车辕就跑,子都拔出长戟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大路上也没追上,气得子都怒火中烧。这一年的秋天,郑、鲁、齐三国军队进攻许国,在攻城时,颍考叔抗着郑庄公的旗子抢先登城,结果子都在下面用箭射他,颍考叔就摔下来死了。另外一人又抗起旗子,登上了城,边挥旗子边喊:“国君登城了!”于是许国的军队溃退,郑国的军队全部登城而进入了城内,许国的国君逃到了卫国。
    战后,郑庄公让士兵们拿出猪、狗和鸡,来诅咒背后射死颍考叔的那个人,要让神降祸给他。《左传》在此事上批评了郑庄公。因为郑庄公大概知道是子都射死颍考叔的,却假装不知道,但又不能不对大家有所交代,就设诅来作作表面文章。郑庄公袒护子都,大概是因为子都长得很漂亮,是郑庄公的男朋友。
    郑、齐、鲁三国军队攻下许国后,齐僖公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隐公推辞不受而又让给郑国,郑庄公却也没有就灭了许国,只不过把一些军队驻扎在许国,还让许国国君的弟弟居住在许国东部以安抚许国百姓,郑庄公说这是“天祸许国”,只不过是借我之手来讨伐许国而已,说自己不敢占有许国。对此,《左传称赞了郑庄公这一做法,说郑庄公“可谓知礼矣”。这一年冬天,郑国又带着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大败宋军。
    郑庄公不仅在中原诸侯国中多次战胜他国,他的军队在和北方戎族的战争中也多获胜利。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北戎入侵郑国,结果被郑国打得大败;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北戎又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国派太子忽率领军队去救援,结果又大败戎人的军队,斩首300人,还俘获了北戎的两个首领。
    可以说,在《春秋》前期的这头二十年里的历史舞台上,郑庄公确实显山露水,出了不少风头,在当时的中原诸侯国中,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霸主。

   郑庄公之所以能在春秋早期的中原诸侯国中称雄,分析起来,从郑国内部环境来说,郑庄公和郑武公父子俩先后都作了周王朝的卿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持着王朝的执政权,虽然和周王的关系不是太好,但却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经常能调用王、虢之师;此外郑武公和郑庄公二人在君位的问题上都有很好的处理,郑武公并没有因为武姜宠爱共叔段就听从她的请求废长立幼----事实证明这往往会引发国内的动乱----,而郑庄公也很好地处理了国内威胁自己君位的势力,成功地解决了共叔段的问题,虽然后人多拿此事来批评郑庄公,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郑庄公在此事上处理得当,使得他在位43年期间,郑国国内政治还算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动乱和君主的频繁更替,尤其是在克段之后的这20来年期间,郑国发展平稳,国内政治稳定。
    而我们来反观这段期间的其他一些诸侯国,如卫、宋、鲁、晋,都因为君位的问题而出现了血腥事件和政治动荡,国内一片狼藉。
    先说卫:卫庄公早先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庄姜长得非常漂亮,在《诗经》中有一首诗叫《硕人》,据说专门就是为庄姜而作,诗中说这位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庄姜没有生孩子,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位女子,叫厉妫,虽然生了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很早就死了,厉妫的妹妹戴妫也为卫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完,庄姜就把完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这个完就是后来的卫桓公。
    卫庄公有一个宠爱的女人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公子州吁,他不仅受到卫庄公的宠爱而且还喜好武事,庄公也听之任之不加禁止,但庄姜却很讨厌公子州吁。庄公有一个老臣叫石碏,劝谏庄公要么立公子州吁为太子,要么就别这么尊宠过度,但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加以禁止,但没有用。后来卫桓公即位后,石碏就告老退休。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叛乱失败逃走后,州吁也主动和这些人交往为友。在卫桓公作国君的第16年,也就是进入《春秋》记事的第四年(鲁隐公四年),《春秋经》记载:
    卫州吁弑其君完。

  州吁最终杀死了卫桓公,自己作了国君。这是《春秋》中记载的第一起弑君事件。但州吁却安定不了卫国的百姓,于是石厚就替州吁去问他父亲石碏有什么好主意,石碏说:“去朝见一下天子就可以了。”石厚问:“怎样才能去朝见天子呢?”石碏说:“天子现在很宠信陈桓公,而卫国和陈国现在关系也很好,你们若去拜见陈国提出请求,就一定能成功。”于是石厚就跟着州吁去陈国。石碏马上派人去告诉陈国说:“卫国国家小,我年纪也大了,作不了什么事。现在去的这两个人,是杀死我们国君的人,请你们一定帮个忙处理一下。”于是陈国就把州吁和石厚抓了起来,请卫国自己派人来处置。卫国就派人去杀死了州吁,石碏也派自己的人去杀死了石厚。《左传》借君子之口对此事进行评价时,说石碏称得上是“大义灭亲”。
    州吁死后,被杀死的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被迎作国君,这就是卫宣公。卫宣公这个人比较淫乱,他还没有作国君的时候,就已经和他父亲卫庄公的一个叫夷姜的妾开始通奸,并生了一个儿子叫急子,他作了国君之后,就把夷姜立为夫人,把急子立为太子。后来为急子从齐国娶了一位女子,这位女子非常漂亮,卫宣公就先自己娶了她,并生下了寿和朔两个儿子。这位齐国的女子也就是宣姜,和她的儿子朔一起挑拨卫宣公和急子之间的关系,说急子的坏话,卫宣公就派急子出使齐国,准备在路上埋伏刺客杀死急子。卫宣公让急子拿着白旄尾去齐国,同时也通知刺客:杀死手上拿着白旄尾的人。这件事被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寿知道了,就跑来告诉了急子,让他逃走,急子却不愿意逃走,他说:“我怎么能违背父亲的命令呢?不然还要儿子干什么。” 寿在急子临行前,用酒招待他,然后自己拿着白旄尾就先去了,在路上就被刺客杀死了。急子赶到了,对刺客说:“他们要杀的是我,他有什么罪呢?杀了我吧。”于是刺客又把急子杀了。《诗经》有一首诗《二子乘舟》,就是卫国人为哀悼这兄弟俩而作。

  朔后来即位,就是卫惠公,在他在位前期(那时他还很年青),他的母亲宣姜和急子的弟弟昭伯通奸,并生下了好几个儿女。这位宣姜,她还有一位淫荡的兄弟齐襄公,以及一位淫荡的姐妹文姜,这两个人我们后面再谈。所以后人以为卫地多淫乱之风,在今天的《诗经》中的《卫风》里,就有许多描述男女偷情的诗。但卫惠公在位四年就被赶走,在外流亡了8年才又在他国的支持下回国继续作国君,后来他的儿子卫懿公,特别喜欢鹤,让鹤乘坐大夫的车子,给鹤很高的禄位,结果北方的狄族入侵卫国时,士兵们就对卫懿公说:“派你的鹤去打仗吧,你把禄位都给了鹤,我们哪里能打仗!”于是卫国就被狄的军队给灭亡了。
    再说宋国,郑庄公克段之时,宋国的君主是宋穆公。两年后宋穆公生病,临死前嘱托大司马孔父嘉(孔子的祖先),让他拥立自己哥哥宋宣公的儿子与夷作国君,他自己有一个儿子叫冯,却不让他作国君,公子冯就逃到了郑国。因为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去世的时候,也没有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夷,而传给了他认为比自己儿子更加贤明的弟弟宋穆公,所以宋穆公现在要把君位传给与夷,认为这样,死后才有面目去面对自己的哥哥。虽然大司马孔父嘉说大家都挺拥护他儿子公子冯,但宋穆公还是让与夷在他死后作了国君,这就是宋殇公。宋宣公传弟不传子的作法,《左传称赞他遵守了道义,但《公羊传》却持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宋之祸,宣公为之也。”也就是说,宣公的作法,实际上为宋国埋下了祸乱之根。
    宋殇公在孔父嘉的辅佐下,作了10年国君,在这10年中,宋国进行了11次战争(主要是和郑国交战,而和郑国交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宋殇公君位的潜在敌人公子冯在郑国),人民难以忍受。宋国的太宰华父督,一次在路上看见了孔父嘉漂亮的妻子,直盯着她走过来又目送她远远而去,口中忍不住说:“真是又美又艳啊!”于是就散布说,宋国的战争都是孔父嘉搞的,于是就杀死孔父嘉,霸占了孔父嘉的妻子。宋殇公大怒,华父督心中害怕,于是又杀死了宋殇公,为了和郑国搞好关系,华父督就把在郑国的公子冯迎回国作了国君,这就是宋庄公;为了不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干涉,华父督又对鲁、齐、陈、郑大加贿赂,各诸侯国也就对华父督睁只眼闭只眼。最终,华氏执掌了宋国的政事。

  而鲁国,在鲁隐公在位第11年的时候,也被公子翚所杀,鲁桓公即位。
    其实,就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说,要想称霸实际上比较困难,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天下之中,是一个四战之地,也就是说,四周环绕着其他诸侯国,郑国处在其他诸侯国的包围之中,周围任何一个诸侯国强大起来要想发展时,首先就会打郑国的主意。郑当初建国于此,实属迫不得已。据《史记》记载,郑国的始封之君也就是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庶弟,最初被封在郑地(今陕西华县),后来郑桓公见周幽王宠幸褒姒离弃诸侯,就询问太史伯如果将来周王室出现变故,自己应该到哪里去安身逃命,太史伯就建议他迁国到现在河南新郑这个地方。郑桓公说:“我想长江南边去,怎么样?”太史伯说:“不行,南边有楚,楚以后一定会兴起的,楚一兴起,你就没法儿待了。”郑桓公又说:“那我去西方行不行?”太史伯说:“也不好,西方的民俗贪而好利,你也难以久呆,而且秦以后会从西方兴起。”那么东方呢,东方是姜太公的封国齐国,所以也过不去;而北方呢,是晋国的地盘,所以郑后来就只好迁国于这个四战之地了。
    太史伯还向郑桓公预言说,将来周衰之后,齐、秦、晋、楚一定会作为大国兴起。但是,历史把《春秋》的这头一二十年却馈赠给了郑庄公,在此期间,西方的秦和戎狄杂处,它的触角还够不着中原;南方的楚此时也还默默勿闻,还没有进入中原人的视野;而北方的晋正处于内部分裂,双方互相厮杀,自顾不暇;东方的齐虽是大国,但也还没有真正崛起,遇到北戎进攻时它还得求助于郑国来为他解围。更为重要的是,郑还拉拢齐与之结盟,因此经常能得到齐国的支持;此外郑还尽量和东方的鲁也搞好关系。因为郑不算是个大国,它要想在中原有所作为,就必须处理好和当时大国的关系,可见,郑在外交上也很有一套。以上所述,是当时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
    正是在这样一个内、外环境中,郑庄公成为了当时中原政治舞台上的明星。但很不幸的是,在鲁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死去后,郑国也同样陷入了因为君位而出现的动乱之中。
    郑庄公死后,本来应当由祭仲辅佐太子忽继承君位。祭仲是当时郑国的卿,正是他当初一再提醒郑庄公要警惕和除掉共叔段,他很受郑庄公的信任,在郑庄公死后,郑国的政局基本就是这个人在掌握。太子忽,也就是曾经在周作过人质,后率兵救援齐国打败北戎入侵的那位公子,他的母亲,当初就是祭仲为郑庄公娶来的,应当说太子忽和祭仲是同一个政治阵营里的。太子忽还有3个弟弟,分别是公子突、公子亹、公子仪,他们的母亲都深受郑庄公的宠幸。面对这种形势,祭仲曾建议太子忽一定要争取外援,也就是说背后要有其他大国的支持。

   要得到其他一些大国的支持,在当时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和大国联姻。碰巧的是,当时东方的大国齐国的齐僖公,主动来提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但却被太子忽拒绝了,理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却不是我的配偶。我靠我自己就行了,需要大国做什么!”对此,《左传》借君子之口称赞太子忽:“善自为谋。”认为太子忽很善于为自己做打算。这大概是因为,太子忽没有娶的这位齐国女子,后来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她就是文姜,但是这位齐国女子文姜,在婚前和婚后,却一直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就是后来齐国的国君齐襄公通奸,并最终导致鲁桓公被杀,所以《左传》认为太子忽没有娶她,算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后来,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进犯的北戎军队,尽管此时太子忽已经娶了一位陈国的女子成亲了,齐国仍然又一次向他提亲,这次要嫁给他的齐国姑娘,据说很贤明,祭仲也劝他一定要答应这门亲事,说:“您如果失去了强大的外援,将来国君的位置就坐不稳,您其他三位弟弟就能都当国君了。”但太子忽又一次拒绝了,理由是:自己带兵来救援齐国,如果娶亲回去,那就是以公谋私了。
    太子忽的弟弟公子突,他的母亲是从宋国娶来的,郑庄公死后,宋国人就找机会把祭仲和公子突骗到宋国拘留起来,威胁说如果不立公子突为国君,就把祭仲杀了。祭仲就只好和宋国人结盟,把公子突带回郑国并且把他立为国君,这就是郑厉公。太子忽只好逃到卫国去了。
    祭仲虽然立公子突作了国君,但郑国的大权却完全把持在祭仲手里。郑厉公就与他的手下雍纠商量准备在郊区宴请祭仲时杀掉祭仲。雍纠是祭仲的女婿,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老婆也就是祭仲的女儿,祭仲的女儿就跑去问自己的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个更亲啊?”她母亲回答说:“人人都可以作你的丈夫,但父亲却只有这么一个啊,丈夫怎么比得过父亲呢!”于是祭仲的女儿就把雍纠的事说了出来,祭仲就杀掉了雍纠。郑厉公长叹说:“谋及妇人,宜其死也!”意思是这种大事竟然和妇人去商量,死得活该。
    郑厉公就载着雍纠的尸体逃出了都城,后来在栎(今河南禹县)这个地方盘踞了下来。于是太子忽就回到了郑国作了国君,这就是郑昭公,这让郑国的高渠弥很害怕,因为郑昭公很早就不喜欢他,当初郑庄公让高渠弥作卿时,就曾遭到郑昭公的强烈反对。所以两年后,高渠弥就杀掉了郑昭公,但是也不敢迎接居住在栎的郑厉公回国,就和祭仲拥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作了国君。第二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带着军队驻扎在首止这个地方(今河南睢县东南),公子亹和高渠弥一起去和齐襄公相会。齐襄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经和公子亹相斗过,二人曾结下了仇怨。但此时公子亹怕不去的话会得罪大国齐国,齐国会趁机率诸侯攻打郑国,把居住在栎的郑厉公送回来作国君,所以最终还是去了。结果公子亹就被齐襄公杀死了,高渠弥也被齐国人车裂而死。作为老滑头的祭仲,知道此行危险,所以就称病没有去。公子亹被齐人杀死后,祭仲又把公子仪立为了国君。十四年后(鲁庄公十四年),居住在栎的郑厉公与人合谋杀死了公子仪,回国又当上了国君,此是后话。
    可见,郑庄公死后,在短短的7年之内,郑国的国君或被杀,或出逃,走马灯一样换了4个国君。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使得郑国不再具有郑庄公时代的霸主实力了。可以说,郑庄公的小霸,随着郑庄公的死去也就渐渐不复存在了。历史的聚光灯,开始慢慢移向东方的齐国,不久以后,春秋时代的第一位真正的霸主,就要从齐国产生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左传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郑庄小霸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1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左传》|烛…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
    13 烛之武退秦师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读《左传》笔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大全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陋室铭》与《爱莲说》
    对《左传》认识
    殽之战 《左传》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文学性的剪…
    古汉语词义辨析举例
    古典文学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
    人物性格分析
    读《左传》之季札观乐
    关于《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注解(…
    子产论为政宽猛
    儒家与六艺
    季札观乐
    《左传》作者是谁
    传世巨著:史记
    《左 传》是与鲁国《春秋》相配合的史…
    司马迁与《史记》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
    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孟子》基本上是对话体
    左传简介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
    《孙子》一书虽非文学作品
    《论语》20篇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
    《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
    《左传》的人物形象刻画
    《墨子》为墨家经典著作
    《公羊传》、《谷梁传》、《礼记》
    晋公子重耳之亡
    《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
    “四书五经”中的“春秋”指的是《左…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
    吕相绝秦
    齐桓公伐楚
    烛之武退秦师
    宋及楚平
    《国语》《战国策》
    《左传》——注释春秋最古老的书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多行…
    《左传》,根据《汉书·艺文志》,应…
    伯州犁问囚
    读李白《静夜思》
    楚国白公之乱
    伍员奔吴
    子产不毁乡校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
    关于《左传》的人物
    楚归晋知罃
    春秋左传启发国际关系新思考
    晋楚城濮之战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
    曹刿论战
    石碏大义灭亲
    展喜犒齐师
    宫之奇谏假道
    祁奚举贤
    《左传》内容简介
    黄帝在取得中央天帝的位置以前
    子产坏晋馆垣
    晏婴叔向论 晋季世
    《左传》百年完璧成一书
    温家宝引用《左传》勉励崔世安“慎始…
    晋国骊姬之乱
    晋楚鄢陵之站
    《左传》两篇
    齐晋鞌之战
    《离骚》是一篇自叙性抒情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嫦娥奔月的神话还见于较早的《归藏》…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世人
    羿或称夷羿(《左传》、《天问》),…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试论《左传》是事义兼传的儒学化史籍
    女娲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不仅是古文献的《左传》
    《左传》是根据《鲁春秋》编成的
    《左传》记事考
    《左传》之作者
    蹇叔哭师
    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
    《左传》《国语》筮例解析国学论文
    《左传》对社会组织机制的文化反思
    《左传》的作者
    《左传》疑义新证
    古伟瀛: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
    《左传》之作者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
    《左传》作者为左丘明辨
    左传简介
    《周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
    春秋左传后序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作
    左传简介
    源于<左传>的成语
    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羲和
    重温经典 娓娓重道《左传》故事
    《左传》和《战国策》都反应了一定的…
    左传的技巧
    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春秋左传
    《左传》的《崔杼弑其君》
    晋灵公不君
    《左传》艺术的“微雕”——谈《秦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